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独家:郁达夫为何甘愿当“房奴”

作者:林阳 · 2017-09-21 来源:凯风网

   

  郁达夫杭州故居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提起郁达夫,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他曾是中国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早期发起人,也是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这位生于1896127日的浙江历史文化名人,于1945917日因叛徒告密在苏门答腊被日寇残酷杀害了,时年只有49岁。 

  如今,在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有一座中式花园别墅,取名叫风雨茅庐,匾额由当时学人马君武所题,这便是郁达夫故居。据有关资料,它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郁达夫在19334月为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据说,当时鲁迅先生还劝阻过郁达夫呢,并且题有《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这样一首诗: 

  钱王登遐仍如在,伍相随波不可寻。 

  平楚日和憎健翮,小山香满蔽高岑。 

  坟坛冷落将军岳,梅鹤凄凉处士林。 

  何似举家游旷远,风波浩荡足行吟? 

  这首诗的一、二句说,古时杭州暴君钱镠虽死犹在,而如伍子胥般正直之士已无处可寻。三、四句说,高飞之雄鹰不应留恋风和日丽、整齐草丛,山坡之上长满花草势必会遮盖住巍峨之山峰,也就是,说杭州平旷的地方是容不下雄鹰的,飘着梅香的小山往往被高山大岭压抑着。五、六句说,报国的岳飞至今还被冷落在坟坛,隐居的林逋也落得一个凄凉结局。七、八句说,面对将让你受上述种种委屈的杭州,还不如搬迁到自由度更为辽阔之土地上,任风波浩荡,去抒发自由之情感。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郁达夫当时从大上海搬家到杭州居住,一方面是鲁迅先生极力劝阻,一方面由于当时政治形势所迫,那为什么仍然要选择在杭州安家定居,并且还是举债购地建造房屋做一名“房奴”呢?事实上,当时的郁达夫之所以这样做,从自己身份地位和经济条件综合考量,也是一种迫不得已、无可奈何! 

  据建筑专家实测,当时风雨茅庐占地面积为18分多,为砖木结构建筑。若按地皮价1000块大洋核算,当时的地价应为每亩556块大洋左右。又据经济史专家考证,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公共租界的地价极其昂贵,每亩的平均地价高达150000块大洋以上。而与地价高昂的公共租界相比,即使是水平偏低达105倍以上的上海华界地价,平均估价也达到了1428块大洋。在整个华界可用地面积64.7万余亩之中,真正的商业区和居住区只占一小部分,大致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其余的则几乎全是农地。 

  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郁达夫后来在《移家琐记》中这样写道:在一处羁住久了,精神上习惯上,自然会生出许多霉烂的斑点来。更何况洋场米贵,狭巷人多,以我这一个穷汉,夹杂在三百六十万上海市民的中间,非但汽车、洋房、跳舞、美酒等文明的洪福享受不到,就连吸一口新鲜空气,也得走十几里路。移家的心愿,早就有了。 

  关于白色恐怖,郁达夫在文中并没有提及,这与他当时的不佳处境有关。他当时身在与国民党右派对立的左派文艺队伍中,他曾撰写文章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春“左联”成立,他是“左联”成立的发起人之一,“左联”与鲁迅结合,也是他作媒介。尽管如此,“左联”成立后,他表示不愿意参与其事,他说自己的个性不适合,更不愿意担空名而不做事,便在“左联”成立不到一个月时宣布退出了。 

  19321110晚,郁达夫在杭州的一间旅舍里,给爱妻王映霞写了一封信,提到重要的投资决策——“弱女子落得卖去,有一千二百元也可以了,最低不得比一千元少。这钱卖了,可以到杭州来买地皮或房子。后来,郁达夫的确卖掉了他那本著名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的版权,买了这块地皮。 按那时物价,风雨茅庐还需4000块造房子。地皮选在一庵堂旁,借债买新房,再靠写文章还债,成为郁达夫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房奴生活状态。所以,如果此时郁达夫选择在上海做房奴,再怎么精打细算,他都要付出几乎三倍于杭州的置业费用;而且还极有可能买不到一块熟地,只能在秧田泥地里进行土地整理。如此看来,在上海做房奴成本太高,甚至首付都拿不出来,看来郁达夫选择在杭州购地置业、举债建房,这也是当时文人的一种精明。 

  对于郁达夫当年缘何选择在杭州当“房奴”,其爱妻王映霞在上世纪末写的《我和鲁迅先生夫妇》一文中,其实说得更直白、更全面、更客观: 

  我和郁达夫结婚后,一直居住于上海赫德路嘉禾里,几年下来,我对大都市的生活有些厌倦。我生于风光明媚的杭州,游子思乡,飞鸿倦旅,而且杭州的生活程度低于上海的二分之一。郁达夫也有类似的想法,他在《移家琐记》中明确写着,此次迁居是为了生活,迫于经济。但在另一方面,也是为逃避白色恐怖,他在《迁杭有感》中有“伤乱久嫌文字狱,偷安新学武陵渔”的诗句。 

  至于郁达夫这座故居为什么“风雨茅庐”,事实经过是这样的——郁达夫原来想“以茅草代瓦,以涂泥来作壁”,盖“五间不打不小的平房”,结果却盖成了一个有“高台基石”,分上下两层,包括很多房间,房间“涂上了红漆,嵌上了水泥”的住宅。郁达夫虽然觉得“预先想好的那个风雨茅庐的风雅名字与实际不符”,但还是认为,跟有钱人的房子比,自己这房是“贫民住宅”,仅仅是自己“避风雨的茅庐”,就仍叫它“风雨茅庐”。郁达夫所谓的“避风雨”,是指避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当然,除了“避风雨”,也还有其他的原因。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 青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