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中国人结婚时 为啥会有“闹洞房”习俗

作者:佚名 · 2017-07-20 来源:人文精神家园

 

  在传统的婚俗中,闹洞房及时婚仪的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文化的外在表现。

  它能够从侧面反映和体现中国婚俗的喜庆热闹和以生育祝愿为中心的特征。

  婚姻一直被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中国人的婚礼历来都追求热闹、喜庆、欢乐的氛围,这无疑给闹洞房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随着婚姻和婚仪的发展,闹洞房这个习俗也得以发展和传承。

 

  闹洞房:文闹和武闹

  “洞房”是新婚的房间,新媳妇过门头天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拥挤在新房里,大家七嘴八舌,向新娘提出些五花八门的问题和要求,闹得小两口面红耳赤,啼笑皆非,大家却哄堂大笑。

  闹洞房分为文闹和武闹两种。

  文闹是指以言辞为主,来进行所谓“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闹法。 例如:让新娘唱歌,念一些拗口的词句,讲笑话等。目的在于使新人陷入尴尬因而引起闹房者的哄笑。

  在文闹的许多形式中,那些带有荤色的笑话和游戏是最受欢迎的。

  武闹是指带有习俗所允许的暴力行为的闹法,直接对新人动手动脚,动作相当粗野。 例如:将新郎新娘捆绑在一起,或者对新郎新娘又推又挤等等行为。

  武闹是闹洞房习俗中最不受新人所喜欢的,但却往往是闹房者最喜爱的形式。

  有些闹洞房怪招,也相当粗俗,实际上是社会文明的一种倒退,大家要果断制止。在如今文明社会里不应该再出现这种恶作剧,闹洞房方式应该讲趣味,讲幽默,活跃气氛就好。新人和亲友要互相尊重,免得大家不欢而散。

  切记:莫让别人的结婚成为了你释放天性的场地! 闹洞房要掌握一个度,要闹得有分寸有文化有亲情。

  另外,有时还在“洞房”的门口贴上喜联:“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用来增添新婚的喜庆气氛。

 

  闹洞房图啥?

  中国人结婚重在求喜庆,求热闹,而闹洞房则是这一心理的突出体现。

  1、求吉心理。

  2、兴旺发家心理。

  3、避邪驱祟心理。

 

  闹洞房的来源

  神话故事类:

  相传,天上的紫微星一日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这是鬼祟在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

  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入洞房时,紫微星守着门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鬼祟。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鬼祟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鬼祟就不敢行凶作恶了。”

  于是,新郎请客人们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鬼;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鬼祟终于逃走了。

 

  历史故事类:

  闹洞房的习俗起源于战国晚期,由河北一带向其他地区传播。燕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后来伺机逃回。

  为了保卫燕国,广纳宾客,搜罗勇士,企图刺杀秦王。为此,宾客们调戏他的姬妾美人,他亦无所谓,甚至主动献媚以结欢心。

  太子丹这种看重宾客轻视女眷的行为,对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导致一国形成愚悍轻薄的风气。

  有客人上门,主人会荐妇伴宿,以为体面。举婚礼时,听任调笑戏弄,男女无别,认为是荣耀风光。

  山东一座汉画像石墓中,就有一幅“闹洞房图”的画像石,表现一男一女在第三者的强制下做亲吻状。这说明闹洞房习俗在汉代已经流行。

  不光是汉族,甚至北朝当政的鲜卑族,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并以“弄女婿”为重点,甚至贵为皇帝亦不能免俗。

  北齐文宣帝高洋纳殷昭仪的新婚之夕,殷昭仪的嫂子元氏也去闹洞房,竟然用世俗之“弄女婿法,戏文宣”,高洋为此怀恨。

《凯风智见:《笑林广记》——清朝人的段子合集》  

《凯风智见:明朝鸿胪寺卿王士性如何评价各省人?》  

《文史新说:那些中国的“摔跤爸爸”》  

《文史新说:秦巴腹地一个鸡鸣三省的传奇古镇》  

《文史新说:高考古往今来一场未曾缺席的较量!》  

《文史新说:苏东坡的西湖情节》  

《文史新说:往事越千年 丝绸古道说新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