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孔子家语》:读懂这个故事的人 都有重大收获

2021-07-29 来源:致良知書院 企鹅号

我先讲一个小故事。

《孔子家语》记载,曾参(曾子)有一天在田地中锄草,不小心把瓜苗的根给锄断了。父亲曾晳见到后大怒,这可是咱家的口粮啊!于是曾晳顺手抄起一根木棒朝曾子的脊梁骨打去,一下子把曾子打晕了过去,好久才醒过来。

我们知道曾子是大孝之人,孔子也是因为他而写的《孝经》。所以曾子醒过来后,并没有埋怨父亲,反而欢喜地从地上爬起来,大步走向父亲面前,对父亲说道:“我刚刚得罪了父亲大人,父亲大人用力教导了我,我知错了;您没有受伤吧?”说完之后回到琴房,边弹琴边高声吟唱,目的是让父亲听到这声音,让父亲知道他并没有受伤。

讲到这里,我们可能会对曾子的孝心大加赞赏,即便自己犯了错,被父亲打晕了,也不会抱怨(实际上做父母的此时可能非常懊悔);但是,孔子听说这件事之后,反应出乎意外。

孔子不仅没有赞赏曾参所谓的“孝”,反而非常生气,告诉弟子们:“如果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我的房间。”

曾参听了孔子的态度后,很是纳闷,为什么老师会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我的“孝行”呢?于是他便请人去找孔子,问明缘由。

孔子说:“大家难道忘了舜的故事吗?舜的父亲瞽叟,娶了继妻,又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舜的同父异母的弟弟象。瞽叟、继母、象对舜都非常的不友好,每次舜侍奉父亲时,只要父亲一声使唤,舜都能及时地出现;然而即便这样,瞽叟、象好几次设计陷害舜,甚至想要结果舜的性命,都被舜成功地化解掉了;每次瞽叟拿着小棍子打舜,舜也就默默忍受;但是当瞽叟拿着大棒打他的时候,舜就逃跑了。所以,瞽叟并没有犯下违背父道的罪行(没有打死或打伤儿子),舜也从来没有失去孝顺父亲的机会。”

“但是你看这个曾参,他侍奉父亲,舍身承受父亲的狠打,即便被打死也不想办法躲开。一旦被父亲打死了,自己不仅没有机会再侍奉双亲,而且也把父亲陷入了不义之境,如此这般,哪里还有比这么做更不孝的事情呢?!”

当曾参听到孔子的这番言辞后说道:“我的罪过真是太严重了。”于是,他马上前往孔子那里承认自己的错误。

所以,我们讲“道无方体,不可执着”,就是告诫人们不要为了坚守所谓的“三纲五常”,而固化甚至僵化了自己的思想,进而也丢失了“道”的本来面目,使自己与他人都陷于真正的不仁、不义之境地!

那么,这“无方无体”的道,究竟何为呢?

或许,王阳明晚年提出的“四句教”便道出了其中真谛: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分享到:
责任编辑: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