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培育科学精神是青少年抵御邪教的有效途径

作者:郭寿良 覃莹 · 2010-08-13 来源:凯风网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因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使得很容易被邪教所蒙骗。科学精神的培养对抵御邪教起到的重要作用,将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致力于探究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并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方位地给出具体可操作的建议和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对著名科学大师霍金受追捧的现象反思

  二○○六年六月二十日的《华夏时报》和七月四日的《杂文报》分别发表了《霍金缘何有“粉丝”》和《喜看“粉丝”追霍金》的报导文章,作者描述了2006年北京国际弦理论大会中,在科学大师霍金将要出场时,现场随即出现骚动,出现几百人手持相机迅速冲上台前拍照的情形。作者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社会心态日益浮躁,娱乐时尚热热闹闹,但众多的科学却是听众寥寥、科技展览是观众稀少,一些世界级的科学家、文学家等出场都是冷冷清清,让人暗生忧虑。而这次霍金在中国出场有了众多‘粉丝’狂热的公民追捧,这是一种令人欣喜的景象,这不单单只是‘粉丝’们所追星的改变,它实际上是一种社会心理的转变,是一种价值观念的回归,它让人看到了现代中国青年人的远大志向,也看到了中华民族未来的希望。”显然,作者对国民对科学家的追捧抱有很高的评价,这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但作为一名科学研究者,我们同时又不得不清醒的认识到,我们国民对科学家的追捧,其中不乏对科学家本身奇特经历的猎奇,更多的是对科学知识的一种关注而延伸到科学家本身,而科学背后隐含的科学精神却并未得到根本上的提高。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①],“我们似乎从来都没有缺少过出类拔萃的科学家,我们缺少的只是一种蕴藏于公众之中的普遍的科学精神。”所以我们在建构国家科学大厦的同时,更需要做的是一种对公众科学精神的启蒙。就像德国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阐释“启蒙”一词时讲的那样,要使大家习惯于“思考已经思考过的东西,直到怀疑还是确信无疑的”。

  二、邪教的入侵与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分析

  青少年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心理品质成型定性的关键期,青少年的若干心理特点因心理成长的待成熟,使得很容易被邪教所利用。因此,分析邪教控制的主要伎俩,并指出科学精神培养对抵御邪教的重要作用,将有利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邪教控制的主要伎俩及分析

  西班牙邪教问题专家罗德里格斯的话说:“所有为网罗信徒和推行其理论而使用种种摧毁或严重伤害信徒本性的强制性说教手段的团体,所有为保持本组织的活力而全面或严重破坏信徒与亲朋好友甚至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和交流的团体,以及所有那些其活动动机导致破坏和践踏一个法制国家原本不可侵犯的法律的团体,均属邪教组织之列。”综合国际国内的观点,结合我们国家法轮功的实例,笔者认为,邪教控制的主要伎俩为精神控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披宗教的信仰外衣,为达到教主崇拜。邪教组织具有神权政治、自上而下和极权的结构,“领袖”的话就是“真理”。以法轮功为例,李洪志被塑成了盘坐在莲花座上、头放佛光的大师活佛。“法轮功”的弟子们对他顶礼膜拜,甘受驱使,一切按他的说教去思想、去行动,直到去送死;

  二是披科学的技术外衣,为达到盲目服从。邪教利用尖端的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手段(以“思维”和“精神复活”为幌子),瓦解信徒的意志和理智,在很多情况下导致他们心理严重变态。以法轮功为例,李洪志鼓吹自己的“法身”无处不在,以使“法轮功”练习者绝对服从其意志,甚至以自焚来求得“圆满成仙”;

  三是披精神力量的神秘外衣,为达到理论的自我圆满。邪教编造歪理邪说,面对黯淡和不确定的前景,它宣称可以提供和平、安全和对所有疑问和问题的解决办法,可以控制思想和肉体,可以使精神战胜物质,获得超能力以及最终的目标——“人的完善”。以法轮功为例,李洪志及其一伙的“法轮功”以祛病健身为诱饵,以“真、善、忍”为幌子,在其著述、讲话、经文中编造了一系列的教徒修炼便可升入天堂等不可证实的虚假承诺,使修炼者陷入其中不可自拔。

