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安史之乱的发生 是唐玄宗晚年倦于政事所致

2020-08-14 来源:凯风网综合

安史之乱,亦称天宝之乱,因发生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唐朝争夺将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内战。

安史之乱的发生,小编认为更多的是当时的政治所致,客观的原因则是均田制随着土地兼并,户籍人口大量失田,导致建立在均田制的府兵制度失效。唐玄宗继位以后,面对府兵兵源枯竭的问题,而采用募兵制解决政府兵源的问题。唐玄宗执政后,唐王朝兵事不休,唐玄宗设置了十大藩镇,而掌控藩镇的节度使将下放的募兵权逐渐变为一种扩充私人势力的手段,藩镇节度使掌握了节制一方的军权。

在唐玄宗后期,执政的李林甫出于保护自身政治地位的目的,向倦于政事的唐玄宗谏言,启用汉族胡人担任边区常任的军事长官,以防止战功卓著的边将入朝为相,与皇帝争宠。聪明的安禄山频频示忠示愚于唐玄宗,深得唐玄宗信任,安禄山倚靠藩镇之重实力大势扩张,继任的宰相杨国忠与安禄山矛盾重重,矛盾激化,有野心的安禄山悍然发动叛乱。

承平日久,均田制被破坏,唐玄宗变革兵制,给以安禄山崛起的条件

唐朝实行均田制,所谓均田制就是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然后由国家把土地分给百姓耕种,农民的土地分为两种,一是永业田,二是口分田。永业田百姓可以传之于子孙,而口分田死后需要归还官府。唐朝田制如何被破坏呢?大致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家承平,人口滋生,由于吏治等多方面的原因,国家掌握的土地原来越少,国家无田可收,二是豪族官吏实力强大,百姓土地被逐渐兼并,导致失地,三是唐王朝对外用兵,战争连连,兵士久戍不归,导致土地荒芜,或逃避国家兵役,出现土地抛荒。这些情况导致的综合后果就是户籍人口大量减少。

唐朝又采用府兵制,府兵制是寓兵于农的一种兵制。这种兵制的最大特点就是由农民自备武器,战马,军械等作战物质,而农民能够自备这些军用物质的基础在于均田制,随着均田制因多方面的原因被破坏,兵源成了唐王朝的一个巨大问题。唐玄宗执政,对于上述问题,采用募兵制去解决。所谓:

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利害,计兵防健儿等作定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

从唐玄宗下的诏书可以看出,唐玄宗把募兵之权交给节度使,让他们征召丁壮充任边军。从诏书反映出几点信息,一是募兵之权归节度使所有,这造成了士兵依附于节度使,二是募兵制兴则代表府兵制已经破产。正是这一制度,改变了初唐的临战授将统兵,战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的定制。可以说募兵制成了藩镇的实力扩张的基础之一,但募兵制下放给藩镇而产生破坏性的影响,则在于节度使久任不迁。

唐玄宗晚年昏聩,采纳李林甫错误的边疆政策,导致藩镇做大。

如果说募兵制是出于改革唐王朝兵源的问题。那么唐玄宗采纳李林甫胡将专任政策,则给帝国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林甫固位,志欲杜出将入相之源,尝奏曰:“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帝以为然,乃用思顺代林甫领使。自是高仙芝、哥舒翰皆专任大将,林甫利其不识文字,无入相由,然而禄山竟为乱阶,由专得大将之任故也。

据《旧唐书·李林甫传》的记载,李林甫为了堵塞唐朝出将入相的传统,保证自身政治地位,于是向唐玄宗谏言说,文人为将,临阵而怯,还不如用寒族子弟及没有根基的胡人,胡人作战勇猛,寒族不会做大。李林甫的建议按道理说也没有问题,毕竟军权是皇权的生命线,既要作战有方,又要防止将领做大,所以要选用没有实力且有能力的人做边将。正是因为边将没有实力,所以才能久任,这才是李林甫的如意算盘,既解决了国家问题,还杜绝了潜在的政治对手入朝争宠。李林甫的方案有问题吗,有!边将没有实力,但是久任却可以做大,如果久任不迁,那就会很容易培植私人势力。整天在华清池与杨贵妃泡温泉,看霓裳羽衣曲的唐玄宗没有多想,就同意了李林甫的建议,祸害就此种下。

