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附佛外道的甄别和界定
由于附佛外道自身的错综复杂,其产生的内因、外缘不一,对于历史上和现实中的附佛外道,要准确地甄别和界定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具有相当的包括佛教在内的宗教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等专业知识,即便如此,教内外对于界定的结论也可能存在巨大的意见分歧和争议。不过,对于一些思想、言行以及佛教或准佛教团体是否属于附佛外道,属于哪一类附佛外道,我们还是可以列出以下一些甄别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
1、依据公认的佛教经论作为甄别标准。佛教经论不仅定义着佛教核心教义,而且是各个宗派、佛教文化和许多佛教观念的源头,对于附佛外道和邪教现象也有许多的论述。
2、依据公认的佛教宗旨、精神和核心教义作为甄别标准。须审查是否符合佛教的基本教义,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尤其是符不符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是否符合佛教慈悲、中道、和平的精神。
3、依据佛教清规戒律以及当时、当地公认的佛教行为规范作为甄别标准。须审查是否尊重佛法僧三宝;是否守持佛教的基本教规,以及对佛教戒律的态度;道德修养如何;创教的目的和落脚点在哪里;对世俗的名闻利养的态度如何,在男女关系问题上是否规范,平时是否讲究物质享受。等等。
4、依据当时、当地主流佛教界的意见作为甄别的参考标准。因为主流佛教界对当时、当地佛教生态变化最敏感、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意见足资参考。
5、依据当时、当地官方和主流社会的意见作为甄别的参考标准。他们的意见关系佛教的生存和社会的稳定。
6、依据当时、当地社会的接纳程度,对民众、社会产生作用的性质、好坏作为甄别的参考标准。如审查某团体所提倡的修行方法是否合法,是否有益于信众的身心健康、人格升华,是否有益于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等。
7、不能完全以原教旨主义作为甄别标准。否则后期佛教适应性发展的形态可能都被判定成附佛外道了。
8、是否为准宗教类附佛外道,应主要以佛教的经论、戒律和核心教义以及佛教界意见为判断标准。
9、是否为邪教类附佛外道,应主要以法律和官方态度为判断标准。因为“邪教组织”本质上是一个法律概念。
10、是否属于商业化类附佛外道,宜以是否符合佛教教义和戒律,是否交易公平、收益用于佛教和公益事业、宣传无损佛教形象、无损信徒宗教感情为甄别原则。
需要顺带说明的是,附佛外道的正确甄别和界定,只对正信佛教徒和社会理性人士能发生效用,而对于身陷附佛外道尤其是邪教类附佛外道之中的人,由于利益的关系和信息茧房等方面的原因,要么被他们人为忽视,要么被群起攻击。
(九)未来附佛外道的演化趋势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的深入推进,附佛外道现象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呈现出了一系列新的动向和特点。
1、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的便捷、网络的发达,万物的互联互通,促成了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宗教、各种文化空前的交流、融合,社会急剧转型,观念更新迅速,新兴宗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大语系佛教在向全球传播的同时,也面临其它各种传统宗教和新兴宗教的挑战,未来类似“白莲教”“一贯道”等融会各种思想的大杂烩附佛外道会越来越多。
2、政教分离,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当代,各国政府、各民族、社会各阶层对于各种宗教、“新兴宗教”甚至邪教的认知和管理差异很大,也更为宽容。各种附佛外道在“洗白”之后,都可能合法生存,甚至发展坐大成为影响一方的“新兴宗教”。例如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附佛外道甚至邪教都有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
3、由于传统佛教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无法有效解决信徒在当代社会出现的各种身心灵方面的问题,或负面事件增多,附佛外道同时打着身心灵修炼或国学的旗号出现的会比较多。
4、随着藏传佛教在更大范围传播,各种打着藏传佛教或密宗旗号发展的附佛外道,比南传佛教和汉传佛教要多得多。一是它比较神秘,各种头衔和法术、仪轨众多,容易被坏人用来伪装自己,吸引、控制信众。二是依附藏传佛教行骗者入门门槛低,世俗的饮食、男女生活基本不受影响。三是其上师超乎佛法僧三宝的地位,一旦皈依,质疑或违反师命均不被允许,否则“后果”严重。四是信徒异常虔诚,供养多,骗钱骗色比较容易。
