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史说轶闻
只因没得到父亲的宠爱 他登基后祸害大唐十四年

2021-10-19 来源:腾讯历史

唐宣宗李忱驾崩前曾处心积虑地想立四子夔王李滋为皇位继承人,但由于所托非人,被太监们篡改了遗命,最终他最嫌弃的长子郓王李温被立为皇太子,并改名为李漼。

大中十三年(859年)八月十三日,二十七岁的皇太子李漼正式即位,成了新的皇帝,史称唐懿宗。在经历过三次失败的选人之后(唐懿宗之前的唐文宗、唐武宗、唐宣宗均为太监通过政变拥立的皇帝,但三人登基后均有所作为,且都有铲除太监势力的想法),太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皇帝。

唐懿宗李漼虽然长得很周正,且气度不凡,颇有帝王人君的样子,但却是一个并没有太多追求的人,这么说并不仅是相较于他老爹李忱而言,这位皇帝陛下是真的没啥雄韬伟略。自即位以来,他的主要精力除了四处找人处理大中盛世光辉下的那些麻烦事儿,剩下的便全部用来做一件事——玩。

和他的太爷爷的太爷爷李隆基一样,李漼本人也是个骨灰级的音乐发烧友,每天都离不了音乐,而且他在这方面同样有着过人的天赋,按照史书上的记载,是“洞晓音律,犹如天纵”。既然有如此天才,难免要秀一下,这一点皇帝也不例外。而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音乐和宴饮就是最配的。所以宫中几乎每天都要搞各种宴会,可谓是夜夜笙歌,欢饮达旦。

对于皇帝的不务正业,一开始大臣们认为这是新天子少年心性使然,可能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适应由宫内闲散王爷到一国之君的角色转换。所以他们决定给这个不受父亲待见的孩子更多的时间来逐渐熟悉自己的新身份以及新责任。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的大臣渐渐意识到,他们想得太多了。李漼不是不能适应,而是早就适应了。在李漼看来,当了大唐皇帝不过是加了个名誉头衔,该怎么活还应该怎么活,生活不需要有什么变化,也完全没必要有。

可惜唐朝的大臣们并不这样看,在他们的印象中,原本可以成为不世出明君的玄宗皇帝就是因为终日沉迷于各类娱乐,最终把自己和国家给耽误了。对于安史之乱记忆犹新的文官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于是一些脑子灵活的谏官就开始琢磨,既要敲打皇帝让他注意工作问题,又不能得罪皇帝让他把自己给做掉,想来想去,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完美的话题切入点一一白敏中(白居易的弟弟,人品很差)。

当时白敏中因入朝上台阶失足,不小心伤到了腰,在家休息了三个月,虽然卧病期间,他很识时务地连上三份奏表申请辞去宰相的工作,可皇帝就是没给批,这不正好是个突破口吗?

很快,右补阕王谱上疏就此事揭开了盖子:“陛下即位之初,是宰相尽心之日,宰相岂可长期缺席?白敏中自正月以来便卧病在家,如今已经是四月份了。陛下虽与他有过交谈,但时长不过一个时辰,天下之事如此之多,陛下怎么可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和宰相做深入交流呢?臣以为不如听任白敏中离职,再另访贤能来做宰相,帮助陛下治理好国家!”

对不住了,白相公,为了国家,为了百姓,就只好牺牲掉您了。

可王谱居然连忏悔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一纸诏命贬为了阳翟县的县令。李漼不是傻子,这种杀鸡儆猴的把戏在他那里并不新鲜,所以他立马做出了反应,把王谱赶出长安,意图杀一儆百,让大臣们不敢再多说什么。

但李漼万万没有想到这只是他的幻想。在大臣们看来,王谱是好样的,至少没有给他的祖宗丢脸(王谱的祖先是与魏徵并称的贞观名臣王珪)。而给事中郑公舆更是激动了一把,为了力挺王谱,他直接动用了封驳权,将皇帝贬谪王谱的旨意给退了回去。真是要造反了啊!

