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堪称史书经典之作 文笔极其优美

《吴越春秋》堪称史书经典之作 文笔极其优美

《吴越春秋》堪称史书经典之作 文笔极其优美

天下网商 · 2020-08-15 来源:腾讯网历史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是东汉时人作品,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奇闻轶事。这两本书都各有特色,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宝贵史料。两本书都有掺杂了许多小说家言,《吴越春秋》并且有许多阴阳术数之说。这两本书内容庞杂,思想复杂,虽不脱稗官野史,堪称史书经典之作。并且文笔优美,千百年来流传后世,朗诵人口。

《吴越春秋》,著者东汉赵晔。赵晔(?—约83年),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赵晔少为县吏,奉命迎接督邮。这种迎接上官的官场礼仪,让赵晔感到非常耻辱,就丢弃了迎接督邮的车马逃走了。赵晔来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找到经师杜抚传习《韩诗》,得到了杜抚的真传。他在资中呆了二十年,既不回家,也不给家里捎信,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为他举行了葬礼。后来杜抚死了他才回家。州刺史要任命他为从事,被他拒绝了。后被州里举荐为“有道”(汉代举荐贤才的一个名目),终老于家中。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后来蔡邕至会稽,读到《诗细历神渊》,大为感叹,以为比王充的《论衡》要强得多。蔡邕回到京师洛阳,开始传授《诗细历神渊》,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 赵晔的著述后来都已失传,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该书钞撮古史,编年记事,以补《国语》、《左传》、《史记》不足之处,如吴兵破楚入郢之役、孙武为吴军之将等记载较详。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如《越绝书》,一些传闻异说不能存其原貌,甚至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吴、越之事。如记伍子胥的言论,有“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的话,这种春秋时不可能有的语言;又有越军伐吴,伍子胥显相以阻越兵,后又托梦给范蠡和文种,示以进军之路之类谬说。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书不类汉朝之文,近于小说家言。其内容确有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人物的刻划,故事情节的描写,像后世的演义体,因而对后世的文学有一定影响。唐代俗讲中的《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中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都是以此书为依据改编的。

清人朱彝尊在指出《吴越春秋》的缺点外,也认为:“若(伍子)胥之忠,(范)蠡之智,(文)种之谋,(申)包胥之论策,孙武之论兵,越女之论剑,陈音之论弩,勾践臣吴之别辞,伐吴之戒语,五大夫(计倪、扶同、向垣、苦城、曳庸)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      

《越绝书》,著者不详。《隋书·经籍志》认为是子贡。又有人说是子胥。此书末尾序外传记有隐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这个隐语里面暗藏了“袁康”两个字;又有“禹来东征,死葬其疆”。这两句表明作者是会稽人;又云:“文词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这几句里面有隐藏了“同郡吴平”之名。所以明代杨慎断定《越绝书》为会稽袁康、吴平同著。关于作者,《越绝书卷一》说:

问曰:“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

问曰:“作事欲以自着,今但言贤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国之事,不见姓名,小之辞也。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其在吴越,亦有因矣。此时子贡为鲁使,或至齐,或至吴。其后道事以吴越为喻,国人承述,故直在吴越也。当是之时,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越绝,小艺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载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穷则怨恨,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诗也。子胥怀忠,不忍君沈惑于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忧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无过,终不遗力。诚能极智,不足以身当之,嫌于求誉,是以不着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说之,仍稍成中外篇焉。”

关于书名“越绝”的由来,首篇《外传本事》说:“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清代的俞樾对此作了解释,这是说《春秋》绝笔于获麟之绝,其意在记吴、越之事以续补《春秋》,而重点更在于越,故曰,“越绝”。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越绝书》的史料,有的为《史记》所采用,如勾践行计倪、范蠡之术,其道在富米贵谷。这些史料可以和《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

《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越绝书》内容极其广泛丰富,详细记载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逐鹿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教等,因此被有些学者称为“复仇之书”。该书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季节变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内容,因此被不少学者视为一本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书中《吴地传》与《地传》两篇,详细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山川、地理、物产等,因此被有些学者尊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

还有《外传记宝剑》一篇,记述欧冶子、干将二人为越王铸了五口宝剑,又为楚王铸了三口宝剑,都锋利无比。后来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证明《越绝书》上所记炼剑之事是真实的。还有篇中所谓“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以铁为兵”的记载,则反映了今天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吴越春秋》和《越绝书》都是东汉时人作品,记载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奇闻轶事。这两本书都各有特色,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宝贵史料。两本书都有掺杂了许多小说家言,《吴越春秋》并且有许多阴阳术数之说。这两本书内容庞杂,思想复杂,虽不脱稗官野史,堪称史书经典之作。并且文笔优美,千百年来流传后世,朗诵人口。

《吴越春秋》,著者东汉赵晔。赵晔(?—约83年),字长君,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赵晔少为县吏,奉命迎接督邮。这种迎接上官的官场礼仪,让赵晔感到非常耻辱,就丢弃了迎接督邮的车马逃走了。赵晔来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找到经师杜抚传习《韩诗》,得到了杜抚的真传。他在资中呆了二十年,既不回家,也不给家里捎信,家里人都以为他死了,为他举行了葬礼。后来杜抚死了他才回家。州刺史要任命他为从事,被他拒绝了。后被州里举荐为“有道”(汉代举荐贤才的一个名目),终老于家中。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韩诗谱》、《诗细历神渊》、《诗道微》等。后来蔡邕至会稽,读到《诗细历神渊》,大为感叹,以为比王充的《论衡》要强得多。蔡邕回到京师洛阳,开始传授《诗细历神渊》,当时的学者都向他学习。 赵晔的著述后来都已失传,今仅存《吴越春秋》一种。

