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琴响马街七百年

作者:肖田 · 2014-02-17 来源:凯风河南

  丝竹声声细数历史沧桑,悠悠琴弦诉说马街情缘。在住建部等部门联合公布的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中,宝丰县杨庄镇马街村榜上有名。就是因为这里有绵延近700年经久不衰的中国曲坛奇葩---马街书会。

 

  马街书会是全国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

  

马街书会盛况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全国数千曲艺艺人负鼓携琴,汇聚马街,以天作幕,以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一天能看千台戏,三天能读万卷书”,场面热闹盛大,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之奇观。

 

  马街书会传承700年而不衰,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十大民俗”之一。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书会盛况空前,共有1518位民间艺人参加,说书棚297摊(棚),赶会群众近30万人次,被世界纪录协会认证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民间曲艺大会”。

 

  会上曲艺种类繁多,曲目丰富多彩,有河南坠子、湖北渔鼓、四川清音、山东琴书、凤阳花鼓、上海平话、徐州琴书、三弦书、大鼓书、评书、乱弹、道情等。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到十五为书会的会期,十三为书会正日。正月十三一大早,各地艺人都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会场。他们一二结伴,三五为组,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式,扎起摊子,打起简板,拉起琴弦,这就开始了说唱。

 

  马街书会是全国曲艺行当的交易盛会

 

  

马街书会上的说书艺人

 

  凡到马街书会亮书的艺人大多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会场上的火神庙里烧香朝拜,然后规规矩矩地为神说唱一段,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能把书尽快“写出去”。

 

  “亮书”、“写书”是马街书会的独特形式。艺人在会上说唱,是为“亮书”;约艺人说唱,是为“写书”。群众在书会上听听这摊,看看那摊,通过对演唱者水平的评估,选择自认为好的,私下与说书人商议书价,或找经纪人在袖筒里比划价格,说定后留下日子,请说书人到家中演唱。书价一般根据上年收成的好坏和艺人说唱水平的高低而定。少则一棚百十元,多则一棚几千元,最高时达18000元。书价最高者就是当年的“书状元”。一般是元宵节期间唱三天六场戏。有时,一个村竟能写回去十几棚,这样只好就街说唱,一摊挨一摊,争相亮绝活,形成了对台戏局面,场面热闹非凡。

 

  在热闹非凡的书会上,观众除了看热闹,还要像相亲一样地把中意的艺人请回家中痛痛快快的说唱几天。他们当中有致富后还愿的,有盖新房图吉利的,有娶媳妇助兴的,总觉得这样办才会更隆重些、体面些。

 

  草根民间艺人永远是中国曲艺的根

 

  

马街书会上的说书艺人

  

马街书会上的听书人

 

  在书会的艺人堆里,有名家大腕、高龄老人,也有四、五岁孩童。有三口之家组成的、也有几人联帮组成的说唱团,你拉,我唱,他演,配合十分默契。当然也有不少唱独角戏的艺人,他们有的在地上栽一根木杆,绑上一个小扬声器,便自拉自唱起来;有的干脆将小喇叭放在田埂上,坐在土地上或是站在田间自娱自乐。草根民间艺人一代一代地延续和再现着马街书会的原生态风貌。

 

  马街书会为草根民间艺人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切磋技艺的场所,是民间曲艺传承、发展、光大的载体。2013年来到马街书会助兴的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名誉主席刘兰芳感慨地说:“书会上的草根民间艺人永远是中国曲艺的根,是中国曲艺传承发展的脉。真到田间地头说书,就连专业演员也不一定能够说过他们。”(注:配图来自网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韩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