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再见“诺 · 言”

2013-10-10 来源:凯风网

   1不要只把莫言当成商业品牌

作家及文学作品的根本价值,绝不在于显性的旧居参观热和故乡开发热。相反,它更多的应该是对社会的隐性影响,比如激发人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对全民阅读习惯的养成、对人类思想情感的共鸣。又到诺奖季,备受关注的诺贝尔文学奖将于近期揭晓。去年此时,莫言获奖振奋中国。时隔一年,“莫言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走向:一面是莫言的书籍逐渐退出畅销书排行榜,开始打折;一面是“莫言旧居参观热”依旧,媒体报道说,国庆假期,莫言旧居附近的沙口子村公路两侧,参观的车辆排了足足两公里长。【详细】

 

   1莫言为什么能获诺贝尔文学奖

2012年10月11日,北京时间19时,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夜晚,属于中国作家,属于中国文学,属于中国。

得知自己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消息的时候,莫言正在他的故乡山东高密。这似乎完成了一个隐喻:这个从高密“东北乡”走出来的中国作家,在不断完成对“东北乡”叙事的言说后,终于在这片沃土上迎来了自己收获的秋天。人们追捧莫言,同时思考莫言获诺奖的原因和意义。【详细】

 

   1盘点与诺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作家

鲁迅是第一位受外国人关注并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提名的中国作家。1927年,来自诺贝尔故乡的探测学家斯文海定到我国考察时,在上海了解了鲁迅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在中国文学上的巨大影响,与刘半农商量准备推荐鲁迅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被鲁迅婉言谢绝。鲁迅在给台静农的信中说:“我觉得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们,倘因为黄色脸皮人,格外优待从宽,反足以长中国人的虚荣心,以为真可与别国大作家比肩了,结果将很坏。”【详细】

   1从“惶恐”到“过眼烟云”莫言七谈诺奖

10月18日,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北京出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的“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座谈会”,这是莫言获奖后首次在北京公开亮相。从得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到今天,莫言自称仿佛经历一场洗礼。“如同一面镜子,看到人心、看到世道,也看到自己。”

从10月11日得知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到18日在北京公开亮相,中国作家莫言经历了万众瞩目的8天。在这8天中,莫言七次谈到获奖感受。从最初“惊讶惶恐”,到“不能代表什么”、“对夺奖已麻木”,“一切都像过眼烟云”,莫言始终谦虚面对已获得的巨大荣誉。【详细】

   1向世界表达我们的文化自信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于北京时间2月28日揭晓,49岁的中国建筑师王澍获得了这一被称为“建筑学界诺贝尔奖”的全球建筑领域最高荣誉。这也是中国建筑师首次问鼎这一桂冠。

作为拥有悠久城建史的中国,其传统营造工艺历经千年依然具有生命力,这是当前的城市化进程中最需要珍惜、挖掘和发扬的地方。传统延承所带来的文化独特性,才是城市最有价值之处,构成了城市的核心竞争力。那些简单模仿欧美的城市建设是没有生命的。

中国要变成有文化魅力的创新型国家,需要的动力就包括历史文化的记忆,这是产生自主创新灵感的土壤。城市的价值不是简单的“先进”与“落后”的比较,而应该是“文化的差异”。城市之竞争力来自于创造“有差异性文化”的能力。【详细】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