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长平之战后 燕国兴兵60万伐赵为何却吃了败仗

2021-12-03 来源:腾讯网

长平之战后,面对被打残的赵国,燕国兴兵60万伐赵却吃了败仗!

公元前260年,因不满赵国接受上党,秦昭王派兵伐赵。至此,长平之战拉开帷幕,当时华夏大地上两个强大的国家开始了一场强强对抗。秦昭长平之战,从某种层面上来讲,可以说是长达五百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最为惨烈的一场战役。对于秦赵两国而言,这是一场双方都输不起的战争。最终,这场战役以赵国战败,40万赵军被秦将白起坑杀而结束。

关于长平之战失败的原因,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中给出的说法是,赵国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赵孝成王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名将廉颇担任赵军主将,从而葬送了40万赵军,也间接葬送了赵国的未来。《史记·索隐》记载:赵任马服,长平遂阬。长平之战,为战国时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封建史上最大的战争,其惨烈程度在世界冷兵器时代也是罕见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元气大伤,综合国力迅速降低了一个档次。公元前255年,位于赵国东侧的燕国迎来了一个不靠谱的君主——燕王喜。此人好大喜功,不是一个合格的国家领袖。在秦昭王去世后,燕王喜为了稳定燕国与赵国的关系,派出了大臣栗腹出使赵国,为赵王送上厚礼贺寿。史书记载:燕王喜元年,栗腹以百金为赵王寿。

栗腹者,齐之平陆人也,少师於稷下。因拥立燕武成王率兵开疆拓土,故被拜为相国。所以说,在名相如云的战国时期,栗腹也是个人物。他借着为赵王祝寿的机会,亲自到赵国实际考察了一番。回到燕国后,栗腹对燕王喜说:“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

栗腹和燕王喜商定好伐赵大计后,当时的群臣皆以为可,独昌国君乐间异之。乐间就是名将乐毅的儿子,虽说乐毅在伐齐失败后跑到了赵国,但是乐间却没有受到牵连,依然为燕国忠心耿耿、死而后已。乐间坚决反对此时出兵伐赵,他上书燕王喜:“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但此时的燕王喜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本就说一个好大喜功的人,再加上栗腹的撺掇,决议发兵攻赵国。公元前251年,燕王喜派栗腹为将,领兵60万,战车2000乘,兵分两路大举进攻赵国。史书记载: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攻代。

偏居一隅的燕国,国力自然是不可与秦楚相比,再加上自身又没有名将坐镇,所以此次伐赵应是倾全国之力。兵分两路,一路击鄗,一路击代。听闻60万燕军来袭,还未从长平之战中恢复元气的赵国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还好赵国有名将廉颇挂帅。

虽说燕军没有名将坐镇,但见燕军来势凶猛,廉颇也不敢小觑,他冷静地进行了思考,认为燕军虽然人多势众,但骄傲轻敌,加之长途跋涉,人马困乏,遂制定了各个击破的反击方略。自然燕军分两路而来,那我赵军只是一路对敌。在他的调度下,乐乘率5万赵军在代地坚守,廉颇亲率20万赵军迎击燕军主力于鄗。

此次战役,赵军同仇敌忾,再加上燕赵双方的主将根本就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仅仅交锋几个回合,廉颇便大败燕军,斩杀其主将栗腹。而至于攻代的燕军,听闻自己主帅都被斩杀了,自然是无心恋战,瞬间失去了战斗力,赵将乐乘率赵军趁机发起攻击,迅速取胜,俘卿秦。两路燕军都败了,廉颇率军追击五百里,直接深入燕境,围困燕国都城。

最后,燕国派将渠为使,并割城五座,廉颇才解除了对燕都的包围。这场战役,对燕国来说就是一场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