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凯风专区  >  学术
浅谈社会工作理论在帮扶教育过程中的运用

作者:千寻 · 2025-07-15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摘要】随着社会多元化发展,邪教问题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之一。社会工作作为专业的助人服务活动,在帮扶教育过程中科学运用相关理论,对提升服务效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聚焦社会工作理论在帮扶教育涉邪教人员过程中的应用,分别探讨系统理论、叙事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理论在分析涉邪教人员成因与现状、消除抵触情绪、转变固有认知以及重建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旨在为帮扶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助力涉邪教人员脱离邪教影响、回归社会。​​

【关键词】社会工作理论;帮扶教育;涉邪教人员;系统理论;叙事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社会支持理论​

 

一、引言​

邪教作为社会毒瘤,严重危害个人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谐稳定、扰乱社会正常秩序。涉邪教人员受邪教思想侵蚀,在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方面出现严重偏差,难以自行脱离邪教的桎梏。社会工作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专业理念与方法,为帮扶教育涉邪教人员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系统理论、叙事治疗理论、认知行为理论以及社会支持理论的综合运用,能够从多维度深入剖析问题,制定针对性帮扶教育策略,助力涉邪教人员重塑自我,回归社会正轨。​

二、系统理论分析涉邪教人员的成因与现状

系统理论将个体置于家庭、社区、社会文化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系统中进行考察。涉邪教人员陷入邪教的困境,是微观、中观、宏观等多个系统层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微观层面,家庭因素影响深远。部分涉邪教人员成长于破碎、冷漠或矛盾频发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家庭暴力等,使得他们在家庭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关爱、安全感和归属感。这类人群内心脆弱且孤独,极易被邪教组织所营造的虚假“温暖大家庭”氛围吸引,将邪教视为情感寄托。同时,个人性格特质也起到关键作用。性格内向、敏感、自卑,且抗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较弱的人,在遭遇生活挫折时,难以通过正常途径和自身力量化解困境,邪教宣扬的“超自然力量”和“救赎之道”便成为他们寻求解脱的错误选择。

在中观层面,社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若社区缺乏丰富健康的文化活动和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邪教组织就可能乘虚而入。一些社区治安状况不佳、邻里关系疏离,邪教组织以小恩小惠、“送温暖”“弘扬传统文化”等虚假名义渗透其中,部分居民难以辨别其真实面目,容易上当受骗。此外,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组织若对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关怀不足,未能及时引导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会使个体在面对邪教思想侵蚀时缺乏抵抗力。​

在宏观层面,社会转型期的诸多问题为邪教传播提供了土壤。贫富差距扩大、就业压力增加、社会矛盾凸显等社会现象,导致部分人群对现实生活产生不满和迷茫情绪。邪教组织利用这些社会问题,编造歪理邪说,为人们提供扭曲的解释和虚假的解决方案,吸引那些在现实中找不到方向和希望的人加入。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以及不良文化的传播,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和判断,进一步为邪教的滋生创造条件。

通过系统理论的全面分析,反邪教志愿者能够清晰把握涉邪教人员陷入邪教的复杂原因和现状,从而制定涵盖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层面的干预措施,为后续帮扶教育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叙事治疗理论消除抵触情绪与解决问题​

叙事治疗理论主张将问题外化,将问题与涉邪教人员个人进行分离,以此减少其自我否定和抵触情绪,激发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在帮扶教育过程中,反邪教志愿者积极引导涉邪教人员现身说法,包括加入邪教的过程、在邪教组织中的经历、内心的感受和想法等。​

在倾听过程中,反邪教志愿者秉持尊重、理解和共情的态度,不轻易打断和评判,给予涉邪教人员充分的表达空间。通过引导他们详细描述与邪教相关的具体事件和情节,逐步将“邪教”这一问题从涉邪教人员的自我认知中剥离出来。例如,反邪教志愿者可以引导涉邪教人员认识到:“不是你有问题,而是邪教这个邪恶的组织欺骗了你,给你带来了伤害。”这种方式使涉邪教人员意识到自己是邪教的受害者,而非问题本身,从而有效减轻心理负担和抵触情绪。

