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一场千年未散的《夜宴》

2015-03-27 来源:凯风网江苏频道

 01 一、因谍而成的千古绝作

1、多舛的主角 

韩熙载(902-970),传说和唐代大文豪韩愈共一祖先。他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足迹,并非因为他有多么惊天动地的创业伟事,却是因为这幅《韩熙载夜宴图》。作为这幅千古绝作的主角,韩熙载的命运也契合了五代十国动荡不安的政局。

韩熙载,字叔言,淮州北海(今山东)人,自幼勤学苦读,二十岁出头便考中进士,正欲大展抱负时,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其父韩光嗣因政治斗争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斩杀,并诛连整个家族,926年韩熙载被迫逃往江南吴国,并向吴睿帝杨溥呈上自荐书——《行止状》,虽然文章写得文采斐然,气势恢宏,但字里行间狂妄之气也尽露无留,被视为狂妄不羁之徒。【详细】 

陆游《南唐书·韩熙载传》说韩熙载“年少,放荡不守名检”,徐铉所撰的《韩熙载墓志铭》说他“以俊迈之气,高视名流,既绛灌之徒弗容,亦季孟之间不处”。可见,韩熙载的确恃才傲物、狂妄之极。当时中原之士南迁的很多,大都得到擢用,惟独韩熙载没有被重用,仅先后充任滁、和、常三州从事。

韩熙载精文章,善书画,通音律,能歌舞,加上仪表出众、风度翩翩,时人称之为“神仙中人”。后主李煜时期得到赏识,升任为中书侍郎、充光政殿学士承旨,这是韩熙载生前所任的最高官职。

但此时北周越发强大,加之南唐大臣党争不断,并且“颇疑北人,多以死之”。韩熙载见大势已去,自己回天乏力,不想当宰相,为了避免李煜的猜疑,夜夜笙歌,以表明自己对政治了无兴趣。

李煜听说韩熙载整天花天酒地,对其很不放心,便授命自己所信任的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夜至其第,窃窥之,目识心记,图绘以上之”。二位画家身负谍报任务,凭着目识心记,回去后以连环长卷的方式描摹了韩熙载家开宴行乐的场景,继而成就千古名作《韩熙载夜宴图》。

明哲保身的韩熙载,最后得以善终,他死后两年,南唐灭亡。【详细】 

2、渎职的皇帝 

 

南唐后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首《虞美人》,让南唐后主李煜名留史册。作为一名文人,中国的文坛是幸运的,而作为一名皇帝,南唐是不幸的。

其实,这位皇帝中的奇葩,其命运也很奇葩。生于七月初七,注定他是个多情种子。而排行老六的他本来毫无坐上皇位的可能,但不幸的是他的5个哥哥都因争夺皇位相继死亡,被赶着鸭子上架,李煜阴错阳差地当了上南唐皇帝,继位时仅25岁。“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这样的生活环境中的李煜,决定了他天性懦弱、温厚,与帝王所必备的耍权弄术的“厚黑”心灵是相悖的。从政治上讲,李煜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渎职皇帝,严重缺乏职业水平和职业精神,沉溺于词画、美色,政治智慧极低。

其一是笃信佛教误国。每天退朝后,就和皇后换上僧人的衣服,诵读经书,并动用宫中的钱招募人为僧,当时金陵的僧人多达万人。僧人犯了罪,不依法制裁,而是让他诵佛,然后赦免。结果被北宋的皇帝利用,就精选了一名口齿伶俐聪明善辩的少年,南渡去见李后主,和他讨论人生和性命之说,李后主信以为真,以为是难得的真佛出世,从此就很少注重治国安邦以及边防守卫了,而是整天念佛。

其二是沉迷于风月亡国。开宝七年(公元974年)冬天,赵匡胤兵发金陵,就在前线将士拼死抵抗的时候,李煜还在宫中和小周后琢磨着一首《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烟垂……据说这首词还没有填完,宋军就攻陷了金陵,最后的三句是后来补上的。【详细】 

如此痴迷于文学艺术,全不以国家安危为念,除了扶不起的白痴阿斗之类的君主之外,就数我们这位李后主了,可李煜又决然不是阿斗所能比及,那么就只剩下了一种解释——李煜是一名艺术至上主义者。【详细】 

