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梦里故乡
当我们老了 这四种人就不要见了 有道理

2021-06-22 来源:腾讯网文化

《易经》是我国古代一本奇书,融合天文地理,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知识,里面都是老祖宗总结下来的辨人识物,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大道理大智慧。

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各朝王公贵族的追捧。纵观历史,对《易经》认真研究并从中掌握一定规律扥人,大都成为当时的佼佼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人要么通过《易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学派思想,要么成为雄韬伟略的一代帝王。儒学大家孔子就曾说,一旦能够过掌握《周易》里的知识,人就会明白很多规则和规律,也就不会犯大错误;北宋心学创始人朱熹就是通过研习易经,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学派。

《易经》作为古老的辩证哲学思想的源头,有独创观想占卜之法。怪不得读懂它的人无不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总是比普通人先一步发现事情动向。里面的哲学与智慧,值得我们花一生去研究。

人其实本身就有预测能力,毕竟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知道自己会老去,有一天自己会彻底离开这个人世间。但从生到死这短短几十载的生活,却需要我们不断地汲取知识,才有可能做出正确的预估。

但是当我们开始老去的时候,似乎往后的人生也没有什么值得去预测的了,但是为了福泽自己的子孙后代,还是要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不该见的人,也就不要再见了。

首先,当我们已到耄耋之年,年轻时曾经爱而不得,没有终成眷属的人,就赶快断了念想,不想在想着见面了。年轻时,总是意气风发,想要和自己遇到的爱人厮守一生,但有时候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生活,工作,家庭甚至是当时的少不经事都可能成为我们最后分离的理由。

越是这样爱而不得,人越是在心中形成执念,到死都念念不忘,希冀着有一天能够与年少时的爱人重逢。但到老了,这时候我们一般都是有家室有儿女的人了,就应该担起在家庭中的责任,对自己的爱人忠诚,对自己的儿女也要做好榜样,老来得任性妄为,只会给家庭带来致命的打击。

那些念念不忘的爱人,大多都是我们心中的执念所化,经过了脑海中的想象和层层美化,早已与现实脱轨,也许见到真人反而会失望,毕竟他们也同样老了。就让这份曾经美好的感情放在心底最深处,与之相忘于江湖吧。

其次,人到老年,很多事情都应该开了,以前总是瞧不起我们,给我们打击的人,也都不要再见,想着扳回一局了。体会过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就要学会放下。

我们在年轻的时候打拼时,总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可能是比我们有才华,可能是比我们地位高,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心胸狭隘,素质低下,以贬低别人为乐。年轻气盛的我们可能会觉得很受屈辱,但奈何能力不足,没办法及时反击。

但从另一个角度想,也正是有这样的人出现,才激励我们要更努力,更拼搏才能过上想要的人生。当时的愤懑之情,也应该随着时间烟消云散了。开心的人总是豁达的人,对过去总是心结难解,晚年也不会开心。

第三,以前伤害过我们的人,也不要再见了。人生苦短,在努力生活的时候,难免会受到一些人的伤害,给我们造成难以磨灭的伤痛。对于伤害我们的人,我们可以选择原谅也可以不原谅,这是我们自己的自由,但是如果执着的去找那些人想要复仇,最后只是让自己的伤疤一次次的又被拨开,一次次又被伤害,实在得不偿失。

最好的办法就是彻底的远离他们,让他们永远地消失在我们的人生当中,因为你最好的复仇不是不停止的互相伤害,冤冤相报何时了,还会把这些仇恨带到孩子身上。而是彻底地忘记他吧,最好的复仇就是完全不在意,是彻底的无视。

最后,和我们还有仇的人不要再见了。这些所谓的冤仇包括口舌之争,肢体冲突等等。都是属于当时一时的情绪激愤,没必要计较这么多年还无法忘怀。最肆意的人生就是一笑泯恩仇,过去就让它过去吧。

人在年轻的时候,就是不断积累经验、财富的过程。但是到老了反而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要学会卸下心理上的负担,开阔胸襟,看淡人世,才能幸福终老。

这些《易经》上的处世之道,为人的哲学,是值得我们一生去学习的智慧。读懂它,知世事变化沧海桑田之规律,就会在人生之中减少不必要的错误,让人生更顺畅。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