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原创】龙多山——道佛二教并存的巴蜀宗教圣地

作者:兰梦宁 · 2015-09-21 来源:凯风重庆

  “层峦叠嶂锁云烟,曲径通幽涌碧泉。丹壑穿林龙蛰处,犹闻蘸祭拜仙山。”这是笔者登龙多山而作。据《合川县志》记载:西晋永嘉三年(309年)有四川广汉仙人冯盖罗在龙多山上炼丹,一日全家17人飞升仙去,从此龙多山就闻名于世。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山上建放生池,唐玄宗时山僧曾“奉旨醮祭”。膜拜名山,洗涤心灵,乙未仲春,余偕诗朋联友再访名山后,趁兴集此文记录之。

  龙多山,位于距离重庆市合川区城区西北60千米的龙凤镇。海拔高度624米,相对高度242米,因其山势挺拔峻秀,峰峦叠嶂起伏,逶迤连绵,形似龙蟠而得名。其山北有一巨石,中部断裂,自古为巴、蜀分界线。龙多山以寺庙古城、摩崖造像、石刻题记和自然风光浑然一体而著称,1987年被重庆市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载,在唐宋时期,龙多山属合州赤水县辖境,立于巨石上,还可眺望重庆市潼南县、四川省武胜县。每逢清晨,山上公鸡啼鸣,龙多山下临近四围之三县村民均可听到,故有“鸡鸣三县”一说。

  三个重庆之最,记载史册

  武则天称帝时曾“钦敕”山僧在龙多山上建放生池。放生池面积约1亩,此放生池是武则天在位时所建的最大放生池。它的遐迩闻名是因为有武则天捐资修池的故事和其独特的风姿。登高远眺,只见浩淼的水天一色,青螺浮水,白鹤低飞;近视,平湖如镜,房舍倒映在水中,彷佛水底迷宫,令人飘然神往。

  史载,唐末黄巢起义占领长安,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带人入川避难,曾游览龙多山,同游人中书舍人、散文家孙樵被山间瑰丽景色深深吸引,竟停车饱览两日,浮想联翩,乘兴提笔撰写了《龙多山录》(凯风网重庆频道有载)。《龙多山录》也成为有史记载的唐朝时重庆最早的游记。

  据《合川县志》记载,唐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入川时,曾游览龙多山,成为唐僖宗在重庆游览过的第一座名山。《合川县志》记载,龙多山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重庆时游览过的第一座名山。

  “龙多山八景”,让名山更瑰丽

  明嘉靖年间,合州知州刘士逵远眺龙多山得诗一首《远眺》云:“凫舄三年降,龙多百里程。久怀灵鹫胜,频上钓鱼城。霜堆枫叶下,秋色晚山横。北望凝目处,浮云障帝京。”此首诗道出对“鹫台献瑞”的眷念。龙多山上之灵鹫台源自印度佛教,灵鹫台旁瑞气祥云,弥漫萦绕,朦朦胧胧,飘飘渺渺,真有瑞气身边来,云从脚下起,寄寓美好的希望与向往尽在其中。“鹫台献瑞”与“飞仙流泉、怪石衔松、晴岩绕翠、黄龙吐雾、赤城旧迹、横江白练、群峰堆翠”为龙多山八景。

  掬一捧山泉,爽口清心。沿着清澈山泉从山岩直下,被山石牵引,时而飞珠溅玉,时而白练千条,仿佛飞仙下凡,飘飘飞舞,美不胜收,笔者拟联以咏“飞仙流泉”:“得道升天,已去飞仙追老子;饮泉祈福,常期流水佑苍生。”

  如刀砍斧劈的悬崖峭壁上,悬挂着千姿百态的怪石。石边幽意弥漫的乔松,顶天立地,郁郁葱葱,展翠抹云,蜿蜒盘旋,妖娆袅娜,呈现无边绿意。联语“怪石悬峭壁,立地顶天多俊秀;古寺衔青松,蟠龙舞凤话春秋。”便是对八景之“怪石衔松”的诠释。

  畅游在无数古木围成的绿色世界里,古木历经千年仍茂盛苍翠,生意盎然。恰值风和日丽,山岩在阳光下熠熠发光。苍松翠柏,流绿滴翠,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沁人心脾。“秀岭入云,疑有登天路;晴岩绕翠,可托揽月人。”“晴岩绕翠”让游览者禁不住驻足深呼吸、尽敞心扉,吸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光辉。

