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辛弃疾: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指什么

2022-01-05 来源:腾讯文化

彩灯,又名花灯,是流行在民间综合性装饰性艺术品。中国人很早就有制作彩灯、观赏彩灯的习俗。到了唐代时,元宵观灯逐渐成了新春季节人们游乐、观赏、踏青的固定节日。宋代传承唐代的习俗,观灯风气更甚。许多有情男女借元宵观灯私会灯前。

辛弃疾在《元夕》中写道:

上阕是:“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下阕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辛弃疾在上阕极力渲染元宵节观灯的盛况,灯火辉煌、歌舞腾欢、火树银花、飞歌艳舞的热闹场面。也写到了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的贵妇,有的头插蛾儿、雪柳结伴而来的女子。还有与意中人密约会晤,久望不至,猛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阑珊”一词,极易引人遐想。流光之间,仿若看到生命斑斓的绽放。能够懂得阑珊的人,定当是生命极为寂寞的人。因为寂寞深处,才愈发能见到旅途中的点滴精彩。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备受诗人们喜爱的“阑珊”

“阑珊”这个词在古诗词里是高频词,春事阑珊、心绪阑珊、绮席阑珊,丝管阑珊……都是好词,米芾写“微宦兴阑珊”,是荡开一笔。

在这首词里,“阑珊”,含有衰减、零落、消沉、将尽、零乱这些意思,“灯火阑珊”是想说灯火已渐渐摇落。光影暗下来的过程,是一个婉转的过程,其中淹然百媚,不可名状。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说明这时的光影如何“阑珊”,私以为,“幽暗”这个词相近。

“幽暗”就是不明不暗,半明半暗。这种意境,暗和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审美心理。月满则亏,乐极生悲是人生大道理,可是,惜春常怕花开早也不完全是杞忧,所以就想着月不如不满,人不如不聚,花不如不开。

这个既然不容易做到,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二者之间取一个中庸的态度,不喜不悲,好话要小声说,好事要多磨,花看半开,人喝微醉,“歌且从容,杯且从容”,一切都要适可而止,这就是幽暗美的心理基因。

当作爱情词来读,很美

一般都认为,这首词表面上写爱情,而实际上别有寄托。作者所追慕的美人,实际上是他的一种理想,是他在政治上失意之后要尽量保持的一种高洁的品格。

近代的梁启超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引),说那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人是个幽独的形象,由此去理解词人的寄托,自是不无理由。

这样有寄托的爱情词,表面上看风格是婉约的,实际上其意蕴和辛弃疾的爱国词篇相通,与传统的婉约词并不完全相同。不过,即使不去追究和体会其中的寄托,就当作单纯的爱情词来读,也是很好的作品。

这首词非常美,特别是最后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完全可以变成一个小故事:

元宵节,一个大户人家小姐终于允许从绣楼上下来,到街上观灯,结果在街上看上了一个翩翩美少年,正看到入迷的时候。丫鬟小翠摇着大小姐的胳膊说:“姑娘,时候不早了,赶紧回吧,老爷派管家贾桂来催了,要小姐赶紧回家吃夜宵。”

小姐不耐烦地转过头来,似看不看地对丫鬟小翠来了一句:“不要吵,人家的灯谜还没有猜出呢。”

结果就是这么一转头的工夫,再看翩翩美少年不见了。呀,这可急坏了大小姐,就在这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转着圈找公子,转一圈是三百六十度,五圈就是一千八百度,所以诗词中叫“千百度”。后来人群逐渐散去,灯火零落,结果猛地一转头,啊,原来公子在零落的灯火处等着她呢。

所以大家看,我们古诗词美就美在这里,可以变成一个充满着诗意的小故事。

那么,为什么不写他们相见后的情景呢?好就好在他不写,让读者自己去想像,去补充。如果都写出来,那就没有什么余味了,至少,也跟其他写爱情的作品没有什么区别,也就落入俗套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