在专任番将这件事中,李林甫是最重要的推手。李林甫为国谏言,本应该出自公心,但却夹带私心,此为谋国不忠。政治人物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就是这个道理。有如此把私心放在国家利益前面当政的人物,即便不在此处祸国误民,也会在别的事情上祸国误民。正因为边疆关系国家稳定,最终的祸患才如此巨大。而唐玄宗的问题则是纳言而不慎,以至于采纳错误的建议,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唐玄宗晚年倦于政事,以致因为错误的决策酿成巨祸。

上在位多载,倦于万机,恒以大臣接对拘检,难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

从《旧唐书·李林甫传》的记载来看,唐玄宗晚年政事已经出现了倦怠,因此就想做甩手掌柜,已逞私欲。但是,在中央大一统王朝,皇帝如果消极怠工,最起码会出现两个恶果,一是大权旁落,政局不稳,二是奸臣当道,纲纪败坏。而罕见的情况是指望有济世宰相辅在位,但是有济世宰相,肯定也不会容忍皇帝怠政,所以结果可想而知。李林甫权倾朝野,阻断言路,所以安禄山对李林甫格外忌惮,毕竟李林甫不高兴随便就可以让还没有成气候的安禄山脑袋搬家。事实上安禄山是胡人,但是,是聪明的胡人。

胡人安禄山的谋官策略,以军功立身,示玄宗以愚且忠,示朝臣利且恭,频频得手,终成尾大不掉

安禄山出身是身份地下的胡人,为人狡黠有勇力,后因为战功被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赏识,收为义子。安禄山勇武不假,但对于安禄山来说,这不是他得到升迁信任的关键,关键在于他有一套钻营的技巧,这个技巧就是贿赂。

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

从《旧唐书·安禄山传》的记载来看,安禄山的策略是花钱买好名声。安禄山用这一招,搞定了一众朝臣。

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

从这一则记载可以看出,安禄山的高明,别人是花钱求办事,安禄山是花钱买名声,甚至达到了交口称赞的地步。有了众口铄金,而不至于让李林甫忌惮,这真是高明。

事实是,安禄山对待李林甫确实花了一些心思,这个心思叫作恭敬。

李林甫为相,朝臣莫敢抗礼,禄山承恩深。入谒不甚罄折。林甫命王鉷,鉷趋拜谨甚,禄山悚息,腰渐曲。 每与语,皆揣知其情而先言之。禄山以为神明,每见林甫,虽盛冬亦汗洽。

对于李林甫这种精明,城府极深的人,安禄山仗着皇帝隆恩,本来是不放在眼里的,但是看见深具大位的王鉷对李林甫毕恭毕敬,安禄山就被李林甫的威严所震服,以至于每次跟李林甫说话,都是汗流浃背怕犯错误。我想肯定是因为安禄山聪明的低姿态,才让李林甫放下了猜忌之心,这让他成功的避免了与李林甫的摩擦,不然以李林甫的手段和威望,安禄山恐怕不会活很久。

而对于唐玄宗,安禄山充分的展现了他的愚且忠。对于安禄山的表演天赋,不能不加以称赞。

晚益肥,腹缓及膝,奋两肩若挽牵者乃能行,作《胡旋舞》帝前,乃疾如风。帝视其腹曰:胡腹中何有而大?答曰:唯赤心耳!

《新唐书》载,安禄山是个大胖子,体重竟然重达330斤,就是这样一个巨胖,为了逗皇帝开心,竟然疾如风的为皇帝跳起来胡旋舞,只为博君王一笑。不仅为为讨好君王舍得下身段,更是频频表忠心。这岂不让皇帝高兴。

承令见皇太子,不拜。左右擿语之,禄山曰:臣不识朝廷仪,皇太子何官也?帝曰:吾百岁后付以位。谢曰: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罪万死。

安禄山不仅示以忠,而且是愚中见忠。一句不知道皇太子为何官,怎么不让人信其愚,何况是个330斤的大胖子。一句,臣愚,知陛下不知太子,把自己的忠心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样的人勇武,愚且忠,让皇帝放心吗?当然放心。

