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人生以“无为”处事 才能避免处于被动之中

2021-05-08 来源:国学书舍 企鹅号


一、

人生的任何一种现象都不会长久的存在,没有“内忧”便有“外患”,最终都会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之下,使这一种现象坍塌。

就好像是生活中的富贵与高位,富贵与高位皆是人之羡慕的状态,但是这两者都不会永远存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会因为生活中的一系列诸多因素,改变事物的内因,从而影响事物的呈现结果。

所以《道德经》之中有一句话叫: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任万物兴作而不加以主宰,生长万物也没有据为己有,养育万物没有自恃己能,功业成就也没有居功自傲。当一个人不居功的时候,他的功绩才不会被埋没。

一个人的功绩显现,是因为一个现象的存在,又或者是一种标准的成立,但是在时间的长河之下,这一种标准和现象背后的因素,又会随着历史的沉沦而泯灭,甚至会因为对立内因的出现,而使一个人引以为傲的高位,成为后来的众矢之的,就像某一阶段的斗地主一样。

诸如类似的现象,都不能用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来评价,因为它是历史的必然,是发展的基础过程。

历史上的很多事情,都可以诠释出这个智慧的存在。

我们小时候都学过一篇课文叫《滥竽充数》,这是一个让很多人都印象深刻的寓言故事。

说是古时候,齐国的国君齐宣王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听吹竽,他手下有三百个擅长吹竽的乐师。

而齐宣王这人又好热闹,有一天他心血来潮,就把这三百个人都喊过来,让他们一起“接着奏乐,接着舞”,一来自己过了听音乐的瘾,二来也显示了做国君的威严,总之就是一个畅快淋漓。

有一个人叫南郭先生,听说齐宣王有这爱好之后,觉得有机可乘,就跟别人说自己是个有名的乐师,听过他吹竽的人没有不被感动的,就是鸟兽听了都翩翩起舞,花草听了都跟着节拍颤抖,还说愿意把绝技献给大王。

齐宣王听了很高兴,也没有仔细考察,不像现在面试什么的,还弄个一轮、二轮,直接让他走马上任。

后来,这个南郭先生就跟着那三百个人一块合奏给齐宣王听,这个南郭先生也算是捡了一个人生的“漏”,每到有演出的时候,混在队伍里面,摇头晃脑,一副动情的样子,只要不单独检查,还真的没有挑出什么破绽来。

就这样,南郭先生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但是好景不长。

齐宣王死了之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他的儿子也爱听音乐,可是他和老爸审美不一样,不喜欢三百个人在一起合奏,他觉得独奏有意思一些,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让这三百个人好好练习,轮流吹奏音乐给他听。

这个时候其他的乐师都积极练习,只有南郭先生一筹莫展,因为他是一点儿本事也没有,后来蒙混不过去,只好连夜收拾行李,卷铺盖走人了。

二、

对于南郭先生来说,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就是“混日子”的时刻,那是因为各种因素共同促成他在某一方面的便利,但是当背后的因素改变的时候,他的地位自然也随着因素而改变。

如果一个人的人生从高光时刻到黯然离场,仅仅只是卷铺盖走人这么简单,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在这里口若悬河的阐述事物转变道理了。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多少血淋淋的例子都告诉我们,当事物转变的那一刻,不仅仅是“卷铺盖走人”这么简单,而是会对生活产生极大影响,给内心带来极度的痛苦,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

而一个人之所以在背后因素转变的那一刻身处于被动局面之中,并不是单单因为事物背后的本质变了,而是因为他在事物没变的时候,也不知道未雨绸缪,只是用过度主观的愚昧状态使自己处在被“被动”裹挟的局面之中,那就是“恃才傲物、居功自傲、功成而自居”。

所以调和这个矛盾最根本的智慧,就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真正的智者面对问题的时候,就是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问题,实行不言的教导。

当你不表现自己的态度,当背后因素转变的时候,你才不会处在被动局面中;当你不居功自傲、身居高位洋洋得意的时候,当这个地位消失时,你才不会随着地位一起消失。

商鞅和百里奚两个人也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百里奚出身贫贱,即便后来身为秦国宰相,具有富贵之位之后,依然保持简朴,从来没有绫罗绸缎,所以他不仅能保全自身,而且去世的时候,秦国百姓都痛哭追思。

而商鞅身居高位的时候,出门就是一大串护卫队,大群保镖,一味追求排场,而且过于居功自傲,最后导致人生不得善果。

人生是不断变化的,我们会随着时间的演变,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生活摧残,而在人生的众多事件之中,任何一个小的问题也都可能成为压垮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谨慎小心,稳妥低调,才成了这所有处事状态中相对最为合适的一种,只有保持低姿态,才能让自己占据主动位置。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