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古代“两国交兵 不斩来使” 若斩了会有什么后果

2021-12-02 来源:腾讯网

我们在看历史剧之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剧情,虽然周边尽是敌军的虎贲之士,环顾皆为森森的刀枪剑戟,却依然有人能够面不色改地站在敌军主帅帐内,跟对方一帮披甲持锐的将士们侃侃而谈,互喷互怼。

这人倒不是心大、胆儿肥,而是人家的职业比较特殊——使者。

在古代,即便对方主帅再痛恨眼前之人,大多人却不愿下令砍了对方。因为在军中一直流传着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这就等于是给交战中的使者,戴上了一块金灿灿的免死金牌。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给力的潜规则呢?历史里面,有没有不守规矩的伙计打破这个规则,不讲武德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先看看,古时候,不怕死的使者是怎么练成的?

不斩来使的原因

人类的历史发展,伴随着无尽的战争和纠纷,而史官对于战争的记载,往往是不遗余力。

在历史记载当中,“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最初的版本,发生在楚、齐、宋这三个国家之间,当年,这三个国家搅入了一场斩杀来使的恶性事件当中。

公元前596年,楚庄王(就是成语一鸣惊人的那位)派使者申舟出使齐国,当时楚国正处于上升期,加上春秋时期的大国都喜欢讲究个霸气。

因此楚庄王在使者临行前交待,你去齐国的时候,不要向宋国借道。

楚子使申舟聘於齐,曰:‘无假道於宋。’亦使公子冯聘於晋,不假道於郑。

领导的这个交待,直接让申舟崩溃了,老大,你这不是把我往火坑里推吗?咱们跟宋国本来就不对付,去齐国还必须经过宋国,你让我悄无声息地溜过去,不打招呼 ,那人家发现了的话,不砍了我呀!

楚庄王倒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拍了拍胸脯,然后告诉申舟,你放心去,没事,真出事儿了,我带一票小弟,给你报仇,这不就成了。

申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晋使不害,我则必死。’王曰:‘杀女,我伐之。’

申舟当年,绝对是怀着必死之心去的,在将儿子申犀托孤给楚庄王之后,申舟就踏上了去齐国的不归路。

跟他之前预想的一样,到了宋国地界之后,果然就出事了。

我的地盘我做主,宋国这边得知了申舟等人到来的消息,觉得楚国出使他国,这没什么,但路过自家门口进来不打招呼,这是对自己极大的羞辱。

你不给我面子,我就砍了你。就这样,在宋国大夫华元的极力鼓动之下,宋昭公派人灭了这支使团。

被打脸了的楚庄王得到申舟挂了的消息之后,愤怒至极,申舟是使者,杀申舟就等于对楚国宣战,于是,楚庄王立即发兵讨伐宋国。

“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左传·宣公十四年》

宋国被楚国围困了九个月,不久就扛不住了,于是便派人出城去向晋国求救,晋国呢也不敢得罪楚国,便派出了一位使者——解扬,去给宋国加油打气。

解扬在途经郑国之时,被抓到送到了楚庄王跟前,楚庄王告诉他,告诉宋国,晋国不会发兵,赶紧投降吧。

解扬答应了之后,却在城下忽悠宋国,同志们,再坚持下,晋国救兵马上就来了!

虽然楚庄王痛恨解扬不守信用,但最后还是放了这位使者回晋国去了,而打了针晋国鸡血的宋国,在激情退却之后,也不得不服软。

宋国派遣华元作为使臣前去楚军大营,这用意就很明显了,就是这个家伙让我杀你家使者的,我如今给你送过来,要杀要剐,你看着办吧。

但华元本人却没有申舟那样赴死的觉悟,他趁夜潜入楚营,劫持了楚军统帅子反,两人在子反的卧榻之上,最终达成了楚军退后30里地的停战协议。

最终,楚庄王同意停战后退30里,但代价是华元入楚国为质,作为两国的和平保障。

“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便是来源于此处,而形成这样一种规则的背后,主要还是春秋时期的“礼”制风行,不过背后更是利益的各取所需。

毕竟古时候,没有电话、电报、大喇叭,想要传递点儿意思,总得要人去传达吧。如果使者每次去了,都有被杀的可能,这职业变成了一次性用品,那谁还敢当使者,双方沟通也就很难再持续下去了。

因此,“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潜规则,说到底,还是因为使者的实用性是大家历来公认的,因此,杀掉使者坏规矩的事儿,一般大将们都不愿干。

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斩杀使者的例子也不少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统领军队的将军,有几个是真怕事儿的。在历史上,杀使者,不讲武德的事件,自然也有不少,历史当中,要数蒙古的使者危险系数最高了。

花剌子模

公元1217年,一支蒙古商队在去往花剌子模国的途中,被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的侄子给劫杀了,对方给出的理由是,这帮人是奸细。

当时的蒙古人,可不是辽、金时代那样,任人欺负的了,人家后面有位大哥——成吉思汗,他的脾气可不是一般的暴烈。

成吉思汗自认为自己闯下来的名号,足以够压垮对方的尊严,于是便很嚣张地派出了三名使者前往花剌子模国兴师问罪。

这三名使者代表着成吉思汗的愤怒,因此在花剌子模王的朝堂之上大声斥责对方,要求花剌子模王为此事负责。

结果花剌子模王阿拉乌丁·摩诃末给出的方案是,下令砍掉这三名使者的脑袋,将两位副使剃掉胡须,羞辱一番之后,放了回去。

花剌子模王这是在玩火呀,成吉思汗得知消息之后,很生气,后果自然也是很严重的。

公元1221年,蒙古人的铁骑踏破花剌子模国的首都——玉龙杰赤,随后对玉龙杰赤进行了残忍的屠城,这座有着两百万人左右的大城市,顿时灰飞烟灭,只留下了10万匠人、妇孺儿童,和5万青壮士兵被征调从军。

高丽

公元1225年,跟蒙古关系一直不错的高丽国,两者的友谊小船突然翻了,高丽国趁着蒙古打西夏之时,悄悄地将蒙古使者悉数斩杀。

随后成吉思汗攻打高丽,高丽认栽,然而,等蒙古军撤退之后,又斩杀了蒙古留下监督的72名使者。

随后,两者便再次开始不死不休地纠缠,一直到后来高丽国搬到江华岛上,扛不住,最终投降服软。

日本

从至元三年到至元十八年,元朝曾先后六次出访日本,当时的日本并没有觉得蒙古如何强大,而且刚开始,蒙古使者的态度还算低调,日本看对方大老远漂洋过海来看自己,也没为难蒙古使者。

然而,后来南宋被灭之后,忽必烈便有些飘了,因此派去日本方面的使团态度,也开始强硬并趾高气昂起来。

结果当时北条时宗就上火了,还能不能好好说话了?一怒之下便把来送国书的元朝使团三十多个人全杀了,只留了四个高丽水手回去报信。

后来,元朝渡海征伐日本数次,最终失败而归,不了了之。

结语

总的来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这个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

两国交兵之时,杀不杀对面派来的使者,取决于双方的实力和态度,以及在战争背后的需求,如果不想继续打下去,那肯定会彬彬有礼,大谈武德,不斩来使;

但如果双方的矛盾极大,属于你死我活之时,谁又会理会那么多规则呢?敌人都送到门口了,还不剁之!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