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崇达新作《命运》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蔡崇达新作《命运》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蔡崇达新作《命运》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天下网商 · 2022-09-19 来源:腾讯文化

日前,继畅销四百万册的非虚构作品《皮囊》之后,暌违八年,蔡崇达携长篇小说新作《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新书首发暨研讨会,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联合出版。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阎晶明,以及贺绍俊、潘凯雄、陈福民、张柠、梁鸿鹰、何向阳、李舫、付秀莹、张莉、林秀美、石一枫、徐刚、杨庆祥、丛治辰、行超、李壮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由诗人、学者吕约主持。

蔡崇达是从广州起步的作家,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广州的媒体,他说自己受益于大湾区的活力和包容,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乡,并以此为骄傲。

 

启动仪式合影

《命运》是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蔡崇达由现象级作品《皮囊》为读者所熟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透露他在为《皮囊》写序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可以如此畅销,甚至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之书和信念之书。对于蔡崇达的新作《命运》,李敬泽认为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我们生命里、我们精神中一个几乎没有被充分言说的底部逻辑,“让我们领悟到支配着、支持着、激励我们祖先的那些东西,实际还在激励着、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李敬泽表示,真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的时候,支持我们的未必来自书,而是来自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特别基本但又特别坚韧顽强的信念,而蔡崇达通过《命运》中的主人公阿太很好地展现了这种信念。“我觉得崇达是要让这些无声的信念、让这些无声的信念所植根的长久的澎湃的生命力获得声音,能够有一个言说。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这本《命运》真的是一个不同于贝多芬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普通的、最基本的或者说涉及我们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李敬泽发言

《命运》的魅力是真正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很好奇《皮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销售神话,“在读《命运》的时候,我很大的体会,最突出的一个体会就他真正回到文学的本身,因为他是以文学本身的魅力征服了读者。文学本身是什么?我觉得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我们首先不是去读思想、不是去读历史,我们首先是接触到语言,我们是在欣赏语言,有一种审美的愉悦,然后我们才会进入到他要表达的意义,他所写的历史。

他感觉蔡崇达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这部小说既没有在故事的传奇或者是新意上做文章,也没有走百科全书式的书写路子,也没有在结构和形式上玩什么花样,特别是后面这一点,因为现在是一个以形式创新来证明其先锋性和前沿性的时代,“但是你看蔡崇达的《命运》,既不管形式上的创新,也不搞结构的创新,也没有百科全书,也没有传奇,这些都没有,他靠什么?就靠他的这种非常有特点的叙述来吸引我们,我觉得的确是可以回到文学本身。我感觉其实从这个文本来说,又很充满现代性,但又不从形式等方面去玩现代性,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种文学上的自信。”。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命运》讲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阿太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女性,我们不太清楚她上过什么学?在旧社会怎么过来的?知识储备是哪里来的?不知道。但是她说的话做的事都能上升到普遍的人生哲理。”而读者不在乎她有什么社会身份,也不去追问她的知识储备,觉得她应当如此,这是小说非常有趣的部分。这种原创的绵密细致的叙事风格,涉及对于生和死、神和鬼、灵魂有无等的探讨,包含着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内涵,阎晶明认为将为大家带来很多启示。

 

阎晶明发言

《命运》是一部打破小说定法的作品

命运作为一个宏大、永恒的题目,大多数作者比较避讳进行直接阐述。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则表示把“命运”作为书名令人惊艳,“这种干脆我觉得促进了小说创新。”同时她提出《命运》的写作中突破了很多小说创作的定法,将时代的变迁让位给了时间,彰显了时间和生命的关系。“很多小说总是想展开大历史,蔡崇达却给压缩到了生命的局部、生命的褶皱里去。”何向阳还认为蔡崇达是一个“叛逆者”,“打破小说定法的作家才是好作家。”

 

何向阳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命运》整个叙事展开的时间是心理时间感,在家和家族的空间里面进行。他表示《命运》的写作并未照搬古典的传统的历史叙事,而是重新找到叙事形式背后的根基,这部作品既不像西方长篇小说也不像史诗,所以他认为蔡崇达是新的文体的一个实践者。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张达轩

  • 经典章节
  • 作者介绍
  • 主要内容

日前,继畅销四百万册的非虚构作品《皮囊》之后,暌违八年,蔡崇达携长篇小说新作《命运》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办新书首发暨研讨会,本书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和广州出版社联合出版。

