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从“妖术”到科学:摄影术在中国

2013-09-11 来源:世界博览

 

慈禧御用摄影师裕勋龄

 

这张慈禧扮“观音”的照片可谓中国早期的“艺术摄影”

  1839年,摄影术正式发布。作为现代科技的成果,摄影术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更直观地认识世界的视角,从一问世起,便在世界各地迅速流传开来。奇怪的是,这样有趣的新技术,在中国的推广却步履维艰,虽然很早已被国人所知晓,却在多年之后才被真正接受。

  相机曾被视为“收人魂魄”的工具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1844年,法国海关总检查长于勒·埃及尔为当时清政府两广总督耆英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摄影术刚刚发明5年,这张照片至今仍保留在巴黎摄影博物馆中。

  耆英虽为清室贵族,但思想开放,较早地接受了摄影术,并将其应用到了外交活动中。他曾将自己的个人照片分赠给英、法、美、葡四国使臣,并在给道光皇帝的奏折中提到此事。

  那时,国人对这种新技术还感到很好奇,但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国内排外心理空前高涨,看到西方士兵手持摄影机四处拍照,便附会说那是“收人魂魄”的工具,摄影术在国内处于停滞状态。其实,当时的一些开明之士对摄影术已有所了解,1873年,更有摄影专著《脱影奇观》问世,无奈主流意见对西方文明仍是一味排斥,因此摄影术只能在少数贵族内部流传,且由于女性形象被拍摄、流传在封建时代属于极不名誉之事,所以摄影术传入中国数十年一直未流入宫廷。  

  光绪十四年(1888年),珍妃进宫,也把她喜爱的摄影术带进了宫廷。她个性活泼,初期颇得慈禧欢心,后因清政府开支紧张,宫廷不得不压缩用度,珍妃便私通家人卖官鬻爵从中牟利,甚至连上海道台这样重要的职位也敢私相授受。此事败露后,慈禧盛怒,将珍妃打入冷宫,她所拍摄的照片也被慈禧尽数毁弃,至今仅存一张。

  1892年,留日学生任景丰在大栅栏开办了“丰泰照相馆”,这是北京最早的照相馆,虽晚于上海,但主要业务面向国人,因此影响颇大。

  慈禧“御用”摄影师

  经庚子事变惊吓,慈禧加强了与西方列强之间的交流,在法国出生的德龄公主得到重用。德龄姿容秀美,熟悉西方外交礼仪,会多国语言,又是皇族,而且还从国外带来了许多洋玩意儿,使慈禧对“新生活”产生了兴趣。

  1903年,在德龄的推荐下,她的哥哥裕勋龄成为慈禧第一位“御用”摄影师。裕勋龄曾在法国学习过摄影,他拍的照片比珍妃专业多了,更富层次感,加上裕勋龄相貌堂堂,深得慈禧的欢心,摄影术终于被统治者所认可,从“妖术”变成了科学,裕勋龄也因为慈禧太后拍摄照片而名声大噪。

  勋龄的妹妹容龄曾回忆说:“有一次,慈禧问我们姊妹俩会不会照相,她想在画像之前先照几张相,从外边找人来照相不很方便。我母亲说:‘她们两人不会照相,奴才勋龄会照相。’慈禧说:‘那很好,明天就让他进来给我照相,照出相来好让柯姑娘照着画。’”勋龄曾自述:“光绪年间,勋龄及两妹追随先母,同侍宫闱,凡慈禧太后之御照,莫不由仆一人所摄。”

  摄影让皇家面孔进入民间

  慈禧太后对每次拍照都异常重视,在照相前要亲翻历书,选定良辰吉日。当时的摄影术主要还是采用玻璃材料的底片或干片,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在1903年至1906年之间,慈禧共拍了30多张装饰、体态各异的照片,放大冲印成数百张,个别得意之照还放大成76.2厘米的巨照,并让如意馆画师把照片着色,托裱于硬纸板上,以供悬挂和赏赐之用。目前,除了北京故宫外,流落于民间的慈禧原照已是风毛麟角,因此收藏价值很高。1990年,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曾用1.3万英镑从拍卖行购进一张。

  除那些留念式的肖像照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慈禧太后和侍从们坐在湖中平底船上,由她本人扮成“普陀山观音大士”,大太监李莲英扮成观音身旁的护法神韦陀,公主们扮成龙女,营造西方极乐世界情境的那张照片了。这恐怕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的第一张艺术摄影照片。除了摄影所必须的要素,如光线、构图之类外,还要牵涉服装、化妆、道具等戏剧要素。勋龄还拍摄了许多慈禧的娱乐生活照和肖像照,悬挂在紫禁城和颐和园等处,这些照片后来流向民间,成为珍贵的历史档案,让国人终于看到了统治着自己的皇家的面孔和他们的生活。

  1905年,“丰泰照相馆”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其公映成为一时之盛。1909年,丰泰照相馆毁于火灾,北京最早的照相馆从此踪迹无存。

  (摘自《北京志·摄影志》,原题:《摄影术如何传入中国宫廷(图)》)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