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文化观察
他才华横溢却人品卑劣 一首诗传至今 还衍生出一则成语

2022-01-26 来源:腾讯文化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朝诗人杜甫在国家动荡,战火连天时,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对每个人来说,家乡都是自己魂牵梦绕的地方,无论是古人还是现在,中国人都有着十分浓厚的故土情结。千百年的漫长时光,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挥洒笔墨,书写着他们心中的一份故土情思。

唐朝有一位人品十分卑劣的诗人,虽然他的人品令人不齿,可是他却写出了一首名传千古的绝好诗句。而这最后的一句诗,更是人尽皆知。这个诗人名叫宋之问,他是初唐时期的诗人,在武则天当政的时候,由于曾经依附过武则天的男宠残害忠良,因此在唐中宗复位,恢复大唐国号之后,宋之问便被流放到如今的岭南地区。

在当时,岭南是一个十分凶险的地方,流放到那里的人,无一不是九死一生,死于非命。可是这位宋之问,却十分的福大命大,他在唐神龙二年的时候偷偷逃了出来,他逃往的目的地正是他的家乡洛阳,在他接近洛阳的时候,心情十分的复杂,也十分的感慨。离乡多年,再一次踏上故土,内心的翻涌可想而知。

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名传千古的诗句《渡汉江》,其中,最后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就是因为这句诗,衍生出了一则成语:近乡情怯。这句诗更是把自己思念故乡,又不敢回去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接近洛阳的时候,由于自己是逃犯的身份,却不敢靠近洛阳,要知道洛阳当时是唐朝的首都,天子脚下,谁敢犯法?而他一个逃犯,是万万不敢接近洛阳的。

因此,即便临近洛阳,依然不敢向周围的人打听洛阳的消息,怕被人认出身份,再次流放到外地。宋之问被流放到岭南的时候,距离洛阳万里之遥,当时的岭南环境极其恶劣,从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首都洛阳,被贬移到蛮荒之地,他的心情苦闷,可想而知。

历经万险,终于从岭南逃了出来,可是十多年的时间,亲人们早已经了无音信,春去秋来,他一个人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年头,心中的苦闷,只能够自己承受。此时的诗人已经很久没有和家人有过联络,他十分担心自己在被流放之后,因为自己的罪责,而连累了家人。他也十分好奇,家中是否发生了什么变故。

这都是他流放外地多年心中的担忧。因此越接近洛阳,他的心中就越胆怯,越害怕家中有不好的事情发生,越害怕家人因为他的原因而横遭灾祸。所以即便是看到有人从洛阳出来,他也不敢向人们打听自己家人的情况。一方面是害怕别人认出自己,导致自己再次被流放,另一方面也害怕自己的猜测,真的成为现实。

他不敢面对现实,他害怕自己那个美好的家庭因为自己而支离破碎,他害怕自己受难多年,终于逃回洛阳之后,想要阖家欢乐的圆满梦想破碎。因此,他不敢问路人家人的消息。这种心情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比如我们在考试结束之后,怀着激动的心情,既想要立刻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又害怕自己考得不好而被批评。因此,即便成绩单就在眼前也不敢看。所以宋之问的这首诗,把这种普遍的矛盾心理,用十分简练的话语表达了出来,即便是在千年之后,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这才是好诗,这才叫脍炙人口。而因为这首诗,也衍生出来一个成语近乡情怯,就是用来表达作者这种十分矛盾纠结的心情。

红楼梦中也有过这样的情景,在香菱学习作诗的时候曾经说过:所谓作诗有一个好处,便是能够表达出心里面说不出来的话,甚至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更为逼真,虽然诗中的意思,看似缥缈,可是每一个诗句都仿佛是有生命,是有情有理的。

可是我们也不能够因为宋之问写的一首好诗而就去称赞他,他虽然颇有才华,可是为人却人品低劣。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而去巴结武则天的男宠,甚至为这位男宠端茶倒水,夜晚还要为他扶着尿壶供他方便。虽然自己因此而官运亨通,可是却让很多文人墨客感到十分不齿,认为他有失文人风骨,羞与为伍。

结语

自古以来,我国的文人墨客都十分在意自己的风骨,而宋之问这种不齿的行为,也让后世了很多大文学家都对他十分诟病。所以即便他才华横溢,即便他写了一首好诗,作了一篇好文章,依然被后世的人讥讽,认为他是软脚虾。而宋之问为了自己的前途,不惜牺牲家人和亲朋好友的利益,为了让自己官运亨通,居然连累家人横招灾祸,实在是人品卑劣到了极点。

资料来源

杜甫《春望》

宋之问《渡汉江》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