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这个群体 为何连皇帝也要敬畏他们三分

作者:木鱼 · 2017-06-13 来源:凯风网

  

  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曾经活跃着那么一个群体,他们位低权重,就连皇帝也要敬畏他们三分。这些人看着没什么具体工作,事实上他们管的不少,查查吃空饷,看看有没有冤假错案,给皇帝提提意见。这群人的职责有点像我们现在的纪检委跟人大代表的合体。

  在古代这群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言官。所谓言官,就是说话的官。也有人将他们称之为骂官。这些人厉害啊,骂人不带脏,骂了你你还以为再给你唱赞歌呢。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监察机构与监察制度的建设。他们特设了言官这么一个机构。言官是古代封建官僚结构的一个较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负责监督与上谏。言官分监官跟谏官,监官是代表君主监察各级官吏的官吏。谏官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言官的权力是比较大的,特别是在明朝,言官的权利达到了顶峰,就连皇帝对他们也有三分的敬畏。明代言官主要由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其政治地位是极为突出的。明代从明初朱元璋开始,便从制度上赋予了言官广泛而重大的职权,其中尤其为人们所关注的是规谏皇帝,左右言路,弹劾、纠察百司、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管范围之内。所以,明代言官身份独特,职权特殊,并以群体的面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股威慑力量。

  言官在政治舞台最为声名显赫明朝贡献是最大的,有过许多震撼人心的举动,尤以对皇帝的规谏最为突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被一个小小的巡城御史给了个难堪,一天一群太监领着女乐打算进奉天门,这还了得,大明的内宫制度明文规定不准女乐入内。当时的巡城御史是书呆子周观政,他一句话按规定办事就算太监拿出圣旨他也是坚守原则,不仅不让进还要朱元璋亲自来。朱元璋知道自己选的都是些不讲情面,不畏强权的执着的人,他庄重的穿上龙袍来到奉天门亲自道歉,承认错误,并且对他进行嘉奖。由于言官对于皇帝的德行非常关注,遇到那些不理政事、昏庸无治的皇帝言官们就会毫不留情的批判,以致于皇帝也对言官们有了畏惧之心。一天万历皇帝觉着无聊就在宫里举办舞会,听到巡城御史的声音,立马下令全部肃静。为什么呢?他说:“我好害怕御史啊!”

  明朝政坛上就算你是皇帝的宠臣,跟皇家有裙带关系,哪怕你就是当朝天子,但是只要你敢违法违纪,祸乱朝纲,你就会受到言官们的抨击。如在万历年间,神宗皇帝聚敛天下财富,派出大批宦官充当矿监税使,鱼肉百姓,言官见状即刻上折子进行抗议,神宗皇帝抵不住压力,只得见好就收了。在明朝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可见到言官主动而积极的身影,而不少人也是在言官的职位上“杀出一条血路”。如人们熟知的刘基(刘伯温)、海瑞、袁可立、杨涟等都曾担任过言官,并在言官职位上留下铮铮响名。更有许多言官为忠贞职守而鞠躬尽瘁,名垂青史。

  别看做言官威风,言官可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明朝时朱元璋就给选拔言官定了硬性规定,他规定言官的政治素养一定要高,想做言官必须具备以下三条:第一不贪图富贵,第二重惜名节,第三晓知治体。”而就言官最吃得开的明代选用言官的情形看,以下几条是最基本的:一是必须因公忘私,愿意为国捐躯;二是必须正派刚直,敢于直言;三是学识突出,既通晓朝廷各方政务,又能博涉古今。除此之外,还须具备一定的仕途经历,历练稳重;甚至对年龄、出身以及文章、词辩等方面的能力也有具体的要求。

  估计有人想一个言官也敢在皇帝面前造次不怕脑袋搬家么?历来封建社会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杀言官,所以历史上无论多么昏庸无道的皇帝都很少有杀言官的。而且言官他也不怕死。如嘉靖皇帝他终日不理政事,御史杨爵看不下去了,开始劝谏他要好好管理国家,嘉靖皇帝做了一件不该做的事,就是把杨爵送进了大牢让他备受酷刑,没想到杨爵竟然视死如归,这让嘉靖多少有些下不来台。更让他难堪的是其他言官得知后明知会有性命之忧,依然即冒死声援,虽然最终付出了血的代价,但他们气节却一直为后世传颂。严嵩,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严嵩专权乱政的20年间,言官们不停的对这对父子从未停止批判与斗争。虽然言官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重则被杀害,最轻也要受杖责遭流放,但言官们仍是前赴后继,严嵩父子最终恶有恶报。

  有人好奇言官这个特殊的群体的这种铮铮铁骨的风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言官这种不怕掉脑袋的风节和精神,源于儒家思想的浸染和塑造。特别是明代言官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群体意识,一批言官忠实地履行着监督与纠察的职责,对于朝廷的各种权力体系起到了一种较强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遏制了由于权力带来的弊端以及衍生出来的种种腐化因素。

  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兰叶草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