皇帝的放心是政治投资的巨大收益。公元740年,安禄山为平卢兵马使,742年任平卢节度使,二年之后,又兼任范阳节度使和河北采访使等,751年又兼任河东节度使。也就是说安禄山在河朔地区专任达十几年之久,直到安禄山以此为根据地发动叛乱。安禄山能获得专任,仅仅靠皇帝的专宠,朝臣的赞誉可以吗,当然不行。事实上安禄山还有一项本领,那就是军功,或者虚报战功。

既肥大不任战,前后十余度欺诱契丹,宴设酒中著莨菪子,预掘一坑,待其昏醉,斩首埋之,皆不觉死,每度数十人。

安禄山一面内结好于朝臣,玄宗,外则是通过进献战利品,多次计杀契丹首领,向朝廷报取战功。内有好名声,外有战功,这样的安禄山可谓风光无限。既然,在朝廷过得如鱼得水,安禄山应该没必要谋反,安禄山何以会谋反呢?

朝廷虚实被安禄山窥见,与杨国忠矛盾激化,举兵叛乱

安禄山作为边将,不仅机会朝觐皇帝,何况,认了小他十几岁的杨贵妃为干妈,这都让他有机会了解京都的虚实。在起事之前,安禄山在京城早就布满了眼线,所谓:高尚掌书记,刘骆谷留居西京为耳目。而暗地里又扩充实力,所谓: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 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国家承平日久,权臣当道,皇帝倦怠,这些情况都被安禄山已熟知。安禄山兼任三镇节度使,实际上十大藩镇安禄山独占其三,而兵力占边防军的十分之四,两倍于中央军。唐王朝实力强大,也许安禄山未必敢反,然后积累了实力的安禄山窥见了这个表面繁华王朝的虚弱,正如恶虎看见一块肥肉,这就不能不激发安禄山的野心。而引爆安禄山野心的正是杨国忠。

杨国忠在李林甫死后,迅速上位,实际上成了朝臣第一人。

国忠知终不出己下,又恃内援,独暴发反状,帝疑以位相媢,不之信。禄山虽逆久,以帝遇之厚,故隐忍,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及见帝劈国忠,甚畏不利己,故谋日急。

杨国忠上位以后,对于实力做大的安禄山早欲除之而后快。毕竟,有着出将入相传统的唐王朝,安禄山是始终的政治对手,对杨国忠的政治地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安禄山内外勾结,杨国忠知道他有反心,只是唐玄宗宠信安禄山,以为安禄山与杨国忠的过节只是相位之争,不以为意。安禄山其实也感念唐玄宗的宠信,选择隐忍。安禄山可以隐忍,但是杨国忠不会善罢甘休,杨国忠于是出手打击安禄山的党羽。所谓:

国忠令客何盈、蹇昂刺求反状,讽京兆尹李岘围其第,捕禄山所善李超、安岱、李方来、王岷杀之,贬其党吉温于合浦。

可见杨国忠就是要坐实安禄山的造反,因此捕杀其党羽,杨国忠咄咄相逼,安禄山于是下定决心反叛,所谓:禄山还幽州,觉国忠图己,反谋遂决。要说在处理安禄山的事情上,杨国忠的意图虽然夹带私心,但是确并没有错,甚至给安禄山来了一个釜底抽薪。

乃建言:“请以禄山为平章事,追入辅政,以贾循为使,节度范阳,吕知诲节度平卢,杨光翙节度河东。

这一招就是招安禄山入朝辅政,然后以朝廷信任的官员代替安禄山一派的势力。这一招不可谓不好,只可惜对于羽翼丰满的安禄山来说,这是火里浇油。昏聩的唐玄宗还派宦官去打探安禄山虚实,安禄山又使出法宝重金贿赂,宦官自然帮安禄山说好话,唐王朝命运以不可逆转。

结语

安史之乱完全是唐玄宗晚年倦于政事,浮华堕落所致。先有唐玄宗堕落在先,后有李林甫进谗言于后,安禄山施以手腕,搭上均田制破坏,兵制变革的快车,迅速的做大,杨国忠上台后激化引爆,终于酿成巨变。于是乎,大唐繁华一朝尽去,让人可悲可叹。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