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博览  >  非遗博览
【非遗博览】合阳:父子接力只为守护民族文化

2022-05-14 来源:腾讯文化

用脚丈量土地 用笔书写文化 用爱诠释故乡

父子接力只为守护民族文化

一人一车,平原沟壑见证了他对民俗文化的深沉厚爱;一纸一笔,千万书稿抒写着他对非遗保护的坚守和初心;子承父业,世纪接力勾画出合阳民俗的文化宝库……

他是渭南市非遗保护贡献奖获得者史耀增。

他是渭南市最美非遗工作者史沛鸿。

他们是父子、是同事、是忘年交。前不久,在渭南市2022元宵节文艺惠民演出启动仪式上,他们身披绶带,携手走向舞台中央,在潮水般的掌声下领到了对他们意义非凡的全市最美非遗工作者以及非遗保护贡献奖。

热爱变成事业 一腔孤勇扎根乡土

伊尹故里,诗经合阳,这样一方水土,在77岁老党员史耀增的眼里不仅是养育自己成长的伊甸园,更是寄托了毕生理想与热爱的彼岸。

史耀增曾是村里民兵营的副营长,平日里带着大伙一起在工地上打坝。他写了28次入党申请书和思想汇报后,终于得到了组织的批准,于197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后调入合阳县文化馆工作。

在别人眼里这本是个“一张报纸一杯茶,每天到点下班”的闲职,但在史耀增眼中,合阳县有着极为丰富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民间艺术是黄土地的馈赠,更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这样的关头,保护和记录合阳县文化成了历史交给自己的使命,这种使命感发自内心深处。

于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史耀增便扎根合阳民间,数十年如一日,无数次只身骑着一辆自行车往返于合阳的山山水水,踏遍了合阳每一个村庄,用百余本笔记记录了每一个村庄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民俗风情。

就这样,借助着14年农民生活的基础和淳朴的乡间情谊,他说着合阳话,记录着合阳事,感受着合阳情。数十年间,他用双脚丈量这片黄土地,用热爱收藏黄土地上的珍贵文化财富。

伟大出自平凡 义无反顾行走征途

在挖掘民俗文化时,史耀增发现合阳跳戏、东雷上锣鼓,合阳提线木偶戏这些民俗文化面临失传的境地。

眼看这些文化瑰宝陷入困境,史耀增心急如焚,害怕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会慢慢消失,同时,他深知保护的前提是要弄清楚民俗文化的现状。收拾整理相关资料的过程是艰辛的,如大海捞针,但史耀增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合阳民俗挖掘、整理和传承的漫漫“长征路”。

从1998年第一本《走近古莘》开始,史耀增已经自费出版了十六七本地方文化专著,还无偿指导、修改合阳20余人撰写出版的文化书籍,为全县十多个村庄指导编辑出版了村史村志。对于前来探寻合阳文化的全国各地专家学者、院校教授、学生,他更是毫无保留,倾尽所能地将合阳民俗文化、地方风情传向祖国各地。

在史耀增的努力下,东雷上锣鼓、合阳面花、合阳纸塑窗花等一批体现合阳地方特色,却濒临失传的传统民俗文化重新焕发生机。他还数十次自费参加全国学术讨论会,并承担国家文化课题调研,先后撰写《渭北农民的阳刚之美》《也说东雷上锣鼓的“蛮”》等论文30余篇,发表了300余篇文化散文,让合阳传统文化魅力逐步显现。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他用双脚丈量这片黄土地,用热爱收藏黄土地上的珍贵文化,为今天的合阳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薪火永传承 勇担使命阔步前行

史耀增对民俗文化的执着,也影响了在合阳县文旅局工作的儿子史沛鸿。多年来,工作于基层的他,也跟随着父亲的脚步踏遍了合阳县每一个乡间角落。

为了使合阳民俗文化更具有时代气息,重新焕发生命力,史沛鸿博采众长,在致力于地方民俗文化挖掘调查整理的基础上,开始探索用影像捕捉民俗之美,并进行了大量宣传创新。

他不仅拍摄了万余幅民俗事象图片,组织申报十多项民间艺术为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还曾担任大型画册《合阳记忆》副主编,《陕西省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成果丛书·合阳文物》主编,有数百幅民俗图片发表于《渭南日报》《神州民俗》《民间》《合阳面花》等报纸书刊,让合阳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民俗事象得到尊重与礼赞。

史耀增和史沛鸿父子俩,毕生都倾注在对故土的热爱和对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热爱,他们就像一棵树,将根深深地扎进黄土地,吮吸着大地的精华,奉献着自己的绿荫。

薪火传无尽,春从腊底生。他们父子俩还将继续接力,数十年如一日在传承民俗文化、固守民族根脉的征途上阔步前行。

(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贾维)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