  据龙多山中道观居士说,每逢深秋,黄菊铺满半山,远远望去,宛若蜿蜒的黄龙。秋雾在山间缓缓升起,城楼佛像,尽在虚无缥缈间,构成一幅神秘虚玄的“黄龙吐雾”混沌画面。有道:“半山野菊似黄龙,雾绕云蒸藏玄妙;遍地祥光盈紫气,修佛传道贵性灵。”

传道

  龙多山所在地原为赤水古城,有“水镇门、瑞映门、太平门、迎恩门”。迄今城寨虽毁,而遗址尚存。“赤城旧迹多遗韵;名刹小亭栖落霞”,“赤城遗迹”记载龙多山多少沧桑历史,引人追思。

  古木装点的峰峦,莽苍苍、翠森森,抹烟云,泛绿意,翠绿漫天,使人流连,触动诗情飞扬。“群峰接碧霄,依参天古木;一石立青山,托堆翠祥云”,“群峰堆翠”兆万里祥光,佑天下苍生。

  来到龙多山下,江波浩淼,烟浪横江。疑惑是珠玉飞溅的湍流,也或是悠悠流动的涟漪,缓缓飞溅的水花?“白练横江,恰是银河落;庆烟腾浪,宛如玉宇来。”“横江白练”如诗如画。

  石刻碑林,历史的见证

  从永镇门进城往右转,随即便到了东面的“二岩”。那简直就是一条古韵悠悠的文化艺术长廊。数以千计的摩岩佛像,众多的题刻珍品让人应接不暇。在长达1千米的峻峭“二岩”上,至今仍保留着自唐咸通以来,历朝历代开凿的摩崖佛像群。其中,有被文物界与史学界视为珍品的,则当数“二岩”西侧的“十佛龛”与“弥勒佛龛”。走进龙多山“二岩”,就像走进佛教之中的禅宗道场。

碑林-龙多山字依稀可见

碑林

  更令人叫绝的是,在“二岩”摩崖佛像之间,至今保留着众多的文字碑刻。这些文字碑刻。能清楚辩认的,如今尚存82幅。其中最著名的,有唐僖宗年间散文家孙樵撰写的《龙多山录》、北宋政和六年合州赤水县人李思为歌颂王安石变法而作的《知县程公政事记》与《张夫人梦佛记》、明嘉靖30年刘世奎所题的《龙多山题记》和《登龙多山诗》、明熹宗年间曹学全题写的七绝《憩龙多山题子规亭》、清代僧人福泰所题的《龙多山八景》等佳作名篇。这些精妙绝伦的碑刻作品,精妙的文字叙述与精湛的书法艺术,更为古老而神奇的龙多山,增添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据载,位于“二岩”长廊中的千佛龛由唐代咸通五年(864年)合州赤水县主簿赵行捐造,刻浮雕迭坐佛像一千余座,每尊高约0.10米,弥勒佛龛高1.08米,宽1.05米,内存佛像19座,半浮雕,造型丰硕,衣褶流畅,有“吴带当风,曹衣出水”之态,系咸通五年供养人樊氏捐造。千佛龛比世界著名的大足宝顶石刻要早320年,为龙多山摩崖造像最早石刻。刻有浮雕跌坐佛像共1128座,雕刻精细,形象生动,是重庆地区众多“千佛崖造像”中建造时间最早,保存最完好的一龛。

  “二岩”吸引古往今来众多墨客骚人前来游览。古有苏东坡、王安石,现代有郭沫若、何香凝等名流登临龙多山,歌咏奇景与丰赡的宗教文化。

  众多传说,长久流播

  龙多山不仅有历史悠久的摩崖石刻,也承载着悠远的传说。

  山上奇石怪异,传说颇有神奇色彩。相传西晋永嘉三年(公元309年)广汉仙人冯盖罗在龙多山炼丹修道,得道后全家17口人在巨石上飞天成仙,后人称此为“飞仙石”。冯盖罗在这里抱着一把古琴,脚踏神奇的北斗七星步,一边弹琴,一边修炼。琴声如高山流水,滔滔不绝地飘下龙多山,故有“七步弹琴”之传说。

七步弹琴

  有着貌若双眼望穿的巫山神女,期盼着远去夫君归来的“望夫石”。相传秦朝时期,山下有一对年轻夫妻,从小青梅竹马,感情笃深。适值秦始皇修万里长城,丈夫被迫充丁,妻流泪,盼郎归,魂牵梦萦。每日登山,立于石上,望眼欲穿。

