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在恰当的时候说话 才不会招致别人的讨厌

2021-05-02 来源:腾讯网文化

说话,是门艺术。

最有资格讲授说话艺术的人,正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圣先贤,如周游列国、弟子三千的孔子,如游说诸侯、尽得君心的孟子。

01

言行,君子之枢机

“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制动之主。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这是《周易》中记载的孔子说过的一段话。

孔子将言行的重要性比喻成个人的枢机,枢机一发,主宰荣辱,可以惊天动地,不可不慎重。孔子善于说话,他说话既讲内容、又讲原则、还讲方法,即便是批评学生,也能让其欣然接受。因而,他的学生和朋友既乐于听他讲话,也甘于践行他所说的话,达到了“学如不及”“不令而行”的境地。今天,我们一起从《论语》中学习孔子的说话之道。

一是慎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慎重、准确、负责任,因为“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一切混乱的产生,就是由于言语不谨慎而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因此“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君子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能有一点马虎。

在日常生活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说与做之前要多听多看,有疑虑拿不准的地方要保留起来,拿得准的部分则要慎重地说出来和做下去,这样才能减少错误和后悔。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他欣赏那些对事不轻易发表意见,但不说则已,一开口必定切中要害的人。“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当一个人说话大言不惭的时候,真正将其付诸于行就很难了。

二是择人择言。孔子认为说话要注意对象、场合、身份。“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和可以说话的人设防不说话,这就错失了人才;不可与他谈的话却与他谈了,这就是说错了话。

孔子还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没有轮到自己讲话就越位抢话,是浮躁,该自己说话时却不说,是隐瞒,不察言观色、观察环境氛围而贸然讲话,是盲目,“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恰当的时候说话,才不会招致别人的讨厌。

除此之外,他还认为要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来变通说话方式,讲“大道理”还是“通俗话”要依照听众来择取,以达到对话双方都满意的沟通效果,即“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02

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说话花言巧语,待人假装和善、百般讨好,这样的人最不善良。”

巧言之人,似乎是我们心目中“会说话”的人。然而孔子却非常痛恨和厌恶这类人。

孔子为什么那么讨厌会说话的人呢?

说话有技巧,这无可厚非。

问题只在于,说话的目的是否正当,说话的内容是否属实。

《周易》云:“修辞立其诚。”

真诚,永远都是说话的基本标准。倘若情意虚假、内容虚妄,那么无论有多么华丽、多么严丝合缝的说话技巧,正如洋葱,层层剥开之后,人们便会发现其中无物、也无心。

不仅如此,孔子说:“巧言乱德。”当大家都推崇花言巧语的时候,真正做实事的人便会受到伤害。

生活里,不乏一些通过吹捧自己、吹捧领导来让自己晋升的人;也不乏一些口蜜腹剑,阳奉阴违来坑害好友同事的人;更不乏一些好辩雄辩、毫无道理却让我们无话可说的杠精。

他们往往让勤勤恳恳工作的人受到排挤,让与人交心的人遭受背叛,让心中有物却不善于表达的人无法分享真理。

然而,无论是领导,还是同事,抑或家人朋友,丰富的人生经历使得他们一眼就能分辨出这个人是否巧言令色,能察觉到这个人所说的内容是否合乎事实。

他们不揭穿的原因,是因为说话的内容是对的、有道理的。倘若言行不一、言不符实,即使说得再好,这个人也会失信于人,遭到领导同事朋友家人的厌恶。

真正的会说话,是让好的内容锦上添花。

03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

孟子说:“用让人能理解的语言,来陈述深刻的道理,是善言。”

什么是言近呢?孔子说:“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运用身边的事例来说明道理,能让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有一天,孟子觐见齐宣王。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宣王问孟子:“我这样的人,能够行王道吗?”

孟子说:“当然可以!只要您能让天下百姓安乐,那么谁不愿意您称王呢?”

宣王说:“那我能让天下百姓安乐吗?”

孟子说:“当然可以!”

宣王非常好奇,问道:“你怎么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说大王您要祭祀的时候,有人牵着待宰的牛到堂前。您说:‘放了它吧。我看到它非常恐惧和害怕,没有罪过却要被杀。’主管礼仪的人说:‘那祭祀要废除吗?’大王您说:‘不能,用羊换牛吧!’这事情,属实吗?”

宣王说:“有的。”

孟子说:“天下人都认为大王您用羊来换牛,是因为您吝惜财富,吝惜这头牛。”

宣王说:“确实有这些声音。但我是吝惜吗?不是。我只是觉得这头牛很无辜而已。”

孟子说:“牛无辜,羊就不无辜吗?”

宣王非常疑惑:“羊也无辜。那我到底想的是什么呢?为什么我要放了牛呢?”

孟子说:“因为您有不忍之心,您看见牛的恐惧,自己心里头不禁地一颤,你不愿看见牛被伤害。这是您的仁心!”

宣王说:“确实如此。”

孟子说:“既然您对禽兽,都能仁慈地救助它们,倘若您能仁慈于天下,天下百姓何尝不能安乐呢?”

宣王恍然大悟,对孟子说:“希望夫子能继续教导我,虽然我不够聪慧,但我也愿意尽我所能地实践下去。”

孟子选择发生在宣王身上的案例,来解答宣王的疑惑,陈述自己仁政的思想。

这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说话的时候,学会运用发生在对方身边的案例,先认可对方的做法,再解析对方做这件事的心理,着眼于对方富有善意的心理,借此来揭示道理。

两千多年前的孟轲,今天对我们仍然是有启发有意义的。他很有个性,他善于辩论,他文思纵横而且大义凛然,他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诸问题讲得通透贯穿,同时表达了足够的处世的聪明与应对的机敏。初读《孟子》,对他的大言、雄辩、夸张、横空举例不无隔膜感,再读三读,渐渐感觉到了孟轲的智慧与可爱。善哉《孟子》,甚可读也。

说话,贵在真诚。

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真诚,既要忠于自己,也要诚于他人。当他人与我们交心的时候,我们既要忠实于自己,也应当真诚地聆听并理解他人的想法与情绪。

话语传达了一个人的智慧、情感、态度。除了学习孔孟的说话技巧外,还要时刻践行“恭、宽、信、敏、惠”这五种品德,才能真正让自己的话“行而能远”。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