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阎晶明,以及贺绍俊、潘凯雄、陈福民、张柠、梁鸿鹰、何向阳、李舫、付秀莹、张莉、林秀美、石一枫、徐刚、杨庆祥、丛治辰、行超、李壮等2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由诗人、学者吕约主持。

蔡崇达是从广州起步的作家,他在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就在广州的媒体,他说自己受益于大湾区的活力和包容,把广州当成自己的另一个家乡,并以此为骄傲。

 

启动仪式合影

《命运》是关于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蔡崇达由现象级作品《皮囊》为读者所熟知。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透露他在为《皮囊》写序的时候,完全没想到这本书可以如此畅销,甚至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成了很多人的人生之书和信念之书。对于蔡崇达的新作《命运》,李敬泽认为读者可以在其中找到我们生命里、我们精神中一个几乎没有被充分言说的底部逻辑,“让我们领悟到支配着、支持着、激励我们祖先的那些东西,实际还在激励着、支撑着我们的生命。”

李敬泽表示,真当我们面对生命中的艰难困苦的时候,支持我们的未必来自书,而是来自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特别基本但又特别坚韧顽强的信念,而蔡崇达通过《命运》中的主人公阿太很好地展现了这种信念。“我觉得崇达是要让这些无声的信念、让这些无声的信念所植根的长久的澎湃的生命力获得声音,能够有一个言说。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讲,也许这本《命运》真的是一个不同于贝多芬的,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普通的、最基本的或者说涉及我们中国人生命根性的一本书。”

 

李敬泽发言

《命运》的魅力是真正回到文学本身

文学评论家贺绍俊很好奇《皮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销售神话,“在读《命运》的时候,我很大的体会,最突出的一个体会就他真正回到文学的本身,因为他是以文学本身的魅力征服了读者。文学本身是什么?我觉得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我们首先不是去读思想、不是去读历史,我们首先是接触到语言,我们是在欣赏语言,有一种审美的愉悦,然后我们才会进入到他要表达的意义,他所写的历史。

他感觉蔡崇达的叙事技巧非常高,这部小说既没有在故事的传奇或者是新意上做文章,也没有走百科全书式的书写路子,也没有在结构和形式上玩什么花样,特别是后面这一点,因为现在是一个以形式创新来证明其先锋性和前沿性的时代,“但是你看蔡崇达的《命运》,既不管形式上的创新,也不搞结构的创新,也没有百科全书,也没有传奇,这些都没有,他靠什么?就靠他的这种非常有特点的叙述来吸引我们,我觉得的确是可以回到文学本身。我感觉其实从这个文本来说,又很充满现代性,但又不从形式等方面去玩现代性,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有一种文学上的自信。”。

中国作协副主席阎晶明认为,《命运》讲了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故事,“阿太这样一个普通的中国农村女性,我们不太清楚她上过什么学?在旧社会怎么过来的?知识储备是哪里来的?不知道。但是她说的话做的事都能上升到普遍的人生哲理。”而读者不在乎她有什么社会身份,也不去追问她的知识储备,觉得她应当如此,这是小说非常有趣的部分。这种原创的绵密细致的叙事风格,涉及对于生和死、神和鬼、灵魂有无等的探讨,包含着独特且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内涵,阎晶明认为将为大家带来很多启示。

 

阎晶明发言

《命运》是一部打破小说定法的作品

命运作为一个宏大、永恒的题目,大多数作者比较避讳进行直接阐述。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则表示把“命运”作为书名令人惊艳,“这种干脆我觉得促进了小说创新。”同时她提出《命运》的写作中突破了很多小说创作的定法,将时代的变迁让位给了时间,彰显了时间和生命的关系。“很多小说总是想展开大历史,蔡崇达却给压缩到了生命的局部、生命的褶皱里去。”何向阳还认为蔡崇达是一个“叛逆者”,“打破小说定法的作家才是好作家。”

 

何向阳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柠认为《命运》整个叙事展开的时间是心理时间感,在家和家族的空间里面进行。他表示《命运》的写作并未照搬古典的传统的历史叙事,而是重新找到叙事形式背后的根基,这部作品既不像西方长篇小说也不像史诗,所以他认为蔡崇达是新的文体的一个实践者。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张达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