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和妻子杜浓莲在织蓑衣。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和妻子杜浓莲将织好的蓑衣挂在墙上。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杜浓莲(右)将棕皮的丝搓成绳。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用钢针缝织蓑衣。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在缝织蓑衣。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在整理刚织好的蓑衣。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

12月22日,在荷堂艺术馆,朱良宗和妻子杜浓莲在整理棕皮。
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荷堂艺术馆,有一对编织了40多年蓑衣的夫妻--69岁的朱良宗和他65岁的妻子杜浓莲。
一把铁爪、一根钢针、一个装油的羊角,夫妻俩将从大山采摘来的棕树皮,手工缝制成雨天劳动时穿戴的蓑衣。看似简陋粗糙的蓑衣,要经过选材、抽丝、搓绳、缝纫、拼接、定型等多个环节,织起来费时又费力。
40多年前,夫妻俩走街串巷为人们提供遮风避雨的蓑衣。如今,他们制作的蓑衣进入城市艺术馆,成为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手工艺品。
新华社发(吴勇兵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