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凡事看破不说破 是一种修养 更是一种境界

2020-08-20 来源:腾讯网文化


谁言世事不可说,只是看破不说破。

凡事,能看破是智慧,不说破是修为。看破不说破,是一种修养,更是一种境界。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宽容。

中国人最讲究的是面子,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看破不说破,面子上好过。伤什么,别伤人面子。

《孔子家语·卷二》记载孔子借伞的故事。

孔子和弟子们外出,天要下雨,可都没有带雨具,正好路过子夏的家。

子路提议说:“咱们到子夏家借把雨伞吧!”

孔子连忙拦住子路,说:“不要去,不要去。子夏这个人我了解,他十分护财,他的东西别人是借不出来的。”

子路说:“我能把我的东西拿出来和朋友一起享用,就是用坏了都不心疼。难道老师借把雨伞用用,子夏都不肯吗?”

“我不是那个意思。”

孔子感慨地说道,“咱们不能硬让人家去干自己不愿意去干的事。只有这样,咱们大家相处的时间才能长久些!”

孔子看看破了子贡的吝啬,但孔子没用指责他,不强人所难,反而是表现出一种理解和宽容。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厚道。

宋朝宋太宗时有位张齐贤,一次举行家宴,有位秘书看到宴会上那餐具精美,四瞄无人,迅速拿了几只塞入怀里,“一奴窃银器数事于怀”,张齐贤看到了,三十多年一直没说。后来,张齐贤当上了宰相,给他当秘书的都提拔了,独有那位盗银器的原地踏步,他不服:同样做秘书,大家都提拔,为甚我独不得提拔?张齐贤只好说破了:某年某月,某次宴席,“尔盗我银器乎?我怀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不知也。”那位秘书满脸羞愧,不好再在职场立足,只得卷起铺盖走人。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犯错误,如果非原则性的小事情,要给予别人最基本的尊重与体谅。这样大家以后相处起来才不会尴尬。

看破不说破,是一种智慧。

季羡林先生被誉为中国最后的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很性情的人,所以总是有一些惊人之语。

“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季羡林先生的这句话,可谓是情商及人品的概括。因为言多必失也是这个道理,即使是实话、真话,也不见得都要跟人全盘托出!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三国时期的杨修,聪明可嘉,但绝非智者。

曹操生性多疑,一次睡觉时被子掉地,侍卫去捡被子被他跳起来拔剑刺死,随又睡去,后醒来发现侍卫死去,大哭不止 ,称其不知侍卫是怎么死的。令其厚葬侍卫。只是杨修得知此事,却不以为然,说:不是丞相睡着了,是你我睡着了。暗指曹操装睡杀死侍卫。

曹操知道后很生气。后来,曹操在与刘备对峙当中,曹操传口令为“鸡肋”,杨修又猜测说曹操,就要打道回府,要撤军,并告知士兵们打好行礼准备启程。曹操知道后,以扰乱军心的名义,下令杀了杨修。

以史为鉴可以洞若观火。

当别人都困惑于曹操的意图时,杨修总是能看清, 却不肯藏在心中,屡次解释给别人听,显示自己的聪明,所以最后等待他的是死路一条。

《菜根谭》中说:“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会说话,只能给人带来“乍交之欢”。看破不说破,才会让人“久处不厌”。

一个人,倘若能通过自己的体悟,看清这个世界;并且能够通过自己的细致拿捏,将事物看破而不说破,他的人生,定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群处守住嘴,独处管住心!

闭嘴是一种修行,沉默是一种聪明。

佛说红尘可看破,却不可说破。

看破不说破,知人不评人,知理不争论,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知世故而不世故,处江湖而远江湖!

余生,愿你做一个能管得住嘴的人!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