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赫芬顿邮报》的执行主编巴克·沃夫12月20日晚在曼哈顿酒店组织了一场世界末日派对,并说:“这是一个大骗局,但是你可以好好享受聚会”。沃克的说话反映了很多人娱乐末日的心态。看各地场场爆满的“末日大餐”、熙熙攘攘的“末日旅游”,人们仿佛更多是在过节,而不像要迎接一场劫难。然而,尽管多数民众并不相信末日传言,但末日情绪已融入日常生活,并与部分人的生存焦虑、发展压力等诸多问题交织在一起,为个体和社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还有一些人因为相信了“末日”谣言而上当受骗或遭受不必要的损失,其中不少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给本不宽裕的生活蒙上了更大的阴影,更有人因此陷入邪教的泥潭,落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境地。如今末日“余温”尚在,我们是不是应该反思,如此强烈的末日氛围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呢?
一、末日氛围形成的原因
(一)媒体的添柴助焰
网站、报纸等大众媒体为了吸引读者眼球,对标新立异的内容往往青睐有加,对世界末日预言及相关新闻大肆报道,一些网络微博、论坛、贴吧等平台为了提高点击率,也利用末日预言聚集了不少末日论拥护者,一些群众的负面情绪与不当言论可能因得不到适当引导而被逐渐放大。国外视频网站甚至播出澳大利亚总理茱莉亚·吉拉德录制的50 秒钟末日预言视频,她在视频中说,“玛雅人的预言是真的,世界末日即将来临”,引起公众哗然,点击量达百万以上。尽管事后她澄清只是玩笑,但负面影响难以完全消除。传播学和公共心理学领域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媒体不能对末日情绪进行适时适度疏导,这些末日情绪便可能与群众的生存焦虑和压力结合,并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实现几何级扩散传播,将加剧其对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关世界末日的灾难片也加深了人们的疑虑,如电影《2012》逼真的电影手段,带给观众不仅是视觉上的冲击,更是心灵上的震撼,有的人即使不认同末日预言,潜意识里也会被搞得半信半疑。
相比之下,媒体对于澄清世界末日预言的内容就没那么热心,玛雅后人多次站出来说12月21日只是历法的翻转,但这样的新闻很难登上媒体的头版头条。
(二)商家“末日营销”推波助澜
信息化商业时代,商家们也不会错过任何一次宣传推广机会,“世界末日”正好成全他们大搞商业营销的有力噱头。如淘宝等网上商城推出的末日疯狂大促销活动,吸引了大批网民的关注和抢购。世界各地都不乏知名商家推出所谓“末日大餐”,危地马拉政府还联合当地旅行社推出“末日游”项目。还有一些商家推出所谓的“末日地堡”,据介绍,16 岁以下儿童入住一年需花费2.5万美元或3.5 万美元,成人需3.5 万美元或5 万美元,竟然也大受欢迎,难怪有媒体称,“感觉‘世界末日’就像一个商业项目一样,从假预言师,到贩卖杂货和其他必需品的人,看看有多少骗子正试着从中牟利”。
(三)邪教组织趁火打劫
邪教组织更是末日谣言的重要推手,“世界末日”是他们恐吓欺骗信徒的重要手段,几乎每次“世界末日”谣言传播的背后,都有邪教组织活跃的身影。
韩国有个末日教派曾经宣称1992年10月28日午夜是世界末日的时刻。消息传开,数以万计的信徒或辞工辍学,或变卖家产,或烧毁存折,或离婚堕胎。这一时刻到来之时,信徒们汇集在200多个教堂里祈祷,等候末日降临,可末日迟迟不来,教派领袖只好说,时间弄错了。
一些邪教组织采用了各种极端手段迎接1999年“世界末日”,如日本“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站制造施放毒气致使多人死伤、美国“天堂之门”1997年3月在圣地亚哥造成39人集体自杀、我国台湾的“上帝拯救地球”飞碟会动员信徒到美国达拉斯加兰镇等待耶稣降临等。还有1978年“人民圣殿教”在圭亚那制造了919人饮毒集体自杀惨剧,1993年4月在美国由大卫长制造的卡梅尔山庄悲剧,死去86人等事件,均是利用“末日”的由头。
此外,在1999年被中国政府取缔的世界最大的邪教组织“法轮功”也是末日论的推手之一,虽然“法轮功”并没有标明末日的确切日期,但是“法轮功”的各大网站,“明慧网”、“正见网”、“看中国”以及报纸《大纪元》等媒体都大肆刊登末日预言,暗示这一天的到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法轮功”的末日论把社会的阴暗面及科学发展所存在的不足联系起来,说社会上的贪污腐败,黄、毒、赌等现象是人类道德败坏的标志,说现代社会世风日下,唯利是图,人类的道德标准已经远远低于神给人定的标准,现在谁也无力回天,只能等待毁灭,把现代工业带来的污染看成“科学是邪教”的标志,并诋毁科学是使人类毁灭的原因之一,比起其它邪教“法轮功”的邪说更具有迷惑性,科学教育对“法轮功”痴迷者难起作用,他们坚信只有修炼和认同“法轮功”的人才能在大淘汰中留下来。再者,李洪志在2002年3月的《北美巡回讲法》中已经明确说“正法”(即大淘汰)不会再有十年,正好与传说中的玛雅预言一致,更坚定了“法轮功”痴迷者的末日信念,而且他们不是自己相信就了事,还广为宣传,“法轮功”有近百家网站,还有广播电台、报纸和电视台,并且国内的痴迷者也竭力散发此类宣传品,也是推动末日氛围走向高潮的原因。