  更令人叫绝的则是“猪仙石”,不仅个头巨大,貌若肥猪,而且数目多。龙多山附近村民,从古到今都是以农为主,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靠养猪。由于龙多山是仙人常来的地方,“万能猪仙”为帮助勤劳善良的龙多山老百姓发财致富,于是便从天上降来一群“猪仙”,长驻龙多山,为龙多山附近老百姓大念“猪经”。有了“猪仙”帮助,龙多山地区的老百姓,家家是肥猪满栏,五谷丰登。这群貌似肥猪的黑色石头,自然引有了长年不绝的香火。

  山中有像一张西洋人的圆脸,长着一副滑稽的鹰勾鼻子的“人面石”;有像一只巨大的雄鹰,正蓄势飞向白云飘飘的蓝天的“鹫鹰石”。

  三月三,朝拜龙多山,庙会香火鼎盛 

  龙多山上道佛两教并存,在全国也不多见。据记载,龙多山上道教兴胜的历史,要比佛教久远数百年。农历三月三,全国各地各民族风俗众多,而在临近龙多山的重庆市合川区、潼南县,四川省武胜县、蓬溪县,都盛传这么一个风俗:“三月三,朝拜龙多山,消灾祈福,物阜民康翻新篇。”据山中道观居士介绍,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数万名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或自驾车、或乘车,或虔诚地扶老携幼,登临龙多山,香客、游客像一条矫健的长龙自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他们有的在“飞仙石”登高远眺,有的在百亩“法官林”倘徉,有的摄影留念,有的在庙宇烧香拜佛……龙多山正以她秀挺的身躯和宽阔的胸怀笑拥八方宾客。

龙佛寺

  诗咏名山,宗教圣地扬名

  龙多山胜景,引来五湖四海之朝拜者、文人墨客,留下灿烂的诗文。《龙多山次冯使君韵》是宋代诗人白丙所作诗词之一,诗文是:“今日相逢慰别颜,获参后乘访龙山。古仙已去灵踪在,杖屦寻幽喜共攀。”

  乾隆年间贡生,合州人刘泰三有《游龙多山》诗一首:“一日驱驰百里程,翠微深处踏云行。烟开鹫岭飞丹阁,雾散龙山耸赤城。石乳香流泉滑滑,松风响动鸟嘤嘤。凭高不阻登云路,好待前溪月色明。”

  2009年,余偕诗界名流万龙生、陈仁德、王端诚、周厚勇、葛勇、凌泽欣等诗家初访龙多山时,均陶醉于美景,纷纷吟诗留题。万龙生诗作《登龙多山有感》:“九龙捧圣出奇峰,俯看三江尽向东。鸡犬升天无可羡,何如绝顶沐金风。”陈仁德之《龙多山即景》七绝四首:“登山拔去几重云,巴蜀苍茫此界分。绝顶犹存唐气象,庙堂松柏共氤氲。”“何人刻石在崖端,笔意纵横瘦且寒。度尽劫波文脉在,后来只合仰头看。”“蒿草芭茅满路途,重阳时节气萧疏。龙多山上凭高望,万里秋光入画图。”“古寺荒庭老树横,暮钟袅袅紫烟生。山门半掩无人到,落叶随风下赤城。”王端诚先生之《游龙多山》:“拾级登天此地逢,白云深处隐仙踪。东来紫气飘遥处,宫在龙多第一峰。”周厚勇因抽得上签,即兴口占绝句《龙多山即兴》:“百里崎岖路坎坷,金风迎我上龙多。虔心叩首原无愿,抽得佳笺谢佛陀。”葛勇抚摸碑刻,叹其绝妙,吟得七绝《题龙多山石刻佛像》:“摩崖苦炼几多年,衣袂飘飘欲上天。世事沧桑浑不觉,今时犹著宋时冠。”凌泽欣有七律《己丑重阳登龙多山》:“古寺萧条暮鼓鸣,风吹老树鸟嘤嘤。仙翁得道飘摇去,鸡犬升天气势横。孤岭早分巴蜀界,群龙终古土泥坑。重阳我幸登高处,雾散秋山雨放晴。”

  远离大都市的浮华与喧嚣,饮誉巴蜀的宗教圣地——龙多山,有着无穷尽的传奇故事待君去挖掘,它的清新静宁让你释怀。龙多山,一座神奇的山,一座孕育十足灵气的名山。

  版权声明:本文系凯风网独家稿件,欢迎广大媒体转载,请点击此处按要求转载。 

分享到:
责任编辑: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