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人物志|刘雅梅:妙指金针传承克东满绣

非遗人物志|刘雅梅:妙指金针传承克东满绣

非遗人物志|刘雅梅:妙指金针传承克东满绣

天下网商 · 2021-09-24 来源:腾讯网文化

刘雅梅,1964年生,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委会委员,黑龙江省编织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妇女第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政协齐齐哈尔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执委,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她长期致力于发展满族传统刺绣文化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用坚实的功底表达在刺绣艺术道路上对爱与美的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满绣艺术作品,使这一有着千年历史和浓重皇家色彩的满族刺绣艺术得到弘扬。

古韵传承 克东满绣

齐齐哈尔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是最正宗的满绣,已有200多年历史,有“清朝皇族刺绣”之称,曾专门用来绣制帝王龙锦和文武官袍。

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别官阶的标志,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员的补子为方形,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底纹大多为如意云纹。

关于满族刺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女真刺绣”。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随着清帝国的建立,满绣走进紫禁城,摇身一变,成为宫绣,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满绣既保留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又借鉴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的独家技艺,登上了艺术的顶峰。

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常用有:平绣,补绣,纳绣,布贴,钉线,圈金等。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行绣制而成。克东满绣,经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格。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满绣见证了满族发展兴盛的光辉历史,2009年,“克东满绣”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刘雅梅姥姥的妈妈佟佳氏,传承了克东满绣,远近闻名。如今,刘雅梅是克东满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家族技艺 代代传承

满绣不仅只是满族刺绣,它更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刘雅梅老师介绍说,以前满族姑娘都要学习绣花,阿婆教给阿妈,阿妈再教给女儿,围巾、披肩、云云鞋、花围腰……满族女性用手中的针线,将满族独特的文化代代传承。

刘雅梅老师出生在一个刺绣氛围浓郁的家庭中,她的姥姥也是当地有名的刺绣能手,小时候,刘老师喜欢听姥姥讲各种各样关于满绣的小故事,七八岁时就迷上了祖传的刺绣,16岁时就绣得一手好绣品。刘雅梅把自己最喜欢的梅花绣在书包上,傲雪寒梅淡雅清秀,她自己觉得得意极了。可是那个年代,刺绣被视为封建糟粕,老师为这事还批评了她。她也再不敢把绣品拿出去秀了。可是左邻右舍的姐妹们,还是喜欢她绣的窗帘、围巾、桌布、手帕,纷纷跑到她家来。她教她们穿针引线,描龙绣凤,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圈子。热爱产生执著,后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刘雅梅从没放弃刺绣,绣艺日臻成熟。

与湘绣、苏绣相比,满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针法上,如三角针绣法就是满绣所特有的,在其它绣派所见不到的。

除此以外,盘金绣也是满绣的一大特色,所谓盘金绣便是根据所绣的图案将金线回旋,加于已绣或未绣的图样边缘,因其线条方向依样盘旋,故得盘金绣之名。

清宫的盘金绣使用的金线是以黄金锤箔捻线而成的纯金线,绣线有“双金”、“单金”之别,两根金线并在一起绣称双金绣,一根金线称单金绣,此外满绣使用的绣线还有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广泛,亦是满绣使用最多的绣线。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员的补子为方形,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底纹大多为如意云纹。

云纹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银燕双翅下的绒羽、尾顺,纹样走势运针自如,绣工更为精美,由此可见满绣工艺之精湛、华美。

在与满绣为伴的四十余年里,刘老师从未放弃过对满绣技艺和艺术的追求,从2004年开始,刘雅梅老师凭借着对满绣文化的无限热爱,成立了“雅梅绣庄”,此后的时间里她更是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满绣艺术作品,使这一有着皇家特色的刺绣再次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满绣作品《开国大典》

作品《开国大典》,长3.5米,宽1.5米,创作历时三年。三年里,刘雅梅几乎是废寝忘食。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眼睛花了,就用凉水洗洗接着干。在绣人物眼睛等关键部位时,有时得借助于放大镜才行。

