首页  >  头条汇总
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原来是溢美之词

作者:金耀祥 · 2017-06-06 来源:凯风网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个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且带有贬义,这个成语叫做“愚不可及”。如果我们单从字面上理解,“愚”即傻或笨;“及”即赶不上,那么整个成语的意思便是形容一个人的愚蠢到了极点,别人这么都赶不上,真的没带半点褒义。但据考证,孔子口中的“愚不可及”并非这个意思,恰恰与此相左,或许还有点“高大上”。

  相传“愚不可及”一词出自《论语·公冶长》,其“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若用白话文解释,其大意是:“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当国君有道、政治开明的时候,他便聪明。当国君无道、政治昏暗的时候,他就装傻。他的那份聪明劲或许别人能够赶得上,可他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说的这个“愚不可及”是实实在在的夸奖之言溢美之词,是对宁武子经历诸多变故,却能够安然无恙地做两朝元老的高度评价,这反映了政治黑暗年代知识分子的一种智慧,或可称作是一种大智慧。

  那么这个能让有“万世师表”之称孔夫子褒扬的宁武子到底有何精神品质呢?

  宁武子,名俞,谥号武,生卒年不详,春秋时卫国大夫,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宁武子生长在一个战乱频繁的年代,卫懿公(?--公元前660年,春秋时期卫国第18任国君)好鹤误国,被人夺城,宁武子及家人随逃难的人群一路东奔。卫文公(?--公元前635年,春秋时期卫国第20国君)在齐桓公(?-前643年,春秋时期齐国第15位国君)的帮助下复国,执政25年励精图治。宁武子开始在君主身边作官,并逐渐崭露头角,受到卫文公重用。

  卫成公(?―公元前600年,春秋时期卫国第21任国君)继位后,安于现状,不思结盟,听信谗言,一意孤行,卫国再次陷入混乱之中,国内有识之士、有功之臣或遭受迫害,或离家出走,在这“邦无道”之时,国家生死存亡关头,宁武子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周旋调和,东劝西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甘冒生命危险拯救国家、黎民于困苦边缘。相对常人来说,这是不识“事务”的“犯傻”,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是一种不够聪明的自保做法,但正是因为这种“愚劲”,才引起了处于“礼崩乐坏”时代,为实现“天下归仁”政治抱负而奔走呼号,游说列国,即使遭受最多误解、非议和嘲讽,也在所不惜、矢志不移的孔子强烈的政治共鸣。

  纵观宁武子和孔子的一生,无疑都是以“不可为而为之”的“愚劲”作为自己终生追求的,从中是否能让我们领悟到孔子所说“愚不可及”的原意有那么一丁点高大上。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本链接按此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