3、著名的间谍 

这幅南唐时期的政治录像,其始作俑者是李煜,两位高级谍报员则是五代时著名的画家顾闳中与周文矩。

 

顾闳中 

顾闳中(910?~980?)生平不详,江南人,在史料中关于他的创作活动记载甚少,五代十国中南唐人物画家。曾任南唐画院待诏,擅描摹人物神情意态,工画人物,用笔圆劲,间以方笔转折,设色浓丽。唯一传世作品为《韩熙载夜宴图》,也是探讨和研究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成就的重要作品依据。

  

周文矩 

周文矩(917-975前后),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画家,建康句容(今江苏南京)人,后主李煜时任翰林待诏。工画人物、冕服、车器,尤擅仕女,多以宫廷贵族生活为题材,兼精车马、楼观,也善画佛像,还善于描写儿童生活。

  

南唐周文矩《明皇会棋图》 

  

南唐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 

传世作品有《明皇会棋图》、《重屏会棋图》、《宫中图》、《琉璃堂人物图》等。《重屏会棋图》描绘南唐中主李璟与兄弟们在屏风前对弈的场面。《琉璃堂人物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博物馆,为清人摹本,该画描绘盛唐诗人王昌龄与其诗友李白、高适等人在江宁琉璃堂唱和的故事,宋徽宗误题为韩滉《文苑图》的传本其实是该画的一部分;《宫中图》一画为南宋摹本,记载说为周文矩真迹临本。

 01 二、孤独的豪华盛宴

1、奇葩而孤独的心 

李煜命人作《夜宴图》时,韩熙载已经六十多岁了,此时的他见南唐大势已去,本来就不是很高的雄心斗志,则更是消磨怠尽,于是便夜夜笙歌,怡然自处。

然而,内心的孤独和失落又岂能随歌舞而去?画中,坐于榻上峨冠长冉的长者,在怡然不惊的神情下,一双孤独眼神注视着歌舞者,身体中表露出的情态则与周围人物醉心于歌舞的神态载然不同。

  

《集体听乐》(榻上峨冠长冉者为韩熙载) 

韩熙载之所以一生未被重用,这与他奇葩之极的个性不无关系,马令和陆游分别创作的《南唐书》中,韩熙载被说成“熙载性懒”,但笔者认为韩熙载最大的问题不是懒,也不是智商低,而是情商超低,俗话说就是缺心眼。

虽然他在《行止状》中,表达了自己“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才能和意愿。然而,作为一名官员,韩熙载政治智慧不比后主李煜强到哪里去。

首先,不能正确理解上级意图。韩熙载初到吴国时,执掌吴国大权的是后来的南唐烈祖李昪,在韩熙载南渡之后就安排他到基层挂职锻炼,直到李昪自己当了皇帝,才将他调回中央,并且从事教导太子的工作,说明他在南唐是作为储备干部培养。但是韩熙载连这点都看不出来,怨声载道,牢骚满腹,总觉得因为自己门不高,所以皇帝不重用他。

其次,看不清权力格局和官场形势。中主李璟即位后对韩熙载礼遇有加,让他负责国家的全部的礼仪工作,还要他负责起草诏书,这就是莫大的权力了。但韩熙载借此四处放炮,得罪了很多人,尤其得罪了朝中的元老实力派。结果被以酒品不好为名,外放了好几年,而韩熙载滴酒不沾。

再次,不尊重皇帝。到了后主李煜时期,三朝老臣的韩熙载多次因为这样那样的礼法问题批评皇帝,好在李煜没有追究他,还一心一意想让他拜相。对韩熙载的声色犬马,李煜用了各种办法劝诫,可是韩熙载没心没肺依旧,最后李煜也放弃了,感慨说:“我也拿他没辙啊!”

最后,行为不检点。韩熙载纵情声色是出了大名的,少是如此,老更有甚。因为润笔稿费丰厚,官俸也不错。有钱人就可以任性,他在家里养了四十多名歌妓,每日吹拉弹唱,《夜宴图》画的就是这件事。工资和稿费花完了的时候,他就和学生一起扮演乞丐,在众歌妓屋前乞讨,有时遇到歌妓约会情郎,他会很知趣地在屋外说声“你们忙啊”,便不再打扰。实在没钱的时候,他还会跟皇帝哭穷要钱,皇帝给钱了,继续养歌妓。遇到风声紧,皇帝要发配他出京时,他就遣散歌妓痛苦悔改。李煜心软,撤销处分,让他继续留京后,他又把歌妓们接回来。

