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今日推荐  >  更多
浅析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在挽救工作中的运用

作者:王瑞敏 · 2012-07-25 来源:凯风网

  认知行为治疗流派众多,各有侧重,而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是比较有影响的认知疗法技术中的其中之一,通过改变求助者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大多数法轮功痴迷者因为听信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媒体的宣传,他们没有接触心理矫正班之前,就已经先入为主的把矫正班称为“洗脑班”,把对他们的帮助挽救视为“迫害”,对矫正班的人员不信任,一接触便产生对抗情绪与行为。面对上述情况,反邪志愿者如何建立双方良好的关系,如何搭建畅通的交流平台成为挽救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一、建立咨询关系平等交流

  志愿者与挽救对象的良好咨询关系是挽救赖以持续下去的基础。认知疗法强调志愿者既是诊断者又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不仅对挽救对象的问题及其背后的认知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对其痴迷症结、程度进行诊断,还要引导其对自身的问题及其认知过程有一定的思考和认识。不是凭志愿者简单、机械地向挽救对象灌输某种理论使他被迫接受,而是让他通过对问题的反省达到自己否定自己的目的。志愿者的态度做到不卑不亢。要明白每一位挽救对象既是害人者又是邪教受害者,对于他们的非理性或过激行为、言语,多加以包容、理解。志愿者从身边小事做起,对挽救对象态度诚恳,多加以关心,从而建立信任感,达到交流、交心的目的,这样志愿者所说的话才会有影响力。如下图抛向空中的小孩,对大人接住她有足够信任感,所以这个动作带给她的不是恐惧而是快乐。

  二、确定目标各个击破

  贝克和雷米的行为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挽救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使之改变到正确的认知方式上来。

  法轮功追随者的共性问题认为“法轮功能治病”、“真、善、忍做好人没错”、“通过修炼大法今生今世就可圆满”等。志愿者可以根据问题拟定解决问题的目标,围绕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更为具体的多个小问题一一解决。比如“法轮功能治病”的问题,可以分解为“法轮功能不能治病?”,把挽救对象的肯定句转为疑问句将此问题探讨下去。继而分解为“通过练功哪些病有效果哪些病不能治”来触动挽救对象“大法不可改动”的观念,再把“为什么有人通过练功自认为身体好了”进行辨证剖析,从生理学、暗示心理学、医学安慰剂疗效等多个角度分析、论证,与挽救对象最终达成共识,使他对自己过去对“大法”坚定不移的观念产生动摇、怀疑,逐步恢复自我判断是非、辨明问题真伪的能力。

  三、确定问题举一反三

  为了能尽快发现挽救对象行为问题背后的不正确的认知观念,志愿者要掌握把挽救对象引导到某个特定问题范围内的技巧。要求他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引导挽救对象通过提问、自我审查,来发现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中的不合理成份。

  李洪志为了利用练功者到社会散布谣言、煽动仇恨情绪,鼓动追随者“讲真相”、美名曰“救度众生”。法轮功痴迷者利用各种手段讲所谓“真相”,对社会已经构成危害,触犯了法律法规,但他们还认为自己做的是好事,错在政府不该取缔法轮功。作为志愿者既要了解国家对邪教组织处理的法律法规,还要了解法轮功的出笼以及它的发生、发展以致被取缔的全过程。对挽救者的每一个问题要有足够的学识及耐心加以解释。比如,

  问:“相信大法的人有没有死亡的?”

  答:“有,是因为他们自己修得不好”。

  问:“他们学法练功比谁做的都好,讲真相比谁都积极,为什么还要死?”

  答:“可能是因为他们自己有漏。”

  问:“只因为弟子修的有漏就得不到师父保护,那么一个众生仅因得到你的传单而同情法轮功,就能得到救度是不是骗人的?既然救不了人又做这样的宣传,法轮功做的是好事是坏事?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能让这样的组织蔓延吗?”

