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李商隐很美的一首诗 短短4句两处对比成千古绝唱

2021-06-11 来源:腾讯文化

大家觉得最美的诗歌是谁的?

问题的答案当然并非唯一。

从历史的脉络一路数下来,有人会喜欢汉代的乐府诗,喜欢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流传民间的爱情故事;

更多的人会喜欢唐诗,喜欢初唐陈子昂、王勃的气势磅礴,喜欢盛唐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的百花竞发,各有千秋,喜欢中唐大历十才子的凄美潇散,喜欢晚唐小李杜、温庭筠的印象派、回光返照之美;

喜欢宋诗之人,大抵喜欢苏轼、陆游、李清照、辛弃疾,以学问为诗,或婉约或豪放;

再后,还有清代情种纳兰容若与仓央嘉措。

论诗,我最喜李白;论美,则独以李商隐之迷幻、朦胧、华丽为最接近美之奥义的诗歌。

你最喜欢谁呢?

【临境】

为何说李商隐的诗歌“美”呢?

我觉得大家仔细读完今天这首《端居》,就会对李商隐之诗歌风格有所理解。

它隐晦、朦胧,却华丽到不可一世,浪漫到不可一世。

《端居》,成诗于李商隐四处漂泊,幕府为官之际。是的,这首诗并没有很明确的创作背景,我们不知道它的背后还有什么有趣的故事。

但是,一如西方印象派的画法,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全在这短短28字中。

【诗篇】

端居

李商隐 〔唐代〕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诵析】

先来看题目,《端居》。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题目,应该也真实反映了李商隐写作此诗期间的状态。顾名思义,端居就是在院子中“端庄的居住着”,听起来就是个无聊的词,带有些老顽固的气息。

但李商隐这里的端居,则是含着一种悲伤。他的大半生时间都客居在外,在一个个幕府中辗转来回,又没有能力让妻子随行,只好一直过着与挚爱,与家庭两地分居的日子。

一个人的端居,怎么会好过?

第一句就绕不开自己“端居”的生活,“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从远方寄来的书信、自己与归家相关的晚梦,都像是悠远而绵长的,从远方飘来的音符,空灵、朦胧、刹那闪过又不知所踪。

梦醒之后回归现实,一切关于故乡的慰藉都以失败告终,总结自己在异乡的生活剩下了什么呢?

没有功成名就,没有光明的未来,没有明确的归家日期,日子如同江南的绵绵细雨,惹人生厌,又看不到尽头。

唯有一方空荡荡的床榻,静默地对着秋来。

每年秋天都是游子伤心时,有家归不得的悲哀感慨正配得上寥落秋景,潇潇暮雨。秋冬之际天地寒肃,本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取暖的日子,但就为了心中的不忿,为了养家糊口的现实,自己千里迢迢赶来、困守在这凄凉地。

借着话题,我们再来看刘长卿《新年作》中的一句,”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已经一大把年纪了还要看别人的脸色,春天将要回归,自己却还有家难回,像极了李商隐心中块垒。

下面看第二句: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诗真的是被震撼了,青苔、红树、雨中、月中……他一定在冥冥中和上天有着联系,才会被允许写下如此的诗句。

这句话的视角应该是在院子门口,退一步是空荡荡的床榻,进一步则是凄清寥落的雨中秋夜。李商隐不进不推,就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也看着,也思忖着。

台阶下长了青苔,在雨的滋润下更加绿意浓稠;红树亦长在雨中,隔雨相望,是那样的烟雾朦胧。雨像一层宣纸,宣纸下的青苔红树慢慢洇染、渗沁,在秋夜中纠缠在一起,形成一幅绝美的印象派画作。

后一句的雨中、月中是互文。雨和月本来是一体,看到雨也便看到了月亮;而寥落与愁,也是诗人心中难以分隔明确的两处。

是因为客居他乡的寥落而更增惆怅?还是因为心中愁肠百结,在素秋中才更绝寥落凄寒?

这个问题,或许李商隐自己都回答不出。

分享到:
责任编辑:佳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