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弹弓里的文化:庄子曾拿弹弓阐述轻重取舍道理

作者:游晓鹏 · 2016-01-28 来源:大河报

 

  元代赵孟頫次子赵雍的《挟弹游骑图》,生动地描绘了时人携弹弓游玩的情形。

  图中人手执弹弓,骑骏马,悠然仰望,似在搜寻猎物。(资料图)

 

  资料图

  引子

  生活在2000多年前的庄子势必多少懂一些弹弓,他在《让王》中说:“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所用者重,所要者轻。”

  隋侯珠是上古珍宝,价值连城,与和氏璧齐名,以隋侯之珠做弹丸击雀,自然是大材小用,作践好物件。庄子是拿弹弓讲轻重取舍的道理,后世刘向、杨雄也都在文章中有过类似的表达。大道理之外,也反映了弹弓与弓箭的一点不同,弹丸射出去恐怕会碎裂,即使不碎也很难找回来,而箭通常会多次使用,所以诸葛亮会用草船来借,由此,弹丸的制作材料在考虑威力之外,必然要多算算成本。

  泥弹自然是最经济的,随地可取,直至今天,网上售卖的弹丸也清一色都是泥做的。不过,古人的泥弹也有讲究的,比如唐代《酉阳杂俎》中记载,唐德宗年间,四川阆州有位僧人灵鉴弹弓打得很好,弹丸自己做,方法是“洞庭沙岸下土三斤,炭末三两,资末一两,榆皮半两,泔淀二勺,紫矿二两,细沙三分,藤纸五张,渴毾汁丰合,九味和捣三杵,齐丸之,阴干”。

  如此这般,灵鉴打制的弹丸堪称各地风物之集大成,论成分更不像是弹丸,倒像药丸。而弹弓史上,如灵鉴般以弹丸留名的人还有不少,当然,弹丸再个性,打得不好也是不行的,如长孙晟一般凭借高超的射技留名才是最让人称羡的。

  美男子潘安,也爱玩弹弓

  泥弹的可塑性强,但毕竟不够坚硬,随着陶瓷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也有人将泥弹烧制成陶弹。而在弹弓相当风行的汉代,有人以金为丸,就完全没考虑成本了,纯为摆阔。汉武帝时期的韩嫣擅长骑马射箭,人也长得英俊,其人一大爱好就是“弹”,《西京杂记》记载,韩嫣在京城用弹弓射金丸,每天至少打丢十几个,以致市井之中竟有了“苦饥寒,逐金丸”的说法,每次韩嫣挟弹出行,就有一大群儿童跟在他屁股后面,“望丸之所落辄拾焉”。

  韩嫣是韩国王室之后,韩王信的曾孙,但如此高调,贵族血统倒不足恃,主要原因是他小时候跟汉武帝一起读书,二人关系特别好。韩嫣任性了很长一段时间,最终由于太招摇,坊间传言其与宫女有染,导致其被太后赐死,汉武帝亲自求情都不顶用。

  大约那时候,不管会不会打,打得好不好,弹弓是公子哥们出游逛街必备。去汉代不远的西晋,美男子潘安在洛阳城外出来招摇时也是带着弹弓的,刘义庆在《世说新语》中写道,“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这就是有名的“掷果盈车”的来历。而当人置身郊野赏景,还不得不留神到处游逛的弹弓爱好者误伤。东汉末年,孙权的大儿子孙登有一次骑马外出,突然一颗弹丸从身边飞过,惊出一身冷汗,侍卫立刻去找肇事者,正好在附近找着一个拿着弹弓的人,待要揍他,他却不认。孙登便让人搜寻到那枚弹丸,与此人身上带的弹丸比对,发现还真不一样,于是放走了此人。这事儿说明孙登心细,也说明当时玩弹弓的人真心多,一射之地至少两拨人在玩。