奇葩的韩熙载智商并不低,特别是他用声色犬马的自诬方式回应李煜要拜他为相的愿景,完全是因为他看到了帝国的末路,与其做亡国的丞相,莫不如在耳目之娱中做吃等死。他如愿以偿,没赶上南唐的覆灭,最后善终,时年六十九岁,被李煜追封为丞相,谥“文靖”。

2、千年的迷 

一幅古画流传千年,随着历史的湮灭,迷一样的背景却未能彻底解开。

迷之一:夜宴地点到底在哪里,门西还是南门外? 

一种观点是:“韩熙载歌舞升平的夜宴,应该就在门西的宅子里。”其理由是,南唐建康城面积不是特别大,而南京老城南在当时是比较繁华的,因此夜宴应该就发生在门西的宅子里。

另一种观点是:夜宴应该发生在南门外,即中华门外雨花台附近,在戚家山传说中韩熙载的故居。其理由是韩熙载应该有两处住所,门西的宅子是他当官时下班常去的住所,而戚家山就像别墅一样,是韩熙载一处更加豪华的住宅,所以夜宴应在这里发生。

 

多项史料也证实了戚家山一说。《唐故中书侍郎光政殿学士承旨昌黎韩公墓志铭》记载:“春秋六十有九,庚午岁秋七月二十七日,殁于京凤台里之官舍……即以其年九月某日,葬於某所,礼也。”北宋《江表志》则记载,韩熙载的官宅就在“城南戚家山南”。清《同治上江志》也记载:“戚家山,在江宁城南聚宝门外,南唐韩熙载居此。”

迷之二:《夜宴图》到底是原作、摹本、借名作品? 

南唐宫廷画师,画南唐的事情。关于《韩熙载夜宴图》,似乎就可以这样定论了,在大多数美术史书籍中也明白地指出成图年代是“五代”。但就在这种通行的说法背后,却有另外一种声音一直存在着。

  

《夜宴图》上的葫芦型收藏印章 

葫芦形印章确定古画年代? 

清初书画收藏大家孙承泽认为这幅画“大约南宋院中人笔”,被誉为鉴定古画“国眼”的徐邦达先生也认为,《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时期临摹而成的。徐邦达发现画幅左下角有一枚葫芦形印章,可以辨出是“绍勋”或“绍兴”二字。“绍兴”是赵构的第二个年号,也就说明南宋初期就已被赵构所藏。如果是“绍勋”二字,则是南宋中期宁宗时的宰相史弥远的印章。不管怎样,都有可能是南宋当时画师的作品。

同样,沈从文先生和故宫博物院的余辉先生,也认为“现在收藏的这幅画,并不是顾闳中的原作。”【详细】 

南宋《女孝经图》局部 

此画实为南宋画师周季常全新创作? 

南京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邵晓峰教授则认为《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宋画师周季常的作品。他认为除了画中家具与南宋的家具特征相当吻合外,《韩熙载夜宴图》与南宋的另一幅名画《女孝经图》在人物特征、发髻、服饰等方面非常相似,并且南宋画师周季常的《五百罗汉·应声观音》的局部也与《韩熙载夜宴图》高度相似。因此,邵晓峰指出,“假如我们目前尚不能在南宋画家中找出更为合适的作者,将此画记在周季常名下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认为这幅画不是后人对顾闳中原作的简单临摹,而是后人全新创作。 

其创作背景因为南宋的时局、社会风气与南唐颇为相似,很有可能是某位有心计的南宋官员或文人以重金让画家进行创作,且从立意到构思均有授意与指导,旨在献给上层人物后,能够以今喻古,以古鉴今。

《韩熙载夜宴图》中人物表情较为端正,尤其是韩熙载本人面容严正,显得忧郁,缺乏欢宴的特征。画家如此表现实深有目的,如果南宋君臣仍停留在“错把杭州作汴州”的状态,国破家亡也是迟早的事情。

3、古老的蒙太奇 

《韩熙载夜宴图》不仅是一幅精美的古画,其实更像是一部电影。总导演是南唐后主李煜,摄像师是南唐两位著名的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拍摄手法则是类似现代“蒙太奇”的叙述方式。