5、传统的和新兴的附佛外道团体更加积极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千方百计地规避政府的监管和主流佛教界的干预。这些团体通过制作和发布各类佛教相关内容,吸引和误导了一部分对佛教了解不深的公众。这种现象不仅导致了佛教正信与邪见的混淆,也将加剧佛教内部的分化与矛盾。
6、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新的附佛外道形式也开始出现,如网络佛教、虚拟佛教、人工智能等。这些新的形式借助虚拟世界的特性和互联网的便利性,构建了一个看似真实却充满谬误的虚假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些人通过虚构的佛教知识、仪式和修行方式来误导信徒,甚至利用信徒的信任进行敛财等不法活动。
7、由于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各种借佛敛财的商业化类附佛外道会越来越多。
结语
通过以上对佛教的演化与附佛外道现象的探讨,结合历史上宗教生成、发展的规律,我想谈以下几点个人的体悟和感受:
1、佛陀最伟大之处就是揭示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个宇宙的普遍规律,彻底否定了主宰世界的创世神的存在,至今仍居于哲学思想的巅峰,经得起科学的检验。同时,佛陀藉此提出的“空”“无相”“无愿”三种解脱路径、臻于涅槃的终极目标,以及行善去恶、断欲去爱、慈悲济世、圆融中道等修行法门,至今仍为亿万佛教徒所信奉、遵循。
2、某种思想和修行体系一经成为宗教,它就在信徒心中固化为一种信仰,认知上尤其是情感上,往往认为它是神圣的、永远正确的、一成不变的,佛教也是这样。但人类这种宗教上的认知和情感,显然是违背“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这两个宇宙的普遍规律的。事实上,所有宗教除了名称没有变,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和宗教竞争中,无不经历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演化,由量变到质变,甚至在某些教义和行为方式上走向当初创教时期的反面。佛教本身就是特定时节因缘下的产物,此后由原始佛教的出世、解脱为宗旨,信守苦、空、无常、无我教义和修行“空”“无相”“无愿”三种臻于涅槃的解脱法门,演变为大乘佛教的入世、救世为宗旨,佛陀由悟道的人升格为无所不能的“神”,更多强调涅槃的常、乐、我、净和各种佛国世界的恒在、庄严与神圣愿景,发展到金刚乘,更是由断欲离苦、历劫成佛,演变为双修大乐“即身成佛”。种种的异化现象不胜枚举。
3、其实,世间万物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万事万物各有它不得不演变、如何演变的因缘和规律。就佛教来说,除了因缘变幻本身的作用外,具体来看,首先,佛陀揭示的宇宙规律、提出的宗教修行方法和目标,与人类根深蒂固的“我执”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感官经验、错误认知、贪欲和希望有着天壤之别,绝大部分是完全相反的;其次,佛教教义上的抽象、深奥,修行上的严格、崇高乃至辞亲出家、“不近人情”等等,后人都难免或有意或无意地对它进行误读、曲解;第三,随着佛教向世界各国传播,佛教内部或外部力量甚至会采用各种非常的手段对佛教进行“改造”,以迎合、适应不同的风俗人情和社会的需要。与此相应,各种附佛外道应运而生,它们更是极度迎合世人的我执和贪欲,却假借佛教以售其奸。千百年来,三大语系佛教在各国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形态,也就不难理解了。所以,《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金刚经》也说:“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
4、末法时期,佛教犹如长江、黄河中下游的江水,已杂染了太多的泥沙和污垢,不复源头的清澈、甘洌。尽管如此,她仍是佛法的主要载体,亿万佛教信众和佛教文化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因此,奉行原教旨主义,排斥现实佛教,不是空中筑楼阁,就是制造现实的混乱,显然不可取,但个人的寻幽探微、苦行孤证,小团体小范围的寻源求真、去污还净,还是可以的;另一方面,进一步将佛教世俗化,恶意地扭曲、玷污佛教,那是有害无益的,也是需要严加防范的。当代佛教界尤其需要不忘初心,正信正行,切实维护佛教的良好形象,辨伪祛邪,构筑起防范各种附佛外道和邪教的堤防。至于经过历史的检验,已经“洗白”了的“附佛外道”,只要它能为社会所接受,无害于信众的身心健康,不为邪教所利用,就不必纠缠是非、作无益也不一定有效的争论了。(全文完)
(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陈星桥 中国反邪教协会常务理事、原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法音》杂志原副主编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