  汉朝社会浮华,挟弹打鸟之风日盛,朝廷护鸟之心殷殷,实在看不下去了。汉宣帝元康三年六月,皇帝下了一道诏书,说今年春天,“五色鸟以万数飞过属县,翱翔而舞,欲集未下”,官府黎民以后不得“摘巢探卵,弹射飞鸟”。至于禁止的效果,则难说乐观。汉宣帝死后不过30年,汉室岌岌可危,都城乱糟糟一片,《汉书》中记载,城里的奸猾之人和不良少年竟然拿红黑白三种颜色的弹弓攻击政府官员,“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逼得酷吏尹赏不得不用强硬手段镇压。

  想象一下,满街流弹横飞,远比春秋时晋灵公或三国时魏国末代皇帝曹芳之流隔着宫墙“以弹弹人”耍乐还恐怖。这段历史,也被唐代诗人陈子昂写进了《感遇》一诗里,谓之“赤丸杀公吏,白刃报私仇”。

  洛阳弹弓达人,一箭双雕

  因为弓箭和弹弓的姻亲关系,通常善射者也善弹。北周及至有隋,洛阳出了一位绝顶的弹弓高手,叫长孙晟。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名字,但一定知道“一箭双雕”这个成语,其出处就在长孙晟这儿。《隋书》里记载,长孙晟生性通达聪慧,“善弹工射”,矫捷过人。当时北周崇尚武艺,贵族子弟都因有武艺而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但每次骑马射箭,没人比得过长孙晟。当时杨坚还没当皇帝,就已经很赏识他的武艺和谋略,认定其日后必成名将。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请求与北周通婚,聘娶时,双方为炫耀本国实力都精选骁勇之士作为使者,北周派出护送公主的人就是长孙晟。北周曾先后派数十名使者前往突厥,沙钵略可汗大多轻视不礼,唯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经常与他一起游猎,以至长孙晟留住其处一年之久。其间有次两人出游,遇到两只大雕在远处空中飞而争肉,沙钵略便给了长孙晟两支箭让他射击,长孙晟瞅准时机,骑马靠近,“一发双贯焉”。沙钵略对长孙晟钦佩得无以复加,命令家族子弟都来陪长孙晟玩,跟他学习弹弓和射箭。

  长孙晟在突厥建立了广泛的人脉,回国后,把突厥的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时任丞相杨坚。杨坚大喜,升任他为奉车都尉。隋朝建立后,长孙晟继续被重用,多次出使突厥,官至淮阳太守、右骁卫将军,基本解决了隋朝的北部边患。官越做越大,长孙晟的弓箭和弹弓技术却没有放下。《隋书》记载,有次隋文帝“赐射武安殿,时有鸢群飞上”,隋文帝对长孙晟说,你弹弓打得好,帮我打几只下来,长孙晟摸出弹丸,张弓放弦,“十发皆中”,十只鸟“应丸而落”。

  长孙晟的技术是怎么练成的呢?据说,他刚生下来时身体非常瘦弱,很多人都认为他活不到成年,母亲为了让他强壮起来,三岁起就让他到山上去砍柴。等长孙晟八岁的时候,就已经比同龄的男孩强壮了,并且特别精通射箭,每次上山打柴都会打一些野鸟回去,他的弹弓和射箭底子,怕就是这时候打下的。

  长孙晟五十八岁时去世,隋炀帝深表哀悼,赐赠甚厚。他的儿子长孙无忌是唐朝开国功臣,“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年间,唐太宗追赠长孙晟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献。

  古代如长孙晟一样会打弹弓的将领不少,那么弹弓在古代到底有没有进入过军事装备?今天的研究者认为是有的,但弹弓远不及弓箭威力大,大兵团作战时人人手持弹弓是难以想象的,小股部队倒有可能。比如东汉《汉记》中记载,“班超使于外,愿将三十六人,为蒿矢弹丸之用”。弹弓携带方便,发射时响动也小,便于突然袭击,机动灵活运用,班超带的随从虽少,却成就了“三十六人定西域”的惊人传奇,其中不乏奇袭和短兵相接,弹弓或许功不可没。 

    更多精彩:《凯风智见:两大“影帝”飚戏成就清代满蒙联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