中国“长卷画”不能简单看作连环画,是独一的创造,西方没有。西方绘画仅是截取一景,将众多人物的行动纳入其间。中国绘画时间空间的概念是展开的、流动的,山水长卷、人物长卷,像是电影的长镜头、摇镜头,景别变动中,同一人物一再出现,突出主题。如《清明上河图》和《乾隆皇帝下江南图》,就如一部大型的记录长片。

  

独自赏乐 

《夜宴图》整幅图场景之间用屏风间隔,宛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似的剪接手法,将夜宴的全过程分为听琵琶演奏、集体观舞、宴会休息、独自赏乐、曲终人散五个片段,每个场景韩熙载都是主角,从而完整地阐述了画中各个角色当时的行为、表情和心态。

  

曲终人散 

尤其是将主角韩熙载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人物表情细节来看,韩熙载在整个夜宴过程中是苦闷而抑郁的,他在众人之中虽然显得超然自适,但是脸上却无一丝笑意,而“独自赏乐”和“曲终人散”两段更把韩熙载的内心衬托的淋漓尽致。【详细】 

 01 三、穿越千年的奇缘

1、大师的仰慕 

《韩熙载夜宴图》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不仅是因为这幅作品艺术上的不凡的造诣,更是因为有其特定的历史性、政治性。

  

陈丹青 

著名艺术家陈丹青曾这样评价《夜宴图》:看古画要有“历史的同情”。在当时这不是一件艺术品,而是政治情报。然而就像所有绘画一样,当它的功能性、它的第一效果——宗教的、宣传的、或“政治情报”的性质——被岁月和历史洗净、遗忘,它的第二效果,即今人所谓观赏的、审美的、文物性质的……种种功能,逐渐显示……

我年轻时相信“艺术至上”,只看绘画的用笔、色彩、韵致、气息,现在我明白使一幅画好看的原因远不止所谓“绘画性”、“艺术性”。《韩熙载夜宴图》是中国绘画的寰宝,异常动人,但它背后的故事,同样动人。【详细】 

 

刘辉内画作品 

如今,《夜宴图》的各种艺术摹本更体现了当今艺术大师对这幅千古名作的崇敬之情。  

2、国宝颠沛流离的命运 

周文矩与顾闳中两人虽然各自绘制了《韩熙载夜宴图》,但两幅图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周文矩那幅随着南唐王朝的覆灭而湮没无闻,唯独顾闳中这幅得以留存,并成为北宋宣和内府珍藏之物收进《宣和画谱》中。

随着朝代更迭,清康熙年间被四川巡抚年羹尧所得,后由于年羹尧遭到雍正皇帝猜忌而获罪被诛,这幅画作也就被抄没进入清宫内府,遂成为书画鉴藏爱好者乾隆皇帝的珍爱之宝,并一直在清宫中珍藏至清王朝覆灭。

民国十三年(1924年),逊位的末代皇帝溥仪在被逐出宫前偷盗了包括《韩熙载夜宴图》在内原清宫旧藏的诸多书画珍品,随着伪满洲国的覆灭,这幅画作又散佚民间成为轰动一时的“东北货”之一。

  

张大千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绘画大师、书画鉴藏家张大千先生舍弃购买前清王府定居北平的计划,用原本打算购买王府的500两黄金,从北平琉璃厂玉池山房古玩铺老板马霁川购藏了顾闳中这幅传奇画作。

1951年,张大千以极低价格将《韩熙载夜宴图》与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元代方从义的《武夷山放棹图》通过可靠的第三方友人,将这三幅画作价让给文化部文物局。时任文化部长的郑振铎在周总理的亲自安排下赶赴香港,以不足原价数十分之一的3万美金成功地回购了这三幅画作。换句话说,张大千是将《韩熙载夜宴图》等这样的稀世国宝无偿地捐赠给了祖国。【详细】 

3、指尖上的“盛宴” 

2015年1月8日,故宫博物院《韩熙载夜宴图》App正式上线,当天即获得AppStore推荐。这是中国古典艺术与现代数字技术的再次碰撞。精美的画面,动听的解说,非常值得一看的人物、器皿、家具、乐器等,无一不是还原古人的彼时彼地的情境。【详细】 

 

