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曝光
清明节,思念逝去的老伴

作者:流 星 · 2014-04-11 来源:凯风网

  清明节快到了,71岁的甯根富老人趁女儿、女婿还没起床,他简单洗漱之后,拿着相机和一包糖,还有香蜡和纸钱,来到了自家楼房后面的自留菜地里。这里,埋着他的老伴,和他相濡以沫走过40余载春秋的那个女人。

  “茹儿,我耍了回来了”,甯大爷围着坟头把新长的草扯了扯,又把从江苏旅游带回来的金华酥饼摆上,点上了香蜡,烧了些纸钱,然后坐在坟边一块大石头上,絮叨了起来,“自打你去世后,女儿们看到我时常一个人孤独难过、情绪低落,鼓到让我跟旅行团出去耍哈,散散心。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来回都坐了大飞机。第一天到的上海,……第二天到了人间的天堂苏州……”甯大爷一边自言自语地讲述着平生第一次出省旅游的所见所闻,一边翻看着相机里的照片。“耍还是耍得好,就是吃不太惯,都是鱼和素菜之类,又莫得辣椒。你在就好了,我们结伴而行,肯定记得带瓶辣椒酱。”说着说着,甯大爷停了下来,叹了口气,“你要在该多好啊!现在家里条件这么好,正该享福。我们也能一起出去旅游,你给我照相,我给你照相。场镇上的王大爷两口子,联系旅游的张顺清两口子,还有十三大队的杨二娃两口子,还有好些都是两口子一起出去耍的。你辛苦了一辈子,连一次远门都没出过。”甯大爷不再言语了,掏出一支烟,点燃,猛吸两口,眼睛望着前方,陷入了深深的怀念中。

  甯大爷的老伴叫谭克茹。两人感情很好,结婚多年来从未因家庭琐事吵过架。谭大娘总喜欢跟在甯大爷后面,他干啥,她就帮着干啥,喂猪、喂鸡、伺弄农田。两个女儿孝顺懂事,因为膝下无子,大女儿就招了“上门”,和甯大爷老两口住在一起。为了改善家里的经济条件,大女儿两口子到浙江打工,孙女则留下让甯大爷他们照顾。女儿、女婿勤快能干又节俭,“5.12”地震后,把家里的房子修成了小洋楼。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女儿、女婿决定在家创业,也好照顾老小。女婿靠着练就的木匠手艺帮人搞装修,女儿则在一家企业帮忙做饭。

  遵道镇是汶川大地震重灾区绵竹市的一个重灾镇。经历了死里逃生的劫难,人们对灾难、死亡都倍加恐惧。2012年春节串门子,谭大娘从亲戚朋友那里听到了“世界末日”这一说法,更从二妹谭克琴那里知道了有“全能神”这么一个教,“信它就能得到神的保佑,才能度过劫难”。走在宽敞的院坝里,抬头望着青绿色的二层小洋楼,谭大娘感到幸福生活才刚刚开始。回想起“5.12”大地震当天天崩地裂、哀鸿遍野的惊心场面,她就不寒而栗。她要信奉“全能神”,让这样的日子一直下去。因为成天忙于外出与“兄弟姊妹”聚会、唱歌、祷告、传福音,家里的鸡和猪都没再养了。精神上有了信仰,人际交流增多,家务劳作少了,加之骑自行车增大了运动量,谭大娘觉得身体越发轻松了,慢性肾炎引发的腰酸背痛、骨质增生引发的腿杆痛也似乎好了很多。于是,她动员老伴、女儿一起练习“全能神”,“练‘全能神’真的好,我身体上的毛病不吃药就好多了,而且还能保佑全家平安。”“2012年12月21日就是世界末日,天要黑,还要地震,只有信‘全能神’才能活得出来,凡是不信和抵制的都将被‘闪电’击杀。”老伴、女儿们对此呲之以鼻,“人活在世上就该顺其自然,真的‘世界末日’来了,谁也逃不了。更何况你说的‘世界末日’纯属无稽之谈,你也别成天东跑西跑去信什么教”。家人都不相信她,她却在“同修”们的教导下越发痴迷。因为她老爱念叨着“全能神”,说那些不着边际的话,在家里,家人都不怎么和她搭话,连孙女都避开她,更不叫她“婆婆”;在村里,周边邻里朋友见到她都躲得远远的,把她当成了“疯婆子”,她去了,大家都散了。传教早出晚归,长达半年时间她都是一个人开伙,一个人吃。她觉得这些都不重要,这是神在考验她,自己只有经受住了这些,才能进入“灵界”,才能在“末日”来临时得到神的庇护。

  2013年5月13日是甯大爷这辈子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正是收油菜籽,放水打田准备育秧苗的时节,那天谭大娘却早早骑着自行车行踪诡秘地又去练“全能神”了,晚上近7点才回到家。正在和大女婿喝酒吃晚饭的甯大爷顺口埋怨了一句,“今天白天都放水下来了的,我一个人又忙不过来。”谭大娘听了以后,自觉理亏,简单刨了几口饭,收拾了一下,说,“我这会儿去田沟边看看有没有水。”“妈,你别管,我把这口酒喝完就去看”,大女婿说到。“你们吃你们的。”谭大娘径直走出了房门。晚上8点,天色开始暗下来,加之附近有烧菜籽杆的,乌烟瘴气,能见度越发低了。在即将跨过家门口那条公路时,伴着一阵急剧的刹车声,一辆未开前大灯的黑色桑塔纳轿车撞向了谭大娘,谭大娘瞬间倒在了血泊中,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后被紧急送往绵竹市人民医院,因抢救无效,终年61岁。甯大爷赶到医院,面对血肉模糊的妻子泣不成声,他恨自己多那么一嘴,更恨“全能神”。

  谭大娘带着对“全能神”的虔诚信仰,带着对幸福日子的留念,就这么走了,留给甯大爷无限的哀思,留给女儿们“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分享到:
责任编辑:川君 孙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