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刘长卿的两首禅诗 感悟深刻读完之后更令人忘忧

2021-11-24 来源:腾讯网

生命是一次次艰难的跋涉,又在一番番历练中得到升华。年少时觉得一切皆新鲜可爱,似乎整个世界都会永不衰败。等到经历了无数次坎坷之后,才发现可以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却少之又少。

一草一木,蕴含深意;一山一水,寄托真情。生活中充满了苦乐悲欢,没有谁可以诸事顺遂,但只要心无挂碍,却能够快乐永远。唐代一位诗人经常心怀悲愁,于是便经常拜访大师,希望可以排遣忧闷。下面分享刘长卿的两首禅诗,体验真切,感悟深刻,读完之后更令人忘忧。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刘长卿是唐代著名诗人,他曾几次参加科考,都是失意而归。诗人本以为上天不会一直为难自己,可是入仕后又接二连三地遭遇贬谪。如此沉重打击,让诗人悲愁不已,更看不见前途和希望。于是他便经常与僧侣和道士们来往,期望可以借此排遣心中的愁闷。

诗人有一次路过四川,听说南溪县有一位凤目疏眉的道士,学识渊博、本领高强,于是便怀着虔诚之心,不辞辛苦地去拜访他。虽然他知道那些高士都是行踪不定,但也可能自己运气好,侥幸得到对方的指点,也算平生乐事。

诗人翻山越岭,一路跋涉,总算接近了高士的居所。林间小道布满了青苔,诗人缓步慢行,留下了很多足迹。“莓苔见屐痕”,展现出人迹罕至、异常幽深的环境,也说明这位道士修行的地方远离凡尘,极其宁静安谧。

诗人观赏着沿路风景,不知不觉地就来到了高士的住所。悠悠白云、笼罩小渚,碧草绕阶、蓬门紧闭,却难见自己仰慕已久的大师。作者用“静渚、闲门”,形容出此处的静穆和空灵,也暗自赞赏这里不愧为修行的好场所。

诗人寻人不遇、又久等不见,心中当然有些失落,但是好不容易来一趟,不能立刻就返回,于是便四处找寻,或许高士只是在附近转悠。诗人一边欣赏着雨后的松色,一边顺着水源在山林里徜徉。

新雨之后,空气清新、视线开阔,溪面也上涨了许多,周围的野花更显灿烂。诗人听着流水潺潺,看着山花烂漫,仿佛置身于禅境,内心安静又平稳,似乎也忘记了所有的得失与烦劳。此次幽径寻真,虽然没有与道士会面,却意外地于幽径寻真,感悟到清寂雅静的氛围,可谓不虚此行。

喜鲍禅师自龙山至

故居何日下,春草欲芊芊。

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

猿声知后夜,花发见流年。

杖锡闲来往,无心到处禅。

诗人厌倦了宦途沉浮,也不愿随波逐流,于是他只要有空就到处游山玩水,更经常拜访高僧大师,与其切磋诗文,探讨佛理。鲍禅师是诗人的好友,有一次外出云游四方,过了多年才回到寺院。作者获悉后大喜过望,于是前往探望,并赋诗抒怀。

首联先交代时节,暖春季节,芳草萋萋,一缕缕灿烂的阳光拂照在大师的居所。“春草欲芊芊”,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读者还可想象出周围一定还有山花烂漫、百鸟争鸣,更有松林参天、青山高耸,一派幽静迷人的环境。

诗人与大师会见后,彼此都感慨万千。时光匆匆,转眼间分离已经几个春秋;人生无常,他们都注意到对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不过大家还是觉得欣慰,可以再次重聚和畅谈。“犹对山中月,谁听石上泉”,就描述了他们促膝而谈,直到月挂高枝、清泉流响。短短10个字,既展现出一片静谧柔美的气氛,又抒写了彼此的真挚友情。

他们谈古论今、说佛论禅,不知不觉已经“猿声知后夜”,却丝毫没有倦意,诗人也感触颇多。大师一去多年,令人想念,“花发见流年”,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流年似水、世事沧桑,人生仿佛就像一场舞台剧,你方唱罢我登场,却很难分清何时是醉梦、何时是现实。

最后两句,诗人生动地展现了一位得道高僧的超逸形象,他心无杂念,时常悠闲地策仗往返,却深刻地感悟了道家禅心。作者不说自己向往禅境,其实内心早已心驰神往,并渴望体验那种清静无为、又空寂自性的生活!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