《韩熙载夜宴图》APP画面

当你打开App,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我们一边听旁白介绍《夜宴图》的时代背景,一边拨开层层竹林,走进了这3D版的图画。然后,整幅画卷就缓缓展现在你的眼前。左右拖动赏画,长按画中人物、物品、装饰,便会出现这些东西的具体介绍。而当你点击特定人物,如横抱琵琶的李姬、穿蓝色服饰的舞妓时,这些人物就会“复活”,以真人的形式为你弹奏传统南音,跳起梨园舞蹈。【详细】 

 01 四、未曾打扫的尘埃

1、韩熙载与无想山读书台 

  

无想寺毗卢宝殿(杨孝林摄) 

从本质上讲,韩熙载是个读书人,虽然不谙官场,但对韵律书画却情独钟,应该属于那种“带着一本书去旅行”的人。

无想山,位于南京市溧水区南,山中一座始建于六朝、原名禅寂寺的无想寺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韩熙载曾在此纵情山水,过着隐居闲适的生活,他想到佛家的“无我思想”,就给山改名“无想山”,古寺也易名“无想寺”。

  

无想山摩崖石刻(杨孝林摄) 

明朝万历的《溧水县志》称:“韩熙载读书台在无想寺,但存其址。”“清朝光绪《溧水县志》有这样一些记载:“韩熙载读书台在无想寺,今存其石址”。

山中向阳高坡上有一块大石,平坦光滑,有如镜面,又像是一张石床。韩熙载转悠累了,便在此小憩,手持一卷诗文,斜倚在石床上,或高声吟哦,或蹙眉沉思,把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幽静的自然和浓郁的墨香中,这便是“韩熙载读书台”。

无想寺幽远,山屏四面开。凭师领鹤去,待我挂冠来。 

药为依时采,松宜绕舍栽。林泉自多兴,不是效刘雷。 

韩熙载的《赠无想寺僧》抒发了超然物外的情怀,借此表明自己像松柏一样的高洁的志向,不愿意刻意模仿那些辞官归隐的人,而是这无想山幽静的山林和清澈的泉水能够激发和唤醒他的生活的情致。

  

无想山天池(杨孝林摄) 

明朝诗人夏鉴有一首题为《韩熙载读书台》的诗,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后人对韩熙载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纷纷五季总丘墟,之子藏修尚有庐;不为三冬勤博学,何缘百世富清誉。 

已无故老询遗事,惟有青山见读书。不尽登临怀古意,西风落日重唏嘘。 

2、故居戚家山 

戚家山在南京市雨花台东北,是雨花台余脉,南唐时期该处居民多姓戚,故名戚家山。据《江表志》记载,韩熙载的官宅就在“城南戚家山南”。

《景定建康志》言:“戚家山在城南天禧寺(大报恩寺前身)东”,《南唐江宁府图》所绘戚家山韩熙载宅亦从雨花台蜿蜒而来。现在其故居地址则在南京晨光集团厂区内,在工厂南麓蒿藜满眼,黄土遍地,南唐韩熙载那座穷极奢华的豪宅早已片瓦无存。

  

韩熙载故居和墓地卫星地图 

戚家山南坡与雨花台东麓的梅岗仅有一路之隔,据说韩熙载之墓便在梅岗,与谢安墓毗邻。

民国《首都志》仍记载:雨花台“东有岭冈”,“名人葬其间者,有谢安、韩熙载等”。然而,在雨花台风景区梅岗上,谢安墓依在,而韩熙载之墓已不知而踪。后来得知,上世纪90年代末,雨花台风景区才复建梅岗,又种植了万株梅花在,在历史的冲刷下,韩熙载的墓早已无存。

 01 夜宴——千年不散

也许,历史就就如一场场夜宴!

无论你是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无论你是主角还是配角,在时间面前都是平等的。当夜宴中人物走上走下,场景变来变去,而月亮还是那轮月亮,江山还是那个江山。

无想山上已不见韩熙载读书,春花秋月里也听不见李煜在嗟叹,他们都远去了,历史的长河里,任何人都是渺小的。

然而《韩熙载夜宴图》留了下来,他和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一起,成为中国文明史上不朽的丰碑,她们承载着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独特的艺术气质,用色彩记录了中华绵延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和横亘万里的锦绣河山,是一部流动的历史、无声的乐章,是华夏文明的永久标鉴。

让我们开卷有益,闭目沉思吧!

 

更多精彩,请点击 http://culture.kaiwind.com/

分享到:
责任编辑:七天 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