《吴越春秋》是主要记述春秋末期,吴越二国(包括一部分楚国)之事的杂史。前五篇为吴事,起于吴太伯,迄于夫差;后五篇为越事,记越国自无余以至勾践称霸及其后人,注重吴越争霸的史实。该书钞撮古史,编年记事,以补《国语》、《左传》、《史记》不足之处,如吴兵破楚入郢之役、孙武为吴军之将等记载较详。但其史料价值却不如《越绝书》,一些传闻异说不能存其原貌,甚至以后人想象之词加于春秋末年吴、越之事。如记伍子胥的言论,有“胡马望北风而立,越燕向日而熙”的话,这种春秋时不可能有的语言;又有越军伐吴,伍子胥显相以阻越兵,后又托梦给范蠡和文种,示以进军之路之类谬说。因此,有学者认为此书不类汉朝之文,近于小说家言。其内容确有介于历史与小说之间,人物的刻划,故事情节的描写,像后世的演义体,因而对后世的文学有一定影响。唐代俗讲中的《伍子胥变文》,宋元话本中的《吴越春秋连像评话》,明清以后的许多剧目,都是以此书为依据改编的。

清人朱彝尊在指出《吴越春秋》的缺点外,也认为:“若(伍子)胥之忠,(范)蠡之智,(文)种之谋,(申)包胥之论策,孙武之论兵,越女之论剑,陈音之论弩,勾践臣吴之别辞,伐吴之戒语,五大夫(计倪、扶同、向垣、苦城、曳庸)之自效,世亦何可少哉?”      

《越绝书》,著者不详。《隋书·经籍志》认为是子贡。又有人说是子胥。此书末尾序外传记有隐语:“以去为姓,得衣乃成,厥名有米,复之以庚。”这个隐语里面暗藏了“袁康”两个字;又有“禹来东征,死葬其疆”。这两句表明作者是会稽人;又云:“文词属定,自于邦贤;以口为姓,承之以天,楚相屈原,与之同名”,这几句里面有隐藏了“同郡吴平”之名。所以明代杨慎断定《越绝书》为会稽袁康、吴平同著。关于作者,《越绝书卷一》说:

问曰:“越绝谁所作?”“吴越贤者所作也。当此之时,见夫子删书作春秋,定王制,贤者嗟叹,决意览史记,成就其事。”

问曰:“作事欲以自着,今但言贤者,不言姓字何?”曰:“是人有大雅之才,直道一国之事,不见姓名,小之辞也。或以为子贡所作,当挟四方,不当独在吴越。其在吴越,亦有因矣。此时子贡为鲁使,或至齐,或至吴。其后道事以吴越为喻,国人承述,故直在吴越也。当是之时,有圣人教授六艺,删定五经,七十二子,养徒三千,讲习学问鲁之阙门。越绝,小艺之文,固不能布于四方,焉有诵述先圣贤者,所作未足自称,载列姓名,直斥以身者也?一说盖是子胥所作也。夫人情,泰而不作,穷则怨恨,怨恨则作,犹诗人失职怨恨,忧嗟作诗也。子胥怀忠,不忍君沈惑于谗,社稷之倾。绝命危邦,不顾长生,切切争谏,终不见听。忧至患致,怨恨作文。不侵不差,抽引本末。明己无过,终不遗力。诚能极智,不足以身当之,嫌于求誉,是以不着姓名,直斥以身者也。后人述而说之,仍稍成中外篇焉。”

关于书名“越绝”的由来,首篇《外传本事》说:“越者,国之氏也。绝者,绝也,谓勾践时也”、“贤者,所述不可断绝,故不为记明矣。”清代的俞樾对此作了解释,这是说《春秋》绝笔于获麟之绝,其意在记吴、越之事以续补《春秋》,而重点更在于越,故曰,“越绝”。

《越绝书》是记载古代吴越地方史的杂史,又名《越绝记》,全书一共十五卷。该书杂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两国的史实,上溯夏禹,下迄两汉,旁及诸侯列国,对这一历史时期吴越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天文、地理、历法、语言等多有所涉及。《越绝书》的史料,有的为《史记》所采用,如勾践行计倪、范蠡之术,其道在富米贵谷。这些史料可以和《左传》、《国语》及《史记》互相印证,补充其不足。

《越绝书》被东汉著名学者王充誉为当时五大名著之一。《越绝书》内容极其广泛丰富,详细记载吴越交战、越王勾践生聚教训,最后兴越灭吴,逐鹿中原的经过,内容涉及兵法、权谋、术教等,因此被有些学者称为“复仇之书”。该书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季节变化、农田水利、土地利用、粮食丰歉等内容,因此被不少学者视为一本发展生产、经世致用之书。书中《吴地传》与《地传》两篇,详细记述了吴越两国的山川、地理、物产等,因此被有些学者尊为中国地方志之鼻祖。《越绝书》不仅是浙江最早的地方志,也是国内现存最古的地方志。

还有《外传记宝剑》一篇,记述欧冶子、干将二人为越王铸了五口宝剑,又为楚王铸了三口宝剑,都锋利无比。后来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证明《越绝书》上所记炼剑之事是真实的。还有篇中所谓“以石为兵”、“以玉为兵”、“以铜为兵”、“以铁为兵”的记载,则反映了今天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新石器、铜器和铁器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