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民族英雄关天培血洒虎门

2013-08-23 来源:凯风网综合 校对:李元

  核心提示: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留给炎黄子孙最重要的宝藏是什么?是凝铸在龙的传人身上的铮铮铁骨,是融汇在华夏儿女骨血中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是老祖宗教我们的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也是每一个家庭里不变的父慈母爱兄友弟恭,是岳飞的忠,也是文天祥的节,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追求自然、和谐,天下大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在人类发展史上闪耀着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实现中国梦的征程,更是当今全世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借鉴的智慧。

   

  关天培

   

  虎门炮台

   

  油画-关天培

  关天培,字仲因,号滋圃,乾隆四十五年(1781 年)生于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楚州区)。幼时家贫读书不多,1803 年考取武庠生。初授漕督右营把总,后得赏识重用,被先后调任扬州营中军守备、外海水师奇营守备、镇标右营都司、苏淞镇左营游击、川沙营水师参将、江苏太湖营副将、江南苏淞镇总兵。

  1834年10月,关天培受命广东全省水师提督,镇守祖国的南大门。时英人正大肆向中国输入鸦片,因鸦片输入而引起的白银外流,开始破坏天朝的国库收支和货币流通。他深知英国进行鸦片输入野心勃勃,而我广东海防形同虚设。英国兵船曾“越过虎门各炮台,直抵黄埔,守台官不能御,乃燃空炮以惧之”。整顿海防,抵抗外寇,任重道远。关天培本着“御敌之道,守备为本,以逸待劳,以静制动”的原则,认真整顿海防,仔细“检阅洋图,摘查文卷”, “亲历重洋,遍观厄塞”。

  他认定,要保卫广东,首要守虎门,于是自筹款项,开始在虎门构筑三重门户。“以沙角、大角两炮台为第一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处炮台为第二重门户;大虎炮台为第三重门户”。同时,他又考虑到外靠零仃洋的第一重门户大角、沙角两个炮台遥遥相对,两台之间水域辽阔,经过船只为炮弹所不及,以及第二重门户南山、镇远、横档三炮台也难阻截等弱点,于是改大角、沙角两炮台为了望讯号台,并派把总防守,督率守卫炮台士兵昼夜了望,专司号炮。又在南山与横档之间的江面上增设两道拦江木排铁链,以堵截英国兵船闯入。还在南山脚下的威远与镇远两炮台之间添建靖远大炮台一座,台面长60丈,宽2 丈5 尺,高1 丈5 寸,安放大炮60 门,“以护排链而壮声威”。此外,还新建、改建、加固旧有炮台。在尖沙嘴一带,新建炮台两座,安置大炮56 门,并将各炮台的“炮洞、石墙及铺地石块全行更换,用三合土改筑”,防止炮弹打在石墙上,石碎四溅伤人。又为炮台添建6000斤、8000斤大炮各20门,加强火力。共增添大炮300门。

  关天培严督整顿水师,裁撤疲弱,“操练兵技,演习炮准,配造火药,整理军械”,要求各营兵士“已精者益求精,未精者渐就精强”,“务使一兵一技悉成劲旅”。守台士兵“演习炮准,操练各项火器,务使心思手法,远近高低,悉中窍要”,“师船驶风调戗,务使灵便,占风枪炮尤须联贯。水兵一项,以能浮能潜者为最”。同时,他还招募渔民、散户壮丁5 000人,“教以如何驾驶,如何点放”,教练他们袭击敌船和刺探军情的技能,必要时协助水师作战。

  经过整顿,虎门的防御系统“布置森严”。正如民谣所说:“虎门六台,金锁铜关,入来不易,出去更难。”关天培认真整顿、加强海防设施,培训水师,为林则徐放手查办和销毁鸦片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1839 年(道光十九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东查禁鸦片,关天培鼎力相助,配合林则徐勒令烟商缴烟。那时英国趸船寄碇零仃洋面共22 艘,将欲开行。关天培即令各营,分路扼守,传令在洋趸船将鸦片悉数缴销,方准开行。并配合林则徐组织兵勇民夫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

  虎门销烟后珠江口上战云密布。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鸦片战争正式爆发。林则徐受到诬谤,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之罪被革职,道光皇帝派琦善替代林则徐。琦善在军事上,撤防媚敌,炸毁大炮,裁减兵船,遣散水手舵工,拆除海口的木排和铁链,起出水底的暗桩和栽石沉船,把关天培苦心经营6 年的军队和海防设施全部破坏。关天培在孤军无援的情况下坐镇虎门炮台死守。

  1841年1月,大角、沙角炮台相继失守,参将陈连升父子壮烈牺牲。道光皇帝以“平时督率无方,临时又仓皇失措”罪名,革去关天培顶戴,“令带罪立功”。关天培“自度众寡不敌,且藩篱既撤,孤力无援,乃决为死计”。即遣人将自己的遗物“堕齿数枚、内衣数袭”、一络头发及一封简短家信,缄封寄家,以示诀别。2月26日,英军乘涨潮前后夹攻。关天培和左营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士卒呼声撼山,海水沸扬,杳冥昼晦,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上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以身殉国。

  战事毕,从人孙长庆“复返至炮台,求得公尸负以归,辫发已割,左腕刀伤,身受炮火,焦烂无完肤,同官醉金以殓”。灵榇护送回籍,葬于淮城东门外(今楚州区城东乡南窑村),并于关宅附近建“关忠节公祠”。

  当时,已被“革职待罪”的林则徐闻得噩耗,悲痛欲绝,愤而挥笔挽之:六载固金汤,问何人忽坏长城,孤注空教躬尽瘁;双忠同坎壤,闻异类亦钦伟节,归魂相送面如生。关家收到林公挽联后,怕惹出祸端,在请人重新书写时,将上联中“问何人”改成“问何时”。现在这副挽联仍悬挂在“关忠节公祠”内。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