  挽救对象沉默,处于思考状态。志愿者在讲事实摆道理的同时促进挽救对象针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审查,使他从不合理的认知框架中摆脱出来。

  四、检验表层错误观念纠正核心错误

  所谓表层错误观念或边缘性错误观念,就是指求助者对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的一种直接、具体的解释。例如,一个有强迫洗手行为的求助者可能把自己的行为解释成对细菌或其他脏东西的恐惧,认为自己是怕这些东西伤害其健康而不断洗手。

  有些法轮功练习者之所以不敢脱离法轮功就是怕遭到李洪志“法身”的惩罚,怕自己的病回来,怕遭报应,其实根本原因还是因为没有认清李洪志到底是人还是神?法轮功是不是修炼的问题。如果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法轮功是狗屎是垃圾,李洪志是邪教教主是骗子,自己这些年的付出是被骗子耍了一把,那么从心理上就会对法轮功、对李洪志产生厌恶感而不是惧怕感。原法轮功练习者王某,女,58岁,高中毕业,从心理矫正中心回来,把法轮功比喻为茅台酒瓶里装的是毒酒,毒酒可以倒掉,瓶子还可以留下来,“真、善、忍”做好人是没错的。

  “真、善、忍”是李洪志法轮功的核心理论,她既然还认可“真、善、忍做好人”,说明她心里还在“以法为师”,并没有完全否定李洪志,认为李洪志是在用邪法度人,更加彰显“师父的伟大”。作为志愿者,不仅要看到、听到挽救对象的表面问题,还要探索到他内心深处不敢暴露的问题,把它挖掘出来纠正过来。用语义分析法戳穿“真、善、忍”的矛盾之处,李洪志不过制造了个先天畸形根本成立不了的理论当做“宇宙大法”来推广,使追随者每天生活在自责中,做到说真话时就忽略了忍,做到忍不说话时又失掉了真。还总抱怨自己修得不好,不能达到“真、善、忍同修的层次”,从来不敢怀疑李洪志讲的理论就有问题。经过举出多种实例来论证“真、善、忍”不能同时做到,王某豁然开朗,她说:“看来臭椿树上就长不出香椿来,干脆连根刨掉,就不用摘来摘去了。”

  五、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

  认知理论认为,认知过程决定着行为的产生,同时行为的改变也可以引起认知的改变。认知和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在求助者身上常常表现为一种恶性循环,即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不适应的情绪和行为,而这些情绪和行为往往会使求助者获得一些不利于身心健康与成长的经验,从而反过来影响认知过程,给原有的认知观念提供证据,使之更为巩固和隐蔽。

  对邪教毒害认识不深的人常常这样劝解法轮功练习者:“在家练别出去,没人管你。”岂不知痴迷者既然要练功就要学习李洪志的迷信邪说,两者是剥离不开的,邪教的害人之处就是用它的谬论不断给追随者“洗脑”,达到精神控制的目的。一个人的思想指导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一个法轮功练习者只练功而不“走出去”的。因为他们之所以坚持练功不放弃,表面上是为“祛病健身”、“做好人”,实际上最终目的是要“圆满”要“白日飞升”。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志愿者,不但要从根本上改变挽救对象的认知还要从行为上给予建议、矫正,改变挽救对象“练功”、“发正念”的行为,决不能姑息养奸。通过行为矫正来改变挽救对象的不合理认知观念,并努力在两者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过程。只要挽救对象在认知或行为上有什么积极的表现,志愿者就马上给予强化,使之获得愉快的情绪,更多更主动的改变自己过去错误的认知与行为。

  一只刚出厂的小钟被主人买回家,放在两只旧钟旁边。两只旧钟正在“滴答”、“滴答”地走着。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来吧,你也该工作了。我们每只钟一年要滴答31536000次,你能做到吗?”“天啦!31536000次。”小钟吃惊不已,“要我做这么大的事?我恐怕难以做到。”另一只旧钟对小钟说:“不用担心,不要想太多,你只要每秒钟滴答一下就行了。”“原来这么简单呀!”小钟高兴地叫起来,“那好,我现在就开始工作吧!”小钟很轻松地每秒钟“滴答”一下,不知不觉中,一年过去了,它滴答了31536000次。

  有句成语叫做“积习难改”,一个人在生活中一旦养成一种习惯想改确实有难度,与意志力和认知有直接关系。要改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当机立断,你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挽救对象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做到完全依靠自己来调节认知、情绪和行为时,他才能彻底摆脱邪教的精神与行为控制,回归正常生活。

 

【责任编辑:舍得】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