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连皇帝都敢骂!明朝言官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2022-01-21 来源:凤凰网历史

御史就是言官,他们是一群比较特殊的官员,有鉴于言官们存在的重大意义,我们需要专门介绍一下这群人。

御史的主要工作是法律监察,老朱极其重视国家监察系统,他承袭元制设立御史台(后改为都察院),赋予御史们极大的权力。有人认为御史台/都察院就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这还不太全面。都察院除了纠劾百司、考核百官、提督各道等职能,还是三法司之一,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社会生活,都在它的工作范围之内。

刑部判决,大理寺复核的案件,都察院能提起抗诉要求重新审理,它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中 纪委再加上检察院、法院、政法委的部分职能,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社会生活,都在他们的工作范围之内。

当然在百官眼中,这就是一群专门挑刺的人,他们就像宿管阿姨一样不讲情面,一旦屁股没擦干净被逮到,御史的种族天赋——弹劾就会立即被触发。弹劾不是背后打个小报告就完了,而是 在日 朝上当着全体同事的面中气十足地向皇上大声报告:“今天,我要弹劾.......”

就好比在开全校大会时,宿管阿姨跳出来拿着大喇叭喊你的名字说昨天你偷着用热得快了,全操场都会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的 看着你。

脸皮厚的学生可以开盾墙硬扛,大臣们可都是要脸的,如果是皇帝面前的当红炸子鸡还好说,大不了自罚三杯调离岗位。要是被弹者并不是受宠的官员,他们大多会立刻表态辞职。这不是怂包而是自保,因为他们确实屁股上有屎,要再硬着脖子,御史就会在皇上面前好好跟他聊一聊,看看这个官到底是海瑞呢还是包拯。

宣德年间有位著名的左都御史顾佐, 以为 官刚正著称,甫一上任就弹劾罢黜了三十多位不称职的官员,重点还不在于人数在于这些官员的身份,他们都是都察院的御史。一时间朝纲大震,顾佐就此一战成名,上朝时要是看见他穿了一身绯色公服,文武百官就要开始打哆嗦,连公、候、伯也要惧怕三分,因为这说明顾大人今天又要在皇上面前发动弹劾了。

然而御史们并不满足于此,皇帝本人也在他们的监督范围之内。

御史不能弹劾皇帝,但一旦觉得皇帝的行为出格了, 他们 能通过规谏的方式给皇帝添堵。这些建议除了国家大事,还涉及到皇帝私生活,比如皇上你不能每天睡女人,这样对身体不好;皇上你年纪不小了,该生儿子了;皇上你不能玩了,该上班了。

皇帝们不怕老婆,就怕御史。万历皇帝有一次在宫中演戏嬉乐兴致正酣,忽然听到传来巡城御史的嗓门,立即命令收摊打烊。旁人问他为什么,万历很老实地说:“我 畏 御史”。

虽说御史有时把皇帝气得干瞪眼,恨不得锤死他们,但是这批人根本不怕死,他们的政治信仰是“必国而忘家,忠而忘身”。而且不杀言官是历史传统,一旦皇帝敢拿御史开刀,史书就会记录下哪位皇帝在某年某月某日杀御史XX(赵匡胤打掉御史两颗牙都被记录下来),对皇帝的形象大大不妙。

显然御史权力是很大的,那么谁来监督御史呢?为了控制权力溢出,朱元璋设计了一个很绝的制度,除了左、右都御史(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正三品)、左、右佥都御史(正四品)几个坐院官以外,110名十三道监察御史居然只是正七品(副处级)的芝麻官,用副处去监督厅局级官员,这些骨干御史同时也受到其他官员的制衡。

就这样,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万一御史被官员围猎呢?万一他们与官员同流合污沦为帮凶呢?

这时就要请出另一批人:六科给事中。

给事中又是一群特殊的官员,他们的定员维持在58人左右,与御史合称言官(科道官)。给事中品级更低(洪武年间正七品到正九品),权力大到没边的地步,他们侍从皇上,每日都有一人值班,站在殿中“珥笔记旨”。皇上 交派 各衙门口办理的事件,由他们每五天检查督办一次,倘若有拖延不办,或是动作迟缓者,小报告立马就打到皇帝那里。

如果说这些还普普通通,那么封驳权就有点吓人了,皇帝的诏令颁出之前,要由六科给事中进行最后的审核,如果这些芝麻官认为不合适,居然可以封还诏令,请皇帝再行裁夺!

自然,监察都察院也是给事中的权力之一。

朱元璋是个非常精明的皇帝,他设立了两套监察制度,一套以上制下,一套以下制上。都察院可以发动弹劾,但给事中们有纠劾的权力。

举例来说,中央官员每六年要迎来一次考核,称为京察。四品以上官员可以自己写述职报告,以下官员考核要由各科给事中和都察院御史负责。考察前,给事中们会秘密调查被考核官员的居官举止,是否称职。如果御史们的报告与给事中的考察结果出入很大,那就说明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即使有官员侥幸混过京察,给事中还有拾遗的权力,拾遗不是捡皮夹子,而是根据新掌握的证据(遗行),对那些漏网过关官员发起弹劾,百发百中——拾遗所攻击,无获免者。