  从心理角度来看,邪教所披的三件外衣,是利用了那些在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方面有弱点的人,使其不易看到事情的真相,故容易成为邪教精神控制的目标。诸如缺乏坚定明确的价值观,认识能力不强,自卑、压抑、偏执、依赖性强,挫折承受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弱,悲观厌世,在社会和个人问题上偏重于外部的宿命的归因等等,往往容易成为邪教的痴迷者,而这些心理现象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当他们企望借助和依赖某种外力特别是超自然力去获取一些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时,就最容易受邪教的歪理邪说的欺骗。在现实中得不到,就想在一种虚幻世界中去实现。李洪志的什么“开天眼”、“上层次”、“升天圆满”即对这类人充满诱惑力。因此,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抵抗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增强其抵御邪教的能力,是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青少年的心理危机分析

  青少年阶段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期,主要表现在身体外形的改变、内脏机能的成熟及性的成熟三个方面。相对于身体的迅速发育并逐渐达到成熟,其心理方面虽然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平稳,由此而造成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和表现,使他们面临一系列的心理危机。

  一是反抗性与依赖性。青少年自身产生的独立意识,使得他们对一切都不愿顺从,不愿听取父母、教师及其他成员的意见,想通过这种途径向外人表明他已具有了独立的人格;而另一方面,又希望从父母处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他们还是需要成人帮助的,尤其是在遭遇挫折的时候。

  二是闭锁性与开放性。青少年的成长使得他们渐渐将自己内心封闭起来,他们的心理生活丰富了,但表露于外的东西却少了,加之对外界的不信任和不满意,又增加了这种闭锁性的程度;而另一方面,又感到非常的孤独和寂寞,希望能有人来关心和理解他们。他们不断地寻找朋友,一旦找到,就会推心置腹,毫不保留。

  三是勇敢与怯懦。青少年在思想上很少受条条框框的限制和束缚,在主观意识中,不存在过多的顾虑,常能果断地采取某种行动,但由于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使其经常不能立刻分辨出某一危险情景;而在冲突表现时,青少年也容易表现得比较怯懦,在行为上比较局促。

  青少年心理过程中必然存在几对矛盾,这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但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甚至出现较严重的心理及行为偏差,乃至精神疾病。

  (三)科学精神培养对青少年抵御邪教的重要性

  在以往的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打击中发现,受蛊惑的人群中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分析其原因发现,并不是这些人愚蠢,而是因为他们对事物、对科学缺乏一种辨证的思维,缺乏一种怀疑的精神,在遇到科学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便容易走入极端,被邪教所陷入。青少年处于心理的特殊时期,心理成长中本身就存在众多危机,如果不给予顺利解决,很容易被邪教所利用。笔者认为,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有利于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但什么是科学精神?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其具体内涵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基本要素;(3)辩证的怀疑和批判意识是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4)互相尊重、虚心谦让的协作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构成要素。而实事求是和怀疑批判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内容,具备这种优秀的科学精神品质,就很容易识破在邪教的华丽外衣背后隐藏的低俗的、迷信的欺骗,而不至于陷入邪教的泥潭。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邪教的欺骗和诱惑是外因,我们通过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便是从内因角度来加以防范,使得达到显著的效果。抵御和消灭邪教的最重要武器就是揭露和批判,就是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意识,净化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科学园地,从而从根本上清除邪教滋生和蔓延的土壤。

  三、科学精神培育的路径探究

  科学精神的培育对青少年抵御邪教的攻击起重要的作用,但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便成了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将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全方位地予以探究。

