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国内媒体
张家麟:以华人宗教深化两岸互信与和平

2014-11-05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台湾真理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理事长张家麟(中评社 王永雪摄)


  中评社厦门11月5日电(记者 王永雪)台湾真理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理事长张家麟在第三届两岸民间互信论坛上表示,两岸有共同的华人宗教元素基础,强化既有的华人宗教元素,让民间社会紧密交流,深化两岸的互信基础。

 

  张家麟指出,两岸有共同的华人宗教元素当作基础,开展两岸民间交流;然而,由于两岸之间长期阻隔,事实上依旧存在诸多对中华文化的差异诠释。这些差异,造成了两岸民间深化互信的绊脚石。如果不理解两岸对华人宗教文化仍然存在本质的差异,误以为两岸已经拥有厚实的中华文化共同元素,大陆将面临对台湾民间社会的误判。台湾与中国大陆长期分隔之后,既保留原有中华文化的底蕴,也逐渐形塑出独特的具台湾文化特质的中华文化观,展现在台湾百姓的宗教生活中。

 

  两岸民间既存的儒、释、道三教及“综摄三教”的华人民间信仰,在两岸政权提供合法的政治框架下,吸取传统中华文化的养分,也成为主要支柱,变成两岸华人共同的资产,既拉近、强化彼此的情感,也逐渐抚平两岸过去因分裂而带来的仇视与伤害。张家麟认为,以华人文化为主的宗教渐渐“趋同”,可能是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关键。

 

  尽管两岸出现华人宗教歧异,但是两岸和平发展已经出现契机。张家麟认为,在两岸华人宗教“趋同”的趋势下,政治家的智慧操作,建构起民间社会的儒、释、道三教及民间宗教交流。再加上两岸和平发展策略,强化既有的华人宗教元素,让民间社会紧密交流,深化两岸的互信基础。

 

  张家麟建议,未来应在此架构下,加强下述方面内容,以利于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及华夏民族的整体发展。

 

  一、传承与扩大。张家麟认为,如果可以在过去的华人宗教交流基础上扩大交流面向,应该可以奠定两岸民间社会、中共与台湾民间社会、大陆民间社会与台湾官方及两岸官方未来进一步和解的文化基础。从释、道两教交流,扩张到儒教、民间信仰的主流神谱。

 

  二、寻找与深化。张家麟建议,在宗教、文化的主轴下,与人民的经济民生结合,深化既有的交流。


  另外,可思考常态型的宗教文化创意产业,让华人宗教中的传统中华文化元素,转化成具有市场性的商品。只要宗教元素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皆可深化办理。

 

  三、制度性。张家麟认为,两岸可共同思考筹划制度性交流机制,活络两岸以华人宗教为主轴的学术、经贸、旅游、文化等项目。

 

  四、尊重、化解两岸华人宗教的差异。张家麟表示,现在,台湾地区部分新教派以各种形式进入到大陆,大陆官方默许它们的宗教活动,实质深化了两岸华人宗教的交流。如果大陆可以创造宗教自由的法制框架,将可为下一波的华人宗教交流的扩大与深化,创造良好的基础。

 

  张家麟建议,应该从传统华人宗教中吸取重要的中华文化元素,让两岸民间或台湾民间与大陆官方可以产生共同的语言,进而深化两岸的互信,创造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提与前景。

 

  台湾百姓祖先本来就来自中原,传承河洛文化,是汉、唐、宋等朝代的主流中华文化。在宗教层次上,表现在官方儒教与民间儒教、传统佛教及新兴佛教教派、天师道教及各类道法教派,甚至拥有信仰人口最多的儒、释、道三教融合,包容巫信仰、鬼崇拜的华人民间信仰。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精髓,表现在台湾境内多元的宗教信仰。

 

  这些中华文化的宗教元素,与台湾庶民大众生活连结。张家麟表示,如果大陆要理解台湾民间社会,就得理解中华文化中的复杂性、多元性、交错性、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宗教性格。既尊重台湾人对宗教的理性表达,也要以同理心来看待台湾人的宗教信仰。大陆在尊重台湾百姓复杂的华人宗教信仰时,更应深入理解此信仰背后的宗教思想、价值体系,让两岸华人在交流过程中发扬光大祖先的智慧,为两岸民间社会互信、和平发展注入一剂营养针。

 

  第三届“两岸民间互信论坛”11月4日—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论坛由上海台湾研究所、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台湾宗教与社会协会主办。

 

分享到:
责任编辑:虚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