15年间,刘雅梅凭着对满绣传承的责任担当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共培养3000多名满绣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很多农村女性和残障女性。2005年,刘雅梅成立了克东县北方满绣艺术研究所,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发掘整理满绣历史资源,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克东县民间满绣已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张文化名片。2011年,雅梅绣庄增资注册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艺公司”),之后又相继成立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满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齐齐哈尔满艺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满艺公司成为从事满绣研发、设计、培训、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文化企业,职工400多人,其中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8%,残障职工33名。

携手时代记忆 满绣走出国门

2018年11月14日—11月20日,由时代记忆主办的“2018中国·时代记忆非遗捷克展”圆满落下帷幕。十余位中国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走进捷克布拉格,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海外友人送去了一场东方文化盛宴。刘雅梅老师的满绣作品令众多海外友人驻足流连,甚至不少友人还兴致勃勃的拿起绣花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坐在绣架前体验了一把刺绣的魅力。

斑斓的丝线在指尖上下蹁跹,一针一线,“描绘”出心中的经纬,蕴含的是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记忆。

刘雅梅老师说:“把满绣做成黑龙江省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满绣走出黑龙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是我创业的初心和梦想。”

刘雅梅相关事迹:

2008年,被黑龙江省妇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巾帼创新业”标兵;

2010年,被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授予“巾帼模范”称号;

2011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014年,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铁人式职工”称号;

2015年,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称号;

2017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授予“鹤城最美女性”、“鹤城大工匠”;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龙江工匠”荣誉称号;

2020年,被光明网评为“2019年度非遗人物”。

刘雅梅相关作品: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刘雅梅,1964年生,1995年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现为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刺绣专委会委员,黑龙江省编织协会副会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的代表性传承人,黑龙江省妇女第十、十一次代表大会代表,政协齐齐哈尔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工商联执委,黑龙江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她长期致力于发展满族传统刺绣文化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用坚实的功底表达在刺绣艺术道路上对爱与美的追求,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满绣艺术作品,使这一有着千年历史和浓重皇家色彩的满族刺绣艺术得到弘扬。

古韵传承 克东满绣

齐齐哈尔克东县的“克东满绣”被誉为是最正宗的满绣,已有200多年历史,有“清朝皇族刺绣”之称,曾专门用来绣制帝王龙锦和文武官袍。

清代,补子是官员补服区别官阶的标志,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员的补子为方形,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底纹大多为如意云纹。

关于满族刺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金代的“女真刺绣”。满绣大约形成于明代,《李朝实录》对努尔哈赤的衣着有这样的记载:“身穿五彩龙文天盖,上长至膝,下长至足,背裁剪貂皮,以为缘。”这“五彩龙文”即为衣服上的刺绣。随着清帝国的建立,满绣走进紫禁城,摇身一变,成为宫绣,被称为“中国清朝皇族刺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满绣既保留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又借鉴了苏、湘、蜀、粤四大名绣的独家技艺,登上了艺术的顶峰。

满族姑娘娴于刺绣,手法灵活多样,常用有:平绣,补绣,纳绣,布贴,钉线,圈金等。其中补绣是克东满绣特有的传统刺绣工艺,把染色布或皮革剪成各种图案,后用多色布块拼合,贴在底布上,再行绣制而成。克东满绣,经历几百年,逐渐形成了地方独特的风格。绣品主要为日常用物,如旗袍,镶边,绣枕头顶,幔帐,娃肚兜,荷包,褡裢,背带等。

满绣见证了满族发展兴盛的光辉历史,2009年,“克东满绣”成为黑龙江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4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年,刘雅梅姥姥的妈妈佟佳氏,传承了克东满绣,远近闻名。如今,刘雅梅是克东满绣的代表性传承人。

家族技艺 代代传承

满绣不仅只是满族刺绣,它更是一个民族日常生活的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积淀,刘雅梅老师介绍说,以前满族姑娘都要学习绣花,阿婆教给阿妈,阿妈再教给女儿,围巾、披肩、云云鞋、花围腰……满族女性用手中的针线,将满族独特的文化代代传承。

