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报道
一根蚕丝牵出古镇百年辉煌

作者:甚微无尘 · 2017-08-30 来源:凯风网

 

  粉墙黛瓦、枕水人家、亭台楼阁,富商旧院。太湖之滨,小镇南浔,时光在这里放慢了脚步,青石拱桥、曲折水巷、木柱廊檐如水墨画景一般的江南特色,尽是江南水乡的味道;而探访张石铭故居、小莲庄等私家园林深处,红砖圆顶的西洋小楼、流光溢彩的法国瓷砖、宽敞明亮的洋楼舞厅却是满满的欧洲风情。

 

 

  这种中西合璧文化正是南浔古镇独有的特色,而这莫不得益于清末民初南浔丝绸贸易的繁盛。早在南宋时期,南浔便已富庶名满天下,当时就有“耕桑之富,甲于浙右”的说法。到了明代,南浔辑里湖丝更擅名于江南。在清代,江宁、苏州、杭州三大织造局所用原料均仰湖丝供给,康雍乾三朝,湖丝 “衣被天下”,外销南洋、欧美等地区。

 

 

  “花暖吴蚕始浴时”每到春暖花开,南浔的蚕农就开始了一年中最忙的季节。数万只春蚕种被盛放在一张匾里,一张张匾再整齐叠放在暗房中,一层薄被下,每张匾里均匀散落着比芝麻还小的褐色蚕卵。在暗房待上两天,幼蚕就会开始在匾上在蠕动。

 

 

  大约10天后,春蚕经历“眠三次”,再吃上4天桑叶,“大眠”两天,便出落成人们印象中洁白可爱的蚕宝宝,其实此时已是“老蚕”了。

 

 

  再过一周,春蚕们将爬到一束束用麦秆扎成的“山”上吐丝,蚕农们称之为“上山”。短短几天,“山”上就会结满蚕茧。“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为期1个月的蚕忙季至此结束。

 

 

  正在结茧的蚕透视图。

 

 

  经茧后,一部分蚕茧用于抽丝制作丝绸,还有一部分会让其变成蚕蛾进行产卵,变成蚕宝宝进行周而复始的循环。

 

 

  在这之后,一粒粒蚕茧,经过“蚕花姑娘”,妙手缫丝,名满天下的“辑里湖丝”,就这样完成了一次华丽的变身。

 

 

  图为制作完成的丝绸工艺品。

  “辑里湖丝”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是丝中极品。1851年,在伦敦的首届世博会上,荣记辑里湖丝获得金奖,湖州丝绸成为欧洲皇室服装面料。清末民初,南浔依靠“辑里湖丝”出现了近代中国最大的丝商群体,以刘镛、张颂贤、庞云曾、顾福昌为代表的“四象八牛七十二条金狗”这一湖商群体,大力兴办现代丝绸企业,占据了上海生丝出口外贸的半壁江山。

  旧时富商发迹之后,莫不回乡置地建园,刘家的小莲庄、嘉业堂藏书楼,张家懿德堂大宅和适园,庞氏宜园都在“辑里湖丝”的帮助下建了起来。南浔民谚云:“刘家的银子,张家的才子,庞家的面子,顾家的房子”。南浔顾家,对于大部分人或许从未听闻,但是提起顾家的产业上海百乐门几乎无人不晓。

 

 

  一根根小小的银丝积攒起富可敌国的财富,窄窄浔溪的河道沟通起了远洋的贸易。依靠辑里湖丝,南浔繁盛近百年。漫步古镇石板路上,无言的建筑述说着昨日的辉煌,阡陌巷里,白头蚕妇,或许正在回忆着旧时的光景。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湖一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