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探访广西苗寨芦笙匠人

2018-01-17 来源:新华网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图为制作竹篾箍圈是芦笙制作最费时的步骤,每个芦笙需要至少四个箍圈,马文忠一天纯做箍圈也只能做10个。 王以照 摄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图为马文忠正在给声腔削型。 王以照 摄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图为马文忠正在给剖开的声腔凿孔。 王以照 摄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图为马文忠在制作箍圈时并没有进行测量,制作好的箍圈也能把声腔箍的严丝合缝。 王以照 摄

   

  烧穿声腔的过程全靠多年制作的经验,并没有进行测量。图为马文忠用烧红的铁棍烧穿声腔。 王以照 摄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图为马文忠正在烧红铁棍。 王以照 摄

   

  芦笙发声的关键在于镶嵌的铜片,为保证每把芦笙都能准确的音色,马文忠制作每一片铜片都要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 王以照 摄

   

  马文忠将发声铜片嵌入声管。 王以照 摄

   

  马文忠给刚刚制作好的芦笙试音。 王以照 摄

   

  1月15日,在广西柳州市苗族自治县香粉乡中坪村中寨屯,芦笙匠人马文忠正在制作一把小芦笙。今年64岁的马文忠制作芦笙的时间已有44年,剖木削空、铁棍烧孔的技艺早已驾轻就熟,无需测量准备,音管装进烧穿的6个孔里时横向纵向均完全平行。苗族有芦笙会友的传统,吹奏芦笙已经成当地苗族群众走亲访友、恋爱交往的一种传统交流方式。 王以照 摄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