  (一)在知识学习中了解科学精神的实质

  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具体层面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一是抽象层面的科学精神的培养[②]。如果说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的传授是科学教育的实体的话,那么科学精神的培养则是科学教育的灵魂。而在我国现阶段的科学教育中,却存在着重科学知识的传授,轻科学精神培养的状况。因此,如何协调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如何把外在的科学实体性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内在精神要核,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抽象化的盲目灌输科学知识的状况,而着重从学生的兴趣和理解出发,让学生真正的了解科学知识,从而实现学生与科学课程或学科课程中所蕴涵的科学精神之间的一种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可以从以下方式进行:一是在《科学》课程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知识。这一过程主要重视学生对“科学是什么”的一种最初的体验,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所呈现的知识,让学生通过再现、想象等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体会科学知识的来之不易,初步明白科学精神的内涵。二是在各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扩大学生对科学理解的外延。即一旦发现学生科学精神的火花,如质疑,猜想,好奇等等,教师要予以鼓励,并让学生明白学习“科学”并不只是让我们识记课本上的科学知识,而是要学习科学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科学精神,而这些科学精神,刚才同学们就有所表现,从而与学生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二)在情感交流中升华科学精神的体验

  在情感交流中升华科学精神的体验,我们是从“情”的方面上讲,主要在于“师生间”、“生生间”进行的一种精神能量的转换。这种转换就是在角色建构的基础上,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以及融合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一过程中,情感交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往往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对学生的一生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其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自己已有的对科学精神的体验,以“叙事”的方式告诉学生,试图让学生理解自己经历,并以期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将自己的世界,学生的世界与科学的世界整合起来,使叙述本身成为与接受者对话的过程;其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班队活动或辩论活动,以“生活中的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如何体现”等为主题,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加深理解,并在教师事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总结中,加深体验;其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关于“法轮功祸害”的纪录片,把其作为科学精神教育的反面教材,通过纪录片中受害人与醒悟者的陈述,引导学生通过“移情”、“置换”等方式,与片中人物进行情感交流,从而深刻体会法轮功邪教的危害,教师再适时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让其明白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三)在意志品质培养中巩固科学精神的信念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地心理过程。而意志品质是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对于巩固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信念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培养青少年的意志品质,有利于其抵御邪教的危害,坚定自己的科学信念。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其一鼓励学生对知识的独立见解。独立性是与理智的分析和吸收他人的合理意见相联系的,它暗示着学生对事件的理智思考。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的独立精神以及合理的有创造性的个性理解,包括独立完成作业以及力所能及的工作等等,对学生的思想火花,在遵循价值规范的基础上予以表扬,肯定其独立性,而不是人云亦云;其二培养学生对待事情的坚定性,即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往直前的勇气,适时对学生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予以鼓励,并支持学生去实现,在过程中体会坚持到底的科学精神;其三培养学生的果断,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善于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开展辩论赛等活动,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能力,并不能果断的做出抉择;其四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在面对诱惑时能控制自我,克服与自己的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思想情绪,并排除干扰。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是极其重要的意志品质,它有利于青少年在面对邪教时能坚持自己的科学信仰,并果断的采取行动与之抗争,显示出高度的自制性。

  (四)在实践活动中探索科学精神的真谛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最终指导实践,对实践产生影响。因此,科学精神的培养也必须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之上,离开了科学实践,科学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如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真理、不怕挫折、不怕失败等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是无法培养的。在课堂上可以讲“失败”的含义,但是,没有在科学实践中遇到失败的人,是不可能养成不怕失败的精神的。科学精神只有在科学实践中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因此现代学校应该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机会,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学习和体验,使他们在实践中享受科学探索的乐趣,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学会科学协作的方法,培养求真务实的品格,让学生在实践中萌生科学精神,加深学生对科学精神的理解。一般而言,实践活动很多,但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实践活动主要在于科普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参观科技场馆、参加夏令营或者专家讲课中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升华科学精神。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可以引领青少年进入科学的殿堂,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成功的乐趣以及创造的乐趣,真正体悟到科学精神的真谛。(作者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  )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心理学导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版

  [3]马来平.科学精神及其培养途径.[J].理论学刊,2000(7)

  [4]罗长青.试论科学精神及其培养[N].光明日报,2001年8月4日

  [5]张大均.青少年科学精神的缺失及其原因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2003(6)

  [6]曲铁华,马艳芳.论当代中小学科学精神的培养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5(2)

  [①]蒋少虞.我们缺少的是科学精神.南方周末2002年9月30日头版

  [②]袁振国.反思科学教育[J].教育参考,1999(1)

 

【责任编辑:辛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