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平时使用的很多电子设备具备人脸识别功能,而机器学习的正是人本身对面部识别的机制。
人识别其他面孔,是通过大脑中脸部专属区域的信息处理进行的。在看到不同人的面孔时,大脑中脸部专属区域会被引起不同细胞群的同步反应。不同的细胞的同步组合代表着不同的识别对象。
如某群细胞代表双眼皮、某群细胞代表单眼皮、某群细胞代表圆脸、某群细胞代表瓜子脸等等特征。在面对一张面孔时,这些不同的细胞群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于是便在脑海中展示出此人的样貌。
当大脑某次标识出熟悉的人脸时,人就会想起关于此人的特征信息,进而会引起大脑对此人的喜恶情绪,这说明在视觉系统传输给大脑中脸部专属区域时,又将信息传递给了脑中记忆情绪的区域。由此,便完成了对一个人的识别。
脸盲症的病因
疾病的病因有两种,一种是先天性原因,比如携带该病基因;另一种是后天环境的影响。大多数疾病可能同时有两种病因,脸盲症也是如此,既可能是因为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可能是后天因为脑部受到撞击导致。
但不论是先天原因还是后天影响,脸盲症的根源都在大脑,大脑关于识别面孔的区域受到损伤或者发育不完善都会导致患有脸盲症。有研究表明,关于面孔识别区域连接处的异常,也会导致脸盲。
遗传性面孔失认者,从出生就伴随面孔识别障碍。有的还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阿尔兹海默症或孤独症就是其中的一种表现。
后天的面孔失认症是由于后天脑补关于面孔识别的区域受到了损伤,像中风、脑部受到撞击等等。这些患者根据脑补受损程度不同,症状程度也有所不同,也许认不出熟悉的人,也许无法识别完全陌生的人。
脸盲症的治疗主要通过未被损害的信息补偿其面孔识别障碍,但有效康复手段较少,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