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包你闻所未闻 盘点古代十大炊具

作者:建勋 · 2014-11-18 来源:凯风陕西综合

  炊具是指通过烹、煮、蒸、炒等手段,用以将食物原料加工成可食用物品的器具。那么,在中国古代,人们所使用的炊具有哪些呢?这些炊具又如何使用呢?

  据现在出土的文物综合一些史料分析,中国古代的炊具主要包括灶、鼎、镬、鬲、鬶、釜(鍪)、甑、甗、斝、笼等类别,而以灶为核心用具。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

  

  

  汉代陶灶(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内蒙古博物院龙首青铜灶

  最原始的灶是在土地上挖成的土坑,直接在土坑内或再于其上悬挂其他器具进行烹饪。这种灶坑在新石器时代广为流行,并发展为后世的用土或砖垒砌成的不可移动的灶,至今仍在广大农村普遍使用。新石器时代中期发明了可移动的单体陶灶,为商周秦汉各代所继承,并发展出了铜或铁铸成的炉灶,较小的可移动灶称为灶或镟,实际就是炉。进入秦汉以后,绝大多数炊具必须与灶相结合才能进行烹饪活动,灶因此成为烹饪活动的中心。

  

  

  圆鼎

  

  方鼎

  鼎相当于今天的锅,用来炖煮食物。最初为陶质,至迟在仰韶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夏商时期,铜鼎开始出现。由于当时的肉食不像现在一律切成小块,而是把牲口直接分解为几大块,甚至煮全牲,因而鼎都很大,主要形状是圆体而大腹,也有长方形,一般均为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

  镬(音huò )

  

  汉代六耳行军镬

  镬也是古代煮牲肉的大型烹饪铜器之一,一般指无足的鼎。《淮南子·说山训》中说:“尝一脔之肉,知一镬之味。”东汉高诱注:“有足曰鼎,无足曰镬。”

  鬲(音利)

  

  1990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的虢季鬲。 

  鬲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末的一种炊具,形状与鼎相似,用于炖煮食物。与鼎不同的是,鬲的三足是空的,与腹相通,体积较小,承重不大。空足既可承受支撑而不受破损,更能够增加受火面积而加快食物做熟的速度。

  鬶(音规 )

  

  白陶鬶。西周器物,浦城管九村土墩墓出土。

  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就成了鬶,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有三足。《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镬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这种器具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釜(鍪

  

  商代双耳陶釜

  

  龙纹鍪

  古代写作鬴,实际就是圜底的锅。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商周时期有铜釜,秦汉以后则有铁釜,带耳的铁釜或铜釜叫鍪(音谋)。釜单独使用时,需悬挂起来在底下烧火,大多数情况下,釜是放置在灶上使用。“釜底抽薪”一词,已表明了它作为炊具的用途。

  甑(音增)

  

   商代汽柱甑形器,1976年河南省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甑就是底面有孔的深腹盆,是用来蒸饭的器皿,它的镂孔底面相当于一面箅子。甑只有和鬲、鼎、釜等炊具组合起来才能使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后,甑便绵延不绝,今天的厨房中仍能见到它的遗风。

  甗(音眼)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甗

  这是一种复合炊具,上部是甑下部是鬲或釜,下部烧水煮汤,上部蒸干食。陶甗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商周时期有青铜甗,秦汉之际有铁甗,东汉之后,甗基本消亡,所以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关的语汇,东周之前的甗无论是陶还是铜,多是上下连为一体的,东周及秦汉则流行由两件单体器物扣合而成的甗。鬲、鼎与甑相合的甗可直接用于炊事,而釜、甑相合而成的甗仍需与灶相配才能使用。汉代有时径直将甗称为甑。

  斝(音甲)

  

  外形似鬲而腹与足分离明显。陶斝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也是空足炊具之一。进入夏商周时期的斝变为三条实足,且多青铜制成,但已是酒具而不是炊具了,作为炊具的陶斝只存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几百年间,作为酒具的斝则盛行于商周两代。

  

  

  仿古蒸笼瓷茶罐

  这是由甑深化而来的一种炊具,最迟在南北朝时就已出现,由于造价不高,轻便好用,且一次能蒸制较多的食物,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而不衰。

分享到:
责任编辑:张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