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投降明朝官员献后金一项技术 导致大明迅速灭亡

2022-01-13 来源:凤凰网历史

后金军队,以骑兵为主,战斗的时候常常进行突袭,快速冲击敌人阵地,使得敌人阵脚大乱,从而获胜。骑兵行动迅速,行踪飘忽。明朝军队在这方面没少吃亏。努尔哈赤的铁骑令明朝守军闻风丧胆。但是,在实战的过程中,明军发现,后金骑兵也有弱点。那就是无法抵御大炮。明朝大将袁崇焕在守宁远城的时候,就充分利用了后金骑兵的这一弱点,尽量避免与后金铁骑近战,而是坚守城门,把大炮架设在城墙上,待后金来攻,则用大炮轰击。史书记载:“每炮所中,糜烂可数里” “火星所及,无不糜烂”。金兵对这种大炮十分忌惮,纷纷避让。努尔哈赤所向披靡的大军,硬是没有把孤城宁远攻下来。当时,袁崇焕使用的大炮,叫“红夷大炮”。

从“红夷”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这种大炮不是中国出产的。明朝军队使用的传统火器,有鸟枪、火炮等,后期还从葡萄牙人手里购买了佛郎机(一种火炮)。后来,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向朝廷上奏,说澳门有一种新式火炮,威力巨大,建议朝廷从澳门采购。徐光启说的这种新式大炮,是新式铁铸前装滑膛炮,是当时较为先进的大炮,这种大炮装弹量大,射程远,杀伤力大,威力比传统火炮和佛郎机更大。由于这种大炮主要是通过葡萄牙人传入,所以明朝人将其称为“红夷大炮”。天启三年(后金天命八年,公元1623年),朝廷派人前往澳门,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了三十门“红夷大炮”。朝廷下令,将11门送到关外,用于防守宁远。也就是文章开头所说的,袁崇焕手上的大炮。其余则布防在京师,保卫北京安全。

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经过宁远一战,后金军中都在传明军大炮如有神力,威力巨大。皇太极围北京时,明朝守军“凭坚城、设重炮”,后金军竟不敢前进。

后金“苦大炮久矣”。皇太极在总结战斗经验的时候说,要是两军近战,我们无有不胜,但是敌人坚守不出,以大炮守城,则我军无法攻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

要是我们的军队也可以用上这种大炮该多好。

皇太极暗自思忖。

机会来了。

后金围北京的时候,在涿州抢到了一门“红夷大炮”。皇太极下令将其拖回辽东。又下令,用重金招揽一批汉族工匠,认真研究这门大炮,并进行仿制。由于“夷”是明朝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蔑称,所以,后金把“红夷大炮”这个名字改称为“红衣大炮”,音同字不同。这批能工巧匠连夜仿制,终于在1631年(天聪五年)仿制成功。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督造大炮的人督造官叫佟养性,监造官叫丁启明,工匠祝世荫、王天相、窦守位、刘计平,这些人都是汉族人。第一门红衣大炮上,铸有“天佑助威大将军”几个字。

明朝1623年购得“红夷大炮”,后金1631年就仿制成功,期间不足10年。明朝和后金对阵,原本在武器上还有优势,只要将帅一心,充分发挥武器优势,后金铁骑也并非不可战胜。但是,红夷大炮这项关键技术被后金掌握之后,明军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了。在此后的战斗中,明军很少能获胜。

第一架红衣大炮制造成功之后,皇太极非常高兴,下令大规模铸造。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下令,把第一批出厂的40门红衣大炮运到前线,在大凌河一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凌河之战,后金大获全胜。经此一战,后金全军都意识到,红衣大炮的重要性。佟养性在给皇太极的奏折中说:“攻打城池必须红衣大将军,紧要必用。”

皇太极更是将红衣大炮视为战胜明军的法宝,称红衣大炮为“红衣将军”。他下令加紧铸造,并选派精兵强将,演练大炮操作。又下令设立了炮局、药局等部门,安排专人制造厂房,保存炮弹。

大凌河之战,明军惨败的消息传到京师,京师震惊,后金竟然掌握了制炮技术,那还了得。有个叫王应朝的大臣上奏说:火器本来是我们的长项,但是,现在女真人竟然掌握了这项技术,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加以防范。但是,腐败明朝烽烟四起,已经积重难返,再也无法未雨绸缪了。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国力蒸蒸日上。明朝的有识之士无不忧虑:“当今清人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倘若清军排列大炮百位,一齐轰击,城非铁城,人非铜人,岂能抵挡得住?”

这话不幸被说中了,1644年,也就是后金成功铸造首批大炮之后的13年,多尔衮率领大军,以红衣大炮大炮开道,在吴三桂的配合下,杀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杀入北京城,大明江山便落到了清朝手里。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