看到敕书被原封不动地送了回来,李漼玩耍的兴致大减,他当即派人找来所有宰相,让他们表个态。经过磋商,几名宰相做出决定,以王谱语侵宰相重臣(即白敏中)的罪名,处理王谱,依旧按照皇帝陛下的意见贬他去阳翟做县官,但是对其他人的事情一概不予追究。皇帝同意了。

宰相们的和稀泥方案获得了成功,但白敏中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他清醒地认识到,只要在宰相的位子上一天,他就多一日被群臣作为靶子使的危险,而迟早他会被这群只敢得罪宰相的朝臣玩残的。于是咸通元年(860年)九月,白敏中第五次上表正式提出辞职,最终得到批准。半年后,他以中书令职衔出任凤翔节度使,就此离开了这块是非之地。

白敏中一走,皇帝就后悔了,他发觉在虎视眈眈且伺机找茬的群臣面前,身前没有一个能够挡子弹的,着实十分危险。于是他紧急找来了自己的姑父杜悰做宰相,并顺手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

所谓的重磅炸弹是一扎文书,其主题大致是同一个:请求王李温监国。希望大家还记得,李温是皇帝陛下的曾用名,那时李漼还是郓王殿下。

他并不招老爹唐宣宗李忱的待见,所以直到老头儿死了,他也没能得到一个皇太子的名分。为此,李漼的心底一直都有阴影。现在皇帝让宣徽使杨公庆把这奏疏交给杜悰,目的只有一个,让杜悰查看这些奏折,把此前没有递交同样题目或进行署名的宰相大臣全部找出来,有一个算一个,统统以谋反罪处理掉。

得知皇帝的意图,杜悰不禁打了个寒战,如果他抗后不遵的话,他会被皇帝直接收拾掉;做了,他将难以在大臣中立足,不知何时被仇人收拾掉。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杜悰终于做出了聪明的抉择。

“圣上登基以来,天下万方欢欣鼓舞,衷心拥戴,今天这些文书,并不是我这个做臣下的所应该看的。”

说着,社悰将最上面一份已经扫过一遍的奏疏合上封好,交还到了杨公庆的手上。带着欣慰般的微笑,杜悰看着杨公庆和跟着而来的两位枢密使继续说道:‘

‘’主上如果当真想要治宰相的罪,理当在延英殿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出示圣旨公开宣布罪状并进行惩处。”

杜悰到底是皇帝的长辈,又是六朝老臣,杨公庆自然是要给面子的,于是他立刻回去向皇帝转达杜悰的意见。现在,中书政事堂仅剩下杜悰和两个枢密使了,有些话可以继续说了。

杜悰示意两个枢密使坐下,开始了他拿手的说服教育工作。

“咱们禁宫内外的臣子都是服侍天子的,宰相和枢密使更是共同参议国家大政,如今主上刚刚继位,对各种事务尚不熟悉,宫内外同心协力,予以辅佐,所以我们做事应当先讲求仁爱,用刑杀人什么的务必慎重,岂能在皇帝登基之初就赞成诛杀宰相这样的事!如果由此让主上养成了滥杀重臣的嗜好,那么神策军中尉、枢密使这样在宮中手握大权的人,不是更加危险了吗?”

听杜悰这么一分析,两个枢密使不禁冷汗直流,二人当即表示,不会让新皇帝以个人的爱憎随意处置朝廷重臣。于是在杜悰和几位太监的共同劝说下,李漼最终放弃了算旧账。纵是如此,毕缄、杜审权、蒋伸等宰相还是被吓得不轻,很长时间都不在朝堂上主动发言讲话。

其实种种迹象表明,李漼并没有翻旧账,将以前不支持自己的大臣扫荡一空的打算,他的真实目的极有可能是以此立威,让大臣们不再敢对他的作为提意见。事实证明,他达到了目的。

此后的几年里,无论是大张旗鼓地操办各种佛事活动,还是借着祭拜历代皇帝陵寝的名义游遍关中,除了一个叫作刘蜕的谏官会看不下去说两句外,底下的大臣们大都保持了沉默。

不过鲁迅先生告诉过我们,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广大朝臣虽然慑于李漼的大棒政策,对皇帝旅游听音乐、不理政务、乱花钱这一系列行径,保持了长期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但在沉默近十周年之际,满朝文武终于集体爆发了一次。因为李漼做了一件让他们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如果就这样默许皇帝肆无忌惮,许多人认为这将直接导致大唐帝国的崩溃。到底发生了什么大事呢?且容我从头道来。

话说李漼和他的宠妃郭氏(即有名的郭淑妃)育有一个女儿,称作同昌公主。

这位公主据记载自打娘胎里出来就没说过半个字,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开口说了两个字“得活”,当时的李漼还是过了今天不保明天的郓王李温,听了这话极为吃惊。更巧合的是,就在之后的不久,宫中迎接李漼即位的人便出现了,由此李漼将同昌公主视作自己的福星,倍加宠爱。到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嫁时,当爹的李漼几乎把宫里面的珍宝古玩全部打包,作为嫁妆送到了女儿女婿家,并同时赐钱五百万缗,创造了天下古今第一的嫁女纪录。