为找茬而存在的言官群体并不是无事生非,他们的存在对揭露国家的弊政,君主的失德有着重要意义。明朝的言官是个声名赫赫的存在,他们在诸多重大问题上都做出过震撼人心的举动。在大明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多次出现言官集体跪谏、不畏死难或前赴后继、持续极谏的惊心动魄场面。

如嘉靖皇帝沉溺斋醮青词,不理政事,御史杨爵痛心疾首,上书极谏,被下诏狱,备受酷刑,数次昏死仍泰然处之。其他言官得知后即冒死声援,也付出了 血 的代价。

明朝中期,皇帝开始经常不上朝,御史当面弹劾官员的威力大大削弱。宦官权力大张,御史受到西厂压制。

明朝后期,封驳制度早已沦为摆设,连资深给事中都不知封驳为何物(召数书老手问封驳云何,皆云不知)。

晚明,党争激烈,各色朋党形成,一些言官也不得不选边站沦为党同伐异的工具。

不可否认,言官中也不乏贪污腐化迫害忠良的个体,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这个群体存在的积极意义。运转理想的王朝,言官们就是道德的脊梁,百官的表率,他们以弹劾为武器,以自己的性命为赌注,一次次把国家拉回正轨。当这根脊梁被打断,当言官不敢再进言,当弹劾被滥用,说明这个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大明御史的表演就从刘基开始,在未改制成都察院之前,御史台就已是个从一品衙门,御史台长官地位极高,与六部尚书一起合称七卿,御史们的老大正是御史中丞刘基。

为什么选择刘基,朱元璋知道刘基嫉恶如仇,直言敢谏。他对御史台寄予厚望,授予刘基职务时,朱元璋对他说了这么一段话:

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

朱元璋起自底层,从小就见识了官官相护贪赃枉法那些门道,他的这番叮嘱,意味深长。

“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记住这句话,这不仅是对刘基说的,在洪武一朝,它将成为钢铁一般的法律,无数官员将栽倒在此。

现在,刘基第一个考验很快来了,可这个对手过于庞大,他的身影就足以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该如何面对李善长呢。

不出意料,李善长亲自来求情了。虽然刘基名声在外,可自己权势逼人,就算是朱元璋本人,也得给几分面子,半路投靠的刘基,怎么敢拒绝呢。

刘基不仅很干脆地拒绝了,他还立刻派出快马报告朱元璋,要求执行法令。李善长不是吃干饭的,他发动同党求情,试图保住李彬,但是朱元璋这次听了刘基 的 ,将李彬按律斩首。

刘基之所以这么硬气,还和他的特长有关。

天文学。

刘基同时还兼任太史令,也就是国家天文台台长。在旁人看来,这是门与老天沟通的学问,国家出现什么难以决断的事情了,通常要请出太史令,观测一下星象,看看老天的旨意到底如何。

我们知道刘基在战场上用天文学帮助过朱元璋。除了战场,这门学问在平时作用更大,

刘基不止一次用天文学帮助过朱元璋,除了鄱阳湖预测风向,在大旱之时,朱元璋还需要请他跟老天商量一下,能否下点雨啊什么的。这些知识现在被细分为气象学,在古人眼里都是玄学,没什么区别。

刘基经常会告诉朱元璋,你最好处理掉一些冤案,或是少杀点人。每次朱元璋答应之后,很快就会下雨。

一个精通天文学的纪委书记,是很可怕的。

刘基向朱元璋报告,李彬犯法,惹怒了老天,要想下雨,最好将李彬正法。

朱元璋批准,李彬被斩首,刘基登坛祈雨,大雨果然瓢泼而至。

这次,刘基用他的天文学知识对抗李善长,获得完胜。

刘基与李善长有仇吗,并不是。他长期跟随朱元璋征战在外,李善长在家留守,两人素无瓜葛。那他为何不肯网开一面,与人方便也与己方便呢,古往今来,这不是官场的惯例么。

是惯例,也是陋习。

刘基当过元朝的官不假,在元朝当官,贪赃枉法是常态,勤于职守是变态。

刘基当的就是变态的官。

早在至正二年(1336年)他担任高安县丞之时,就通过明察暗访,为民除害,处理地方事务“严而有惠爱”。刚正不阿,一身正气的刘基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也迎来了地方豪强 的 陷害,不得不辞官回乡。

几经沉浮,刘基出任御史中丞,正二品的高官,掌管国家监察机构。他在染缸中变色了么,刘基用实际行动回答。

甫一上任,他便下令整肃纲纪,御史们检举弹劾,不要有任何顾忌。宿卫、宦官、侍从中,凡犯有过错的,一律奏明,依法惩治。

有一类人,他们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毅然应对。因为在他们心中,始终心存正义二字。

他们嫉恶如仇,直言敢谏,哪怕以个人之力同一个权势庞大的党群抗衡,也在所不惜。

大明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刘基,就是其中之一。

在元朝怎么玩,在明朝还怎么玩,监察就是监察,改朝换代与工作无关,监察就需要铁面无私。

小小的李彬口子一开,意味着刘基选择妥协,他心中的道就将崩塌,一世修为付诸流水。

这是个有信仰的人,有信仰的人是最可怕的。御史们是大明朝廷上的一股特殊的力量,御史该怎么当,他们的首任长官刘基,用行动为他们作出了垂范。

李善长恨得牙根发痒,一个术士,靠玩弄旁门左道蒙蔽了皇上,他发誓要报复。

“(刘基)由是与善长杵”——仇恨,就此结下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