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关于古诗词中的“立冬”你知道有哪几首吗

2020-11-07 来源:腾讯网文化

立冬,二十四节气中的四立之一(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冬季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此时草木凋零,蛰虫伏藏,农作物已收割晾晒完毕收藏入库,人们开始酿酒、腌菜,准备过冬。明代诗人王稚登有一首《立冬》诗曰:“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古人十分重视季节转换,作为四季循环终点或起点的节气标志,立冬格外受到关注。在当时的农耕社会里,劳动了一年的先民,往往会利用立冬这一天休息一下,犒赏一家人的辛苦。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礼记·月令》记载说:“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古时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礼,并有赐群臣冬衣、矜恤孤寡之制。后朝大体相同。

古代吟咏立冬的诗很多,从诗中亦可窥见诗人各自不同的心境和情怀。

三国时的曹操写过一首《冬十日》,诗曰: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

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鹍鸡晨鸣,鸿雁南飞,

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

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写曹操北伐乌桓归途中所见到的北方十月初冬的景色,“繁霜霏霏”“鸿雁南飞”,猛禽也都藏身匿迹起来,就连狗熊都入洞安眠了。农民放下农具不再劳作,收获的庄稼堆满了谷场,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表达了诗人南征北伐倍感艰辛的感受。

宋代范成大的《立冬夜舟中作》诗云:

人逐年华老,寒随雨意增。

山头望樵火,水底见渔灯。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几棱。

峨眉欲还观,须待到晨兴。

这首诗写在立冬夜晚的船中,描写诗人所见到的夜景,山头有打柴的樵夫点起的篝火,水底映照出渔夫点燃的渔灯,灯影随着波浪晃动仿佛千重。在这寂静的立冬之夜,诗人感怀自己已步入老年。

同代诗人苏轼的《冬景》诗,写得别具一格,诗道: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写初冬之时,荷叶败尽,已无擎雨之盖;菊花残落,尚有傲霜之枝。在诗人看来,初冬的光景乃一年之中最佳。

值得一说的是,立冬也是腌菜时节,据说起源于周代。那时家家户户都有大菜缸,菘菜(大白菜)腌制一个月即可食用,“脆美绝伦”。唐人小说称,金陵士大夫家嚼齑菜,“响动十里人”。这多少有点夸张,但腌菜腌制得好,可口诱人,则是绝不虚谈的。

分享到:
责任编辑:朝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