可惜的是,丰厚的嫁妆与盛大的婚礼并不能让同昌公主像童话里的公主那样,就此过上永远幸福美满的生活,事实上,同昌公主嫁到夫婿韦家后,仅过了一年零八个月就香消玉殒了。

女儿的英年早逝对于李漼而言是极为沉重的打击,他很悲痛,亲自为爱女撰写挽歌,且为同昌公主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同时他也很愤怒,于是他下令将作为公主主治医生的翰林医官韩宗劭、康仲殷等二十余人全部斩首,并将他们的家属亲戚统统关进京兆府的监狱,令京兆尹温璋从重量刑,狠狠治罪。

按照皇帝的授意,这多达三百多人的医官家属也是要杀的。这个想法显然过于疯狂,朝中的宰相不得不发声了。这里有必要先提上一句,李漼这辈子一共任用了二十一位宰相,但其中的大多数不是碌碌无为的行政不作为者,就是拉帮结派的奸佞小人,反正能算得上称职的寥寥无几,不过时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的刘瞻却是一个例外。他听闻皇帝有意进一步迁怒韩宗劭等人的亲属,深知不妙,便打算制止皇帝滥杀无辜。

最开始,刘瞻打算依靠广大谏官的力量让皇帝改变主意。谁知,经过了李漼近十年的调教,满朝谏官集体得了软骨病,怂得连屁都不敢放声响。于是刘瞻只好亲自上阵,上书希望皇帝慈悲为怀,放那些医官的家属一马。

可皇帝希望的只是刘瞻少管闲事,所以他看了刘宰相的奏疏心里虽然不爽,但也没说啥,只是像以往一样不予回复。谁知这一回刘瞻没有按照套路来,见皇帝不吭声,他找来了同样富有正义感的京兆尹温璋一道入宫面圣力谏,劝李漼收回成命。

一边是力主放人、解救无辜的直臣,一边是痛失所爱、满腹邪火的皇帝,双方见面自然是火花四射。刘瞻、温璋劝谏时的言辞估计十分激烈,所以搞得皇帝很是激动,最终,李漼天子的风度也不要了直接爆了粗口,连叫两个大臣“滚出去"。

对于反对派,仅让他们滚出大殿是不够的,还应该让他们滚出京城,滚得越远越好。

九月七日,李漼突然下旨,外放刘瞻为荆南节度使,并贬温璋为振州司马。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是皇帝在打击报复,压制言论。而随着刘瞻、温璋的榜样效应的彰显,一切质疑声都会成为保留意见,再跟着时间烟消云散。然而,这件事终究没有以皇帝的完全胜利落幕,因为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

九月七日,在得知被贬消息的那个晚上,京兆尹温璋在整理好衣冠后,饮药自尽。

死前留言如下:生不逢时,死何足惜!

温璋一死,事情就闹大了。说到底,温璋仗义执言并没有犯什么错,而作为京畿地区的大领导居然就这么活生生被逼死了,这足以让朝中群臣恐慌一阵。

是的,恐慌只有一阵,因为很快这种情绪就转化为了愤怒。

九月十二日,皇帝对温璋之死发表观点,在这份敕书中,李漼给温章的评价是“恶实贯盈,死有余责”,且下令在三日之内将温璋的遗体草草埋在城外,待有恩宥之时,方许归葬家乡。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要知道读书人自幼聆听圣贤之言,讲求的就是忠言直行以事其君,如今皇帝如此过分,是个人就无法保持沉默。于是众多大臣纷纷私下串联,准备联名上书或在宫门外集会公开替温璋喊冤。然而不等他们付诸行动,身边的一批同伴就倒下了。

九月二十日,右谏议大夫高湘、比部郎中知制诰杨知至、礼部郎中魏筜等朝臣因与刘瞻平素关系密切被贬岭南。事发突然,朝中正派的大臣们对此毫无防备,但经过多方打听,隐藏在皇帝身边的那个幕后黑手终于浮出了水面。

这个人不是外人,他正是同昌公主的夫君韦保衡。

韦保衡,字蕴用,京兆人,咸通五年进士。此人出身书香世家,爷爷、老爹都是进士,而他本人则胆大心细会来事,还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被周围人寄子厚望,特别是在他运气爆棚,娶到了皇帝最为喜爱的同昌公主后,几乎所有人都坚信,多则十年,少则数载,朝廷就将进入“韦保衡时代”。

对此,韦保衡也一度深信不疑。可是就在他夫以妻贵,从小小的起居郎一步ー步成为翰林学士、平章事的关键时刻,他最大的政治资本同昌公主却突然没有了。

关于同昌公主的死因,一般史料上都记载因病医治无效而逝世。但后世有些人却认为不是那么简单,因为驸马韦保衡是有问题的一一婚外情,他的这段婚外情如果属实,还相当劲爆,因为据说和他传绯闻的,是唐懿宗的后妃、同昌公主的亲妈郭淑妃。

