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历史  >  热点
谢枋得:南宋词人 抗元名将 绝食而死

2022-10-29 来源:腾讯历史

谢枋得,南宋词人,抗元名将。1289年,忽必烈想让他当官,谢枋得拒绝。他在悯忠寺不吃不喝,连续5天不吃一粒米、不饮一滴水,绝食而死,时年64岁,着实令人敬佩。

 

谢枋得,江西弋阳人,南宋词人,与文天祥是“同年”进士。1256年,谢枋得在殿试中痛斥丞相董槐、宦官董宋臣,只能列入乙榜,当个小官。

谢枋得放弃官职,明年再考试,担任建宁府教授,后在兵部担任职务。1258年,蒙古军大举南下,谢枋得招募兵马一万,在湖北抗击蒙古,与贾似道闹矛盾。

贾似道派去去“求和”,还谎报胜利,朝廷上下一片欢天喜地。谢枋得看不惯贾似道的为人,以“兵必至,国必亡”为题,痛斥贾似道误国殃民,又被贬谪。

官场不如意,但谢枋得心怀家国、社稷,不忘抗击蒙古。辞官回家期间,谢枋得教授子弟、传播理学,宣传家国情怀,立誓要保卫社稷。

1273年,吕文焕投降,襄阳陷落,元军一路横扫。此时,谢枋得再次出山,招募兵马,在江西抗击蒙古。

吕师夔,吕文焕的侄子,骁勇善战,此时投降元朝。谢枋得跟吕师夔是朋友,不知道他已经投降,还上奏朝廷,以全家性命担保,说吕师夔不会叛变。

九江城下,伯颜大军杀来,吕师夔主动迎接,城池陷落。为讨好伯颜,吕师夔送给他两位宋朝宗室女,被伯颜斥责一顿:“我是来平定天下,不是来享受,你不要来这套”。

 

客观看待,伯颜虽说灭了南宋,但为人很不错,他勤俭节约、不贪恋钱财,吕师夔失算了,没能讨好主帅也就罢,还被骂了一顿。

为了打消疑虑,吕师夔率兵攻打谢枋得防守的信州。谢枋得不知道吕师夔已经叛变,还以为他是来协助自己,便出来喊话:“兄弟在此,都是自己人。”

吕师夔没有回应,直接率兵冲杀,以密集箭雨“回复”自己的朋友。谢枋得战败溃逃,信州失守,元军乘势攻略江西各地。

1276年,元军抵达杭州城下,谢枋得再次招募兵勇,联手老朋友留梦炎,打算与元军血战一场。谁知,留梦炎投降了,谢枋得孤军奋战,大战三天三夜,最终战败。

国破家亡,谢枋得的妻儿、侄子、族人,大多死于战乱。谢太后、宋恭帝投降元朝,给各地将领发布“圣谕”,让他们放下武器,不要做无谓牺牲。

谢枋得悲愤欲绝,得知文天祥、张世杰册立幼帝,他再次招兵买马,对民众晓以大义,得到了数万人。可惜,大势已去,谢枋得兵败江东,遁入山林避难。

福建的穷山野岭,谢枋得每天穿着草鞋、采摘野果、野菜充饥,躲避搜捕。后则隐姓埋名,做着小生意,赡养九十多岁的母亲。

 

隐居期间,谢枋得大量创造诗歌,著有《叠山集》。诗词中,抒发对国破家亡之恨,表达对收复国土,恢复宋朝江山的强烈愿望。

1279年,崖山之战,10万人投海自尽,南宋彻底灭亡。此时,忽必烈为了笼络汉族士大夫,下诏广求人才,尤其关注隐居山林的南宋旧臣。

忽必烈5次颁布诏书,让使者送给谢枋得,建议他归顺朝廷。谢枋得:“人莫不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若逼我降元,我必慷慨赴死,决不失志。”

谢枋得名气很大,忽必烈没有“放弃”,便派福建参政魏天佑去劝降。魏天佑直言:“你的朋友吕师夔、赵孟頫、留梦炎都在朝廷办事,你为何不出来当官呢?”

谢枋得直言:“读孔孟之书,理应践行圣人之道,岂能服侍异族君王,充当贰臣。”

魏天佑:“圣人之道,将领守卫疆土,城破人亡。信州陷落,你是守将,为何不自尽呢?”

谢枋得:“家中尚有九十多岁的母亲,理应尽孝。君不见,程婴忍辱,抚养赵氏孤儿,晚死也不影响名节。”

 

魏天佑无奈,只能将谢枋得押送到燕京,给忽必烈劝降。途中,谢枋得绝食一段时间,瘦骨如柴,奄奄一息。为了能见到谢太后的灵柩,以及宋恭帝,谢枋得又进食,每天吃5颗枣子。

1289年,谢枋得抵达大都,75岁的忽必烈亲自劝降,没啥结果。忽必烈又让留梦炎、赵孟頫前来劝说,希望谢枋得能“回心转意”。

谢枋得痛斥留梦炎:“你为何阻止皇帝释放文天祥,为何要违背诺言,愧对孔孟之教育,先帝之栽培?”

留梦炎无言以对,作为元朝的礼部尚书,他将谢枋得安置在悯忠寺。但是,谢枋得拒绝进食,奄奄一息,身体非常虚弱。

也许是觉得愧疚,留梦炎亲自给谢枋得熬药、熬粥,并送来悯忠寺,希望老朋友各个面子。谢枋得不吃、不喝,也不说,以示抗议。

悯忠寺中,有一块“曹娥碑”,谢枋得看到碑文,悲从中来。曹娥一介女流,尚且知道“孝”,堂堂七尺男子,岂能没有节气呢?

 

绝食5天,谢枋得终于“如愿以偿”,践行圣人之道,时年64岁。明清两代,为了表扬忠义之士,在京城修建祠堂,祭祀谢枋得。

参考书目:《宋史》

分享到:
责任编辑: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