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时节吊念逝去亲人,悲思愁绪充溢之时,不免引发对人生之何来,死之何往的思考。日前,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文章:《星云:我最不怕的就是死》①,立刻引发我的兴趣。
星云法师是乃当今中国以至世界佛教界一代高僧,他著书立说,讲经说法,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口吐莲花,乐观豁达,给人以欢喜心,授人以教益。
星云法师告诉我们说,“死是人最怕的东西,不过很奇怪,我最不怕的就是死。”他十岁时,卢沟桥事变爆发,他和家人从扬州家乡四处逃难,父亲在南京大屠杀中失踪了,他们随着难民潮,在枪林弹雨中求生,他常常就睡在死人堆里。何也?随着佛学造诣的日益加深,且看大师在此短文中如何为我们带来“不怕死”的禅机妙语。
其一,人死,精神不死。星云法师说,“20多年前,医生说我心脏2∕3的血管都已堵塞,需要马上开刀。当时心脏开刀很危险。进手术室之前,我周围的徒众都劝我说:‘师父,您这次去开刀,生死未卜啊!’我笑着对他们说:‘你们在这里等我,我会凯旋归来!’我当时没有畏惧,觉得死了也没有关系,因为我觉得人的精神是不会死的。”如果一个人确立了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并对社会作出了有益的付出,那么,他生命的价值永存,虽死犹生。内心的充实,让他乐对人生,无惧生死。所以,星云法师说,“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其二,生生不息,死是生的起点。星云法师在文中告诉我们:“我认为生命的循环不是‘生老病死’,而是‘老病死生’。人如果病死,老死了,自会有新的生命诞生,就会再有希望。死亡就像是睡眠中的种子,你把它埋进地里,遇到水分、阳光、缘分,它就会成长,会开花结果,由死转生。花花草草都如此,人能例外吗?”大师把“生老病死”改为“老病死生”,禅机在于他关注的是“死而后生”!他认为,死也就是生的起点,这样就给人以生的希望,与唯物主义者说“物质不灭”是同样道理。星云法师将死亡看作只是漫漫生命旅途中片刻的停留,有死必有生,如此而把人的生命无限拉长,使人不再因为生命的短暂而恐惧,更注重生命的质量,以平安喜乐的心态对待人生,倡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多做善事,造福人群。星云法师认为,“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其三,人生有趣,乐对人生。星云法师说:“虽然我年近九十,但向来对生死看得很淡。我一生与病为友,不过我现在的身体还能给人欢喜,这让我很开心。”他甚至诙谐地举例说,见到喜欢他的信徒时,即使他因腿脚不好坐在轮椅上,他也会下地走几步给大家看,让他们放心。如果见到不喜欢他的人,他就赖在轮椅上,摆出无精打采的样子,让他们看了也会开心。老人家笑侃:“人生就是一场游戏,很好玩。”何等自在、坦荡的心胸。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人整日生活在对死亡的恐惧之中,时时设想着自己何时会得癌症,会怎样痛苦地死去,为不可知的明天担忧,心中一片愁云惨雾,惶惶不可终日,那生活又何乐趣?故而,星云法师认为,“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我们的想法可以想出天堂,也可以想出地狱。”
生命的终极价值在于生死解脱。十六世纪人文主义思想家、法国作家蒙田,以极为深邃的目光观察生命,他认为,死亡对于那些活着的时候已经下过一番深入思考,并对死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的人来说,就不会是痛苦的事。他说:“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而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越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②
活到老,学到老,快乐到老。克尽做人的本分,在工作、生活中得到快乐喜悦,就是最踏实、最幸福的人生。
人生难得,好好珍惜。参透生死,自在人生!
注①:摘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29期 作者许陈静等
②:摘自《蒙田随笔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