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长平之战的失败 真怪纸上谈兵的赵括吗

2021-08-06 来源:腾讯历史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已将韩国上党郡从韩国割裂开来,韩国国军韩桓惠王当即决定献出上党郡给秦国以乞降,但上党郡守冯亭却决定将上党献给当时唯一能跟秦国分庭抗礼的赵国,以期赵国帮助韩国抵抗秦国。

赵孝成王最终决定接收了上党沃土,并派遣大将廉颇驻守上党门户长平,另派平原君前去上党接收土地。结果不久之后,秦军直接将整个上党占领,但赵孝成王依然不愿舍弃上党郡这块肥肉,当即接收了上党的逃难百姓以收买人心。

秦国由此大怒,在公元260年时,就派遣大将白起率领40万秦军进攻长平,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此打响。而最后的结果,就是赵国临阵换将,让赵括取代了廉颇的位置,而缺乏实战经验的赵括最终兵败白起以致长平失利,40万赵军被白起坑杀,从此之后,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成为了一桩千年笑谈。

千百年来,无数人对长平失利的评价,都认为是赵括言过其实决策失误导致的,将长平之战的失败全都归结于赵括一人。但事实上,长平之战的失利,其实最大的原因并不在赵括身上。

>> 赵括固然有失

首先要说明的是,赵括在整场战役当中是的确存在决策失误的情况的。第一,赵军所在的长平东侧,乃是一块百里平原,没有任何掩体,是完全的不利地形。而秦军所在的地方却是此处高地,进可攻退可守,因此,廉颇上阵之时采用的是坚壁固守之策,而未选择进攻。

而赵括上阵之后,为了展现自己的才能,全然否定了廉颇的坚守方针,放弃了防御,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但是地形上面,赵军是绝对的劣势,如果要放弃防御,赵括就应当以退为进,撤回到西边太行山之下,以山原高地作为阵地,诱秦军深入之后,在居高临下以攻之。

但赵括一方面放弃了防御,一方面又没有采取灵活的进攻思路,而是在毫无屏障的平地上,跟兵力与自己相差无几,而且占据了有利地形的秦军进行决战,结果最终兵败长平,这的确是赵括身为主将的过失。

>> 罪在赵孝成王与平原君

赵括固然有失,但最应该背负长平之失这项罪责的,其实是赵孝成王跟平原君。上党失守之后,上党郡守冯亭决定献城于赵国,其目的是为了联合赵国帮助韩国共同抵抗秦军的进攻。

可赵国宰相平原君去到上党之后,虽然开开心心地将上党拿到了手中,但是却丝毫没有帮助韩国抵抗秦国的意思。因此,二者最终谈崩了。结果不久之后,在公元261年时,平原君居然跟赵孝成王出兵上党,跟秦国一样攻取上党地方。

按理来说,韩国一旦被秦国所灭,那么赵国就要面临唇亡齿寒的危险。因此只要有点脑子,都会选择援韩抗秦。但是平原君跟赵孝成王却没有这么做,这本身就是一种不智。

而谈判破裂之后,二人又发兵韩国攻取上党,这乃是趁火打劫的行为,此乃是不义。经此一事之后,将不会有其他国家敢跟赵国联合,因为他们都会担心赵国会背后捅刀,而事实上,在后来即使其他诸侯国明知赵国覆灭他们也将可能面临秦军威胁,但却没有任何诸侯国对赵国施以援手。而这,就是赵孝成王与平原君不智不义之举造成的后果。

因此,在长平之战开战之前,赵国其实就已经犯了巨大的战略失误。而再说回战场之上,因为廉颇深知长平地形对赵军不利,所以决定坚壁高垒以守待攻,而带来的结果就是,虽然白起却拿廉颇没有太多办法,但赵军在场面上看上去陷入了劣势。

这对于廉颇来说自然是正常兵法,但对于不懂兵法的赵孝成王来说,那就是畏缩不前、临危惧阵的表现。而于此同时,秦军于是便重金贿赂了秦相应侯,应侯随后便进言说,白起唯独只怕赵奢之子赵括而已,结果赵孝成王就临阵换将,让赵括去做了战场主帅。

《史记》记载: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

临阵换将本身就是行军大忌,何况换上来的还是没有实战经验,在军中也没有什么威望的赵括。而之后的事,就是赵括纸上谈兵,在战场上犯下了重大的决策失误,最终导致赵国军队全军覆没,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阻挡秦军的脚步,秦朝君临天下,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 结语

而纵观长平之战的整个过程,赵括固然犯下了难以原谅的错误,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赵孝成王跟平原君的战略失误。二人贪图小利而摒弃大义,致使赵国变得孤立无援,之后又听信谗言临阵换将,最终才导致长平之战的失败。有这样的国军和宰相,即便当时廉颇没有被赵括取代,其最终的结局也必然是失败,只是时间快慢的问题而已。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