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30岁的英国人威廉·林赛完成了他的独步长城之旅。他在寻找有关长城图书的过程中,遇到一本写于1909年的《中国长城》,作者是威廉·埃德加·盖洛,美国人,曾于1908年完成对长城的全线考察。这让威廉·林赛意识到自己并非“征服者”威廉,而是威廉第二。与此同时,他萌生了重摄长城的念头。(图片由吴琪女士提供)
2004到2005年,威廉集中寻访了一批老照片中的长城,并在相同位置拍下珍贵的百年“穿越照”,它们有的修缮一新,有的破败不堪,有的已经消失……图为河北山海关角山。
让威廉萌生重摄计划的,是画面中这两张照片。这是他和威廉·盖洛,分别于1908年和1987年在河北罗文峪拍下的。同一个地点,同样的角度;一个坐在地上,一个走在长城上;一个黑白,一个彩色;一个身后的烽火楼完整无缺,一个则已无影无踪。完整与残缺,喜悦与沮丧,过去与现在,这一切让威廉·林赛考虑着长城的未来。
2004年,威廉·林赛受到资助,得以将这个计划付诸实际。在近2年的时间里,他四处收集长城的老照片,然后逐一重访老照片上的长城,他将这个项目命名为“长城是如何变化的”。图为威廉在河北涞源寻找老照片中的长城。朴铁军 摄
今昔长城对比的新的旅程就这样开始了,威廉·林赛得到了沿线很多村民、老人、学者、摄影师的支持,也打听到很多关于长城的故事和遭遇。这些长城,除了被开发成旅游景点之外,多数在自然或人为的侵蚀下,在时光中慢慢破裂、垮塌,有的只剩下一个土墩子,有的直接消失了……图为威廉在河北涞源向老乡打听老照片的拍摄地点。朴铁军 摄
北京箭扣3字长城。(上图:1908年威廉·盖洛摄 下图:2004年威廉·林赛摄)
北京居庸关水关。(上图:1871年汤姆森摄 下图:2006年威廉·林赛摄)
八达岭。(上图:1895年山本摄 下图:2005年威廉·林赛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