韦保衡和郭淑妃有无特殊的情感纠葛,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因为无论同昌公主是否察觉到了什么被害死的,还是身子不好染病而亡,结果都是一样的一一皇帝的爱女死在了他们韦家,韦保衡和他的家人务必对此负责。

这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稍微处理不当,不仅韦保衡将仕途尽毁,万劫不复,他的整个家族也很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同昌公主的死必须要和韦家撇清关系,于是公主患病期间替她诊断开药的医生们就背了黑锅。

在韦保衡的不断抱怨哭诉下,李漼由此认定御医们是导致自己痛失爱女的罪魁祸首,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事情。

在引得皇帝大开杀戒后,韦保衡并没有就此退下舞台,因为他意识到这是个诛锄异己、稳固自己地位的好机会。于是他趁着刘瞻激怒皇帝被外放出京之机,搞小动作驱逐了高湘等刘瞻的好友,抹杀了刘瞻回京的机会,得手后又找到了另一个宰相路岩一起继续下黑手,跑到皇帝面前,声称是刘瞻与医官串通谋害自己,结果误投毒药,导致了同昌公主的死亡。

这样蹩脚的谎话,稍微正常的人都不会信的,不过此时此刻,皇帝陛下的精神状态已经不太正常了,所以他听信了韦保衡的谗言将刘瞻贬为了康州刺史,不久又根据路岩的意见再贬刘瞻为欢州司户。

韦保衡和路岩携手完成了对是自己最大威胁的刘瞻的致命一击,将政敌打发到了京城万里之外的地方做小官,依据大唐开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受到这样制裁的官员没有一个能东山再起的,就连猛人李德裕也不例外。

接下来,是从同心协力到同室操戈的时候了。最先动手的,是韦保衡。

经历了此前的多次实践,韦保衡打小报告的功夫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他的不断影响下,皇帝对于路岩越来越看不上。终于,在刘瞻被彻底搞倒的半年后,路岩中枪落马被外放为西川节度使,朝廷就此真正进入了韦保衡时代。

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黑暗到了已经伸手不见五指,李漼已然彻底不再管理朝政了,宰相们也是尸位素餐,不干人事。韦保衡肆无忌惮地安插亲信,杨收毫无顾忌地贪赃枉法,曹确心安理得地混吃等死,朝廷上下被搞得一片乌烟瘴气。

一般认为,照这个折腾劲儿,唐朝顶了天最多能撑十年。这一年是咸通十二年(871年),万幸的是,此时距离唐懿宗的死亡,还有两年。两年的光阴过得很快,一转眼,时间就进入到咸通十四年。

这年三月,李漼的身子骨还很硬朗,因此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诣法门寺迎佛骨。消息传来,满朝轰动,久不提笔的群臣纷纷挥毫泼墨,写下奏疏,强烈反对皇帝的这一决定,且前赴后继,大有不成功不罢休之势。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是因为大臣们对本朝的历史掌故都再熟悉不过了。宪宗皇帝就是在迎佛骨后不久,出现了身体每况愈下的状况,结果仅过了一年的时间,宪宗皇帝便暴崩在宫内。有了唐宪宗的前车之鉴,朝臣坚信此举非常不祥,很可能将再次给皇帝本人和国家带来厄运。

李漼是个坚定的佛教徒,他不信邪,为了安抚群臣,皇帝陛下更是对外放了这么一句话:‘’朕若能活着见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没有什么可以遗憾的了!‘’

所谓事可以做错,话不可以乱说。李漼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一语成谶。四月份佛骨被迎入长安城及皇宫中,七月份李漼就病倒了。七月十九日,四十一岁的李漼在咸宁殿咽下最后一口气。

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终于死了,但大唐并没能迎来真正的光明。因为动荡的种子早已种下,发芽滋长只是时间问题。

李漼是一个在历史上骂名很多的皇帝,这也不难理解,当了十四年皇帝,就玩了十四年,除了吃喝玩乐乱花钱,啥成就也没有,还顺带将大中之治的政治遗产挥霍一空,搞得朝堂乌烟璋气,国家日益空虚,百姓穷困潦倒,这样的昏君不骂他骂谁?

李漼确实该担上千古骂名,他的确过于自私、过于奢侈,也过于不成器,但我个人以为,造就唐灭亡的大黑锅应该有他爹李忱的一份。正是因为李忱不地道,总想着废长立幼,十几年如一日地对长子搞家庭冷暴力,既无教导,也无厚待,只是豢养,整得人生不如死,结果是好端端的一个长子扭曲成了一个只顾享受、不讲责任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这才把大唐帝国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由此看来,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着实是很有必要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