将问题外化后,反邪教志愿者与涉邪教人员共同探讨应对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反邪教志愿者帮助涉邪教人员挖掘自身潜在的优势和资源,引导他们回忆在未接触邪教之前成功应对困难的积极经历,鼓励他们运用这些能力去对抗邪教。同时,与涉邪教人员一起深入分析邪教的欺骗手段、危害本质,制定具体的防范措施。比如,如何识别邪教的宣传套路、怎样拒绝邪教人员的拉拢等,帮助他们逐步摆脱邪教的影响,解决因邪教产生的各类问题。​

四、认知行为理论转变固有认知​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认知影响其行为和情绪。涉邪教人员对邪教的固有认知是导致他们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关键因素,因此,转变其认知是帮扶教育工作的核心环节。

反邪教志愿者通过与涉邪教人员深入交流,全面了解他们对邪教教义、理念的认知和看法,以及加入邪教后所认为获得的“好处”等。在此基础上,运用认知行为理论的方法,帮助涉邪教人员识别和纠正错误认知。反邪教志愿者通过展示大量真实、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知识,以直观的方式揭露邪教的本质和危害。例如,讲述邪教导致家庭破裂、成员身心健康严重受损、财产被非法剥夺等真实案例,让涉邪教人员深刻认识到邪教带来的严重后果,打破他们对邪教的幻想。

同时,反邪教志愿者引导涉邪教人员反思自身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到在加入邪教过程中存在的认知偏差,如盲目相信所谓的“超自然力量”、不加思考地接受邪教思想等。通过提供合理的解释和正确的信息,帮助涉邪教人员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视角,使其明白只有依靠科学知识、自身努力和社会支持,才能真正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现人生价值,获得幸福和满足。​

此外,反邪教志愿者通过设计行为训练活动,帮助涉邪教人员将新的认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让涉邪教人员在实践中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法解决问题,体验通过自身努力取得成功的成就感,进一步巩固新的认知,逐步消除对邪教的依赖。​

五、社会支持理论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助力回归社会​

社会支持理论强调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作用。在帮助涉邪教人员脱离邪教后,运用社会支持理论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是促使他们回归社会的关键举措。社会支持网络包括亲友、邻里、同事等人际互助的非正式支持网络,以及包含政府、慈善组织、社工服务机构、单位等社会正式组织的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涉邪教人员回归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非正式支持网络以家庭、朋友等情感关系为纽带,为涉邪教人员提供温暖、包容的社会环境。家庭是涉邪教人员最重要的情感依托和社会支持来源。反邪教志愿者积极与涉邪教人员家属沟通,帮助家属了解涉邪教人员的经历和心理状态,引导家属以包容、关爱的态度接纳他们,给予情感上的支持和生活上的照顾。通过组织家庭会议、家庭互动活动等方式,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修复因邪教而受损的家庭关系,让涉邪教人员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力量,增强回归社会的信心。同时,反邪教志愿者联系涉邪教人员之前的朋友,鼓励他们重新接纳涉邪教人员,给予支持和帮助,让涉邪教人员在社会交往中重新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

正式支持网络依托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等组织化、制度化力量,为涉邪教人员提供规范化、持续性的支持。政府部门作为正式支持网络的核心主体,为涉邪教人员提供就业、生活困难等方面的帮扶。反邪教志愿者通过组织社区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志愿者服务等,为涉邪教人员提供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帮助他们结识新朋友,融入社区生活,协助重新建立社会关系。同时,链接社会工作机构、心理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专业组织资源,为涉邪教人员提供持续、专业的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辅导,帮助涉邪教人员消除邪教带来的心理创伤,恢复心理健康。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提升涉邪教人员的就业能力,为其重新就业、实现经济独立创造条件。

通过非正式支持网络和正式支持网络等多方面的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网络,帮助涉邪教人员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开启正常生活。

六、结论​

社会工作理论在帮扶教育涉邪教人员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系统理论从多系统层面深入剖析涉邪教人员的成因与现状,为制定帮扶教育策略提供全面依据;叙事治疗理论通过问题外化,有效消除涉邪教人员的抵触情绪,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动力;认知行为理论致力于转变涉邪教人员的固有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社会支持理论则通过构建社会支持网络,为涉邪教人员回归社会提供坚实保障。在实际帮扶教育工作中,应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根据涉邪教人员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帮扶教育方案,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论的协同效应,提升帮扶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使更多涉邪教人员摆脱邪教的束缚,重新拥有健康、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责任编辑:紫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