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今日推荐  >  更多
对“神韵广传”的几点困惑

作者:红 柳 · 2010-09-16 来源:凯风网

  看完大纪元的文章《神韵光盘大陆广传,大型商场公开播放》(以下简称《广传》),及《神韵送福口耳相传,神州传遍千家万户》(以下简称《相传》),笔者颇感困惑,百思不得其解,现将困惑之处说出来,请智者点拨一二,以释疑虑。

  困惑一:神韵竟能包治百病?

  《相传》中说,看了神韵“身心净化顽疾消失”。身心净化也许有可能,因为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欣赏艺术能让人得到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感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可是听了歌曲、看了舞蹈能够“顽疾消失”,这一点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当然,现代医学也研究出,优美、轻松的音乐能帮助治疗抑郁、狂燥等心理疾病,但仅仅听听曲、看看歌舞,就能使牙痛、胃痛、失眠等等疾病统统消失,确实是前所未闻。如“重庆市铜梁一位45岁的村民,去年身体出现多种病,胆囊炎、囊肿;妇科病经常流血不止……今年3月,她获得一份2009年神韵晚会光盘,连看几遍后,身体的病全好了。” “陕西宝鸡地区一位40多岁的妇女赵平(化名),看东西总感觉濛濛的,医院诊断为白内障前期……看了神韵光盘后,次日早上,赵平睁开眼睛,发现眼睛看东西不模糊了,看什么都清清楚楚的,眼睛比以前都亮了。”“ 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县娄丈子乡一名46岁的王姓村民,今年3月观看神韵晚会光盘后……不但精神好,而且几年治不好的综合失眠症、胸膜炎也都不翼而飞。”

  文中例子很多,这里不一一举出,看到这些,笔者觉得,神韵真“神”,比神医扁鹊、华佗都厉害。可笔者不得不在“惊叹”之余,感到困惑,这样一个能够“包治百病”、疗效“超凡脱俗”的艺术团,具有现代高水平医院都无可比拟的医术,为何还要四处奔波去演出,何不就此建一所医院,发挥优势、特长,不是能使更多的人“顽疾消失”吗?不是更能“救度众生”吗?不是更能体现“真善忍”吗?建一所这样的“剧院式”医院,演出一场治愈一批观众,演出一场使一批观众顽疾“统统消失”或“不翼而飞”,又何愁销售不出门票呢?如果这样,神韵艺术团一定会门庭若市,恐怕连门槛都要被踏破的。

  仔细一想,又有一个更大的困惑,因为据大纪元网报道,神韵在海外美国华盛顿肯尼迪艺术中心歌剧院、意大利都灵、波兰罗兹等地的演出,好评如潮,“神奇”呀、“震撼”等赞美声不绝于耳,可不见报道有一个观众的“顽疾”或“统统消失”或“不翼而飞”呢?难道“神韵”的“医疗效果”还有针对性?只对大陆看“神韵”光盘的观众“有效”,对现场的观众“无效”?看来,神韵若建个“剧院式医院”是建不成的了。不过,好在既然神韵光盘能治病,那就大量发放光盘也行呀。

  可又让笔者纳闷的是,第一,拥有神韵光盘的人也没见谁办个医院,去“救度众生”呀?第二,既有如此强大的、神奇的、包治百病的神韵光盘,又怎落得个被人遗落在楼道、遭人弃掷的命运呢(明慧网《大陆弟子发放光盘交流体会》)?如此看来,这神韵光盘到底能不能使人“顽疾消失”,实在是让人不敢确定。笔者想知道,神韵真的能包治百病吗?

  困惑二:是表现艺术还是另有企图?

  “湖北省武穴市某村一位很有威望的‘老族长’今年3月观看神韵晚会光盘后喜笑颜开地说:看了神韵,我才对法轮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传》)。笔者纳闷,此文前面说的清清楚楚,“北京著名大型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高级软件工程师秦先生观看神韵晚会光盘后说:很纯、很美、很朴素、很独到,是中国的传统审美艺术”,“ 湖南长沙的一位民众表示而神韵的演出让我的心灵深深震撼了:……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啊!”既然神韵表现的是中国5000年来的传统艺术,为何看完晚会后,怎么对“非艺术”的法轮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神韵到底是在表现艺术还是在宣扬法轮功呢?难道是别有企图,名义上弘扬艺术,实际上宣传法轮功,玩的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挂羊头卖狗肉”的把戏吗?

  既然神韵表现的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看后,就应该对中国具有这样灿烂丰富、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感到欣喜和安慰,对身为能创造出这种璀璨文化的中华民族的一员感到自豪和骄傲。然而,让笔者纳闷的是,看完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陆观众,看不到神韵是如何激发出他们对民族的热爱,对文化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倒是看了神韵,竟做出与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联系的“三退”行为。难道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神韵演出,还暗藏很隐蔽的政治目的吗?难道还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政治暗示吗?难道是把政治意图通过歌舞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吗?笔者要问,这到底是一场艺术盛宴还是一场打着艺术的旗号,宣传政治企图的演出?

  困惑三:是闭门造车还是真实采访?

  《广传》中写道,“云南一位60多岁磨剪刀和洗抽油烟机的老大爷在观看神韵晚会光盘后说:每一个动作都有内涵,音乐听着特别令人感动……这才真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啊!” 笔者实在不解,以磨剪刀和洗抽油烟机为生的且60多岁的老大爷,对神韵的评价不仅有高度准确的概括,还能对内心感受的抒发如此到位,且语言高雅,用词妥当、精确,这样一些文绉绉的话,是出自一个60多岁以磨剪刀和洗抽油烟机为生的老大爷之口吗?当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也不能否定没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但是,群众的语言是活泼的,生动的,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是非常口语化的,这种学院式的书面语的表达方式,怎么听起来更象一个大学教授说的话。

  笔者大致统计了一下,《相传》一文提到的对象有79个(不包括100人以上的三退人员),身份各异,有公司经理、个体户、大学生等等,涉及地域广阔,有东北、西北、西南等二十多个省,可是这么一个人数众多、身份迥异、地域辽阔的采访人群,怎么听他们说话,总感觉千人一面、似曾相识,好像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在说话呢?连语气、句式都没什么变化。

  笔者想问问,大纪元的记者撰写这些新闻稿件时,是在想象的空间里,还是在真实的生活中?

  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笔者只是对这两篇报导粗略地看了看,便心存三惑,实在不知若细细推敲,又会发现多少“惑”。这样的文章,是看或不看,信亦不信呢?

 

【责任编辑:辛木】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