刘雅梅老师出生在一个刺绣氛围浓郁的家庭中,她的姥姥也是当地有名的刺绣能手,小时候,刘老师喜欢听姥姥讲各种各样关于满绣的小故事,七八岁时就迷上了祖传的刺绣,16岁时就绣得一手好绣品。刘雅梅把自己最喜欢的梅花绣在书包上,傲雪寒梅淡雅清秀,她自己觉得得意极了。可是那个年代,刺绣被视为封建糟粕,老师为这事还批评了她。她也再不敢把绣品拿出去秀了。可是左邻右舍的姐妹们,还是喜欢她绣的窗帘、围巾、桌布、手帕,纷纷跑到她家来。她教她们穿针引线,描龙绣凤,慢慢地形成了一个小圈子。热爱产生执著,后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刘雅梅从没放弃刺绣,绣艺日臻成熟。

与湘绣、苏绣相比,满绣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针法上,如三角针绣法就是满绣所特有的,在其它绣派所见不到的。

除此以外,盘金绣也是满绣的一大特色,所谓盘金绣便是根据所绣的图案将金线回旋,加于已绣或未绣的图样边缘,因其线条方向依样盘旋,故得盘金绣之名。

清宫的盘金绣使用的金线是以黄金锤箔捻线而成的纯金线,绣线有“双金”、“单金”之别,两根金线并在一起绣称双金绣,一根金线称单金绣,此外满绣使用的绣线还有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广泛,亦是满绣使用最多的绣线。据《大清全典图》记载,清代文武官员的补子为方形,文官饰飞禽,武官饰走兽,底纹大多为如意云纹。

云纹以深蓝、浅蓝、月白三色线绣,色阶过渡自然;银燕双翅下的绒羽、尾顺,纹样走势运针自如,绣工更为精美,由此可见满绣工艺之精湛、华美。

在与满绣为伴的四十余年里,刘老师从未放弃过对满绣技艺和艺术的追求,从2004年开始,刘雅梅老师凭借着对满绣文化的无限热爱,成立了“雅梅绣庄”,此后的时间里她更是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满绣艺术作品,使这一有着皇家特色的刺绣再次焕发出独有的魅力。

满绣作品《开国大典》

作品《开国大典》,长3.5米,宽1.5米,创作历时三年。三年里,刘雅梅几乎是废寝忘食。有时累得腰都直不起来。眼睛花了,就用凉水洗洗接着干。在绣人物眼睛等关键部位时,有时得借助于放大镜才行。

15年间,刘雅梅凭着对满绣传承的责任担当和锲而不舍的追求,共培养3000多名满绣从业人员,其中包括很多农村女性和残障女性。2005年,刘雅梅成立了克东县北方满绣艺术研究所,邀请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加盟,发掘整理满绣历史资源,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克东县民间满绣已成为黑龙江省的一张文化名片。2011年,雅梅绣庄增资注册黑龙江满艺工艺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满艺公司”),之后又相继成立齐齐哈尔市富裕县满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齐齐哈尔满艺民族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5年,满艺公司成为从事满绣研发、设计、培训、生产和销售的综合性文化企业,职工400多人,其中女职工占职工总数的98%,残障职工33名。

携手时代记忆 满绣走出国门

2018年11月14日—11月20日,由时代记忆主办的“2018中国·时代记忆非遗捷克展”圆满落下帷幕。十余位中国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走进捷克布拉格,向世界人民展现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彰显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为海外友人送去了一场东方文化盛宴。刘雅梅老师的满绣作品令众多海外友人驻足流连,甚至不少友人还兴致勃勃的拿起绣花针,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坐在绣架前体验了一把刺绣的魅力。

斑斓的丝线在指尖上下蹁跹,一针一线,“描绘”出心中的经纬,蕴含的是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记忆。

刘雅梅老师说:“把满绣做成黑龙江省的一张文化名片,让满绣走出黑龙江、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是我创业的初心和梦想。”

刘雅梅相关事迹:

2008年,被黑龙江省妇联、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巾帼创新业”标兵;

2010年,被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授予“巾帼模范”称号;

2011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

2014年,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铁人式职工”称号;

2015年,被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授予“优秀民族民间文艺带头人”称号;

2017年,被齐齐哈尔市委市政府授予“鹤城最美女性”、“鹤城大工匠”;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龙江工匠”荣誉称号;

2020年,被光明网评为“2019年度非遗人物”。

刘雅梅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