(四)部分人缺乏科学精神、意志不坚定
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主任王国华认为,当代社会群体松散及由此产生的冷漠隔阂,导致人际信任感下降、社会关系疏离,大众易产生无力感、无意义感和自我疏离感,容易冷漠和逃避社会事务。而一旦受到社会矛盾的尖锐刺激,会被迅速鼓动甚至产生极端行为,以补偿内心躁动和焦虑。这些潜伏的社会张力,在社会压力增大、社会失范导致大众诉求危机时更易爆发,进而产生末日心态。
笔者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人类自身的恐惧。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对未知事物有着莫名的恐惧是出于人的天性。未知的不确定性,使人产生恐惧感、失去安全感。当“末日论”一出,这种恐惧更是深入骨髓,人们不仅自己害怕,还将这种情绪“传染”给他人,于是恐惧散播开来,这便成了末日谣言最便捷的传播渠道。
其次,对现实的不满或对现实逃避使得部分人推崇“末日论”。对枯燥工作的不满、对单调生活的不满、对食品安全的不满、对社会治安的不满……要问一个人对什么不满,他或许可以喋喋不休地说上一大堆。因为不满,所以渴望世界末日能带来毁灭。只有毁灭才能带来重生,而重生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历史的轮回。有网友调侃:地球快毁灭吧,这样我就有机会从屌丝变成高帅富啦!虽是玩笑,但也道出了部分人渴望重生的心态。
(五)政府预防措施滞后
相比之下,心理弱势群体受末日情绪影响更大,需优先关照。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张麒称,心理弱势群体共同特点是内心不够成熟,因缺少心理满足感和自我能量而敏感多疑,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缺少规划,缺乏对于工作生活、个人价值和生命层面的思考,更易将所有不安全信息联系在一起,整日焦虑易怒,变得日益消极,直至影响日常生活。因此,他认为,心理弱势群体一般更易受末日情绪影响。益普索近期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教育程度或家庭收入低的人,以及那些35 岁以下的人,更倾向于认为有生之年或2012 年“世界末日”会来临,更易感到焦虑。这种焦虑可能与机制弊病和社会保障制度缺位密切相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李强认为,因体制变革、城市规划及保障不到位产生的弱势群体,不少可能涉及“不公正”问题。他们在面临这些问题时,更易产生悲观的末日情绪,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他们应给予更多关注和救助。
二、针对末日氛围的对策
(一)加强宣传科学
我们要知道任何事物都有生住异灭的过程,没有例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永远发展变化的,在佛法中叫做诸行无常,也即是说地球与人类都有消亡的那一天,但是绝不是现在。任何灾变都是渐变引起突变,也就是量变引起质变,现代科学完全能够观测到星体巨大灾变的前兆,即使有小行星撞击地球,也要有一定的飞行时间,在飞临地球之前早就可以被观测到,人类密切监测着周围可能飞临地球轨道的小行星,能够引起大灾变的撞击根本不存在。太阳还有50亿年的寿命,地球也还有40亿年寿命,因此,现在根本无须恐慌。
(二)保持平和、从容心态
我们不能掌握和不能预测的事,要坦然接受,进而积极面对,才是明智之举。美国总统罗斯福曾说:“正让我们恐慌的只是恐惧本身”。由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恐惧是无法消除的,这需要我们正确地看待生命和死亡。当然要完全了悟生死大事需要相当大的智慧和勇气,但至少可以消除或减少恐慌心理。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去做呢?人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有过强的自我意识,根深蒂固的私心。那些热衷于奉献的人从不惧怕死亡、灾难。比如印度的德雷沙修女以及中国见义勇为的英雄“托举哥”周冲等人都是如此。当然普通人不会每个人都成为杰出者,但行善、积福是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做的。佛经中云“险恶恐怖卒起之时,众生运尽,人身难得,无有余计,唯有行义、行法、行福、修善、修慈”。无私奉献的人才是人生的强者,才能坦然面对生死,远离恐惧而不被所谓末日等流言所扰。
(三)正确认识警示的积极意义
比如,电影《后天》中的灾难,并不是不可控的天灾,而是与人类工业化进程太快引起的气候异常有关,警示我们节制欲望,与自然和谐相处。
总之,末日预言或者谣言并不可怕,也不要幻想完全消除这种预言,正如同疾病永远伴随着人类一样,谣言也是人类社会的衍生品,完全不值得大惊小怪,只要记住:“谣言止于智者”。人类只要不断充实自己,正确面对生死,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就能提高对谣言的免疫力。
【责任编辑: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