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国外是如何治理网络谣言的

2013-08-26 来源:干部理论网

  近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信工具和微博等新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传播呈激增之势。放眼世界,网络谣言危害已成为具有共性的社会问题。美国网络曾热传奥巴马并非美国公民无资格竞选总统;韩国著名女主播宋智善因不堪网络谣言而轻生自杀;墨西哥2005年网上谣传沿海城市帕亚尔塔港将发生大地震引发民众惊恐和大逃离。可见,泛滥的网络谣言传播,对上至国家社会安定、下至公民切身利益都有可能造成潜在威胁,各国政府及社会对网络谣言“一片打声”。世界各国根据各自国情不断探索治理网络谣言的措施,有不少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治理网络谣言的常态化措施——谣言止于法治

  明确立法,加强司法。网络谣言属于信息时代的产物,对其认识和治理有一个发展过程。目前,将网络谣言治理纳入立法范畴,加强司法管制,已成为各国的普遍共识。

  美国司法部门在十几年前就已开始关注网上谣言案,且惩治力度和社会影响都很大。2006年,美国一起因网络谣言诽谤而引起的普通公民之间的诉讼,创下了此类案件的最高赔偿记录——1130万美元。近年来,针对社交网站谣言传播的复杂性和普遍性问题,美国司法部门对网上造谣的惩处有加重的趋势。

  严格司法根植于国家法律系统的健全,因此,明确的法律法规是司法管控谣言的重要保障。美国的法律就规定,即便不知道诽谤者姓名,受害者同样可以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则有权要求网络公司根据IP地址提供被告的通信记录。在2008年孟买连环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印度政府重新修订了《信息技术法》,该法规规定,对在网上散布虚假、欺诈信息的个人,最高可判处3年有期徒刑。

  实施网络实名,加强技术监管。“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只狗”,网络的匿名性成为谣言滋生的“沃土”。因此,加强对网络信息源监管成为治理谣言的必备手段。尽管效果和前景并不明朗,但许多国家仍旧在推行网络实名制、研发谣言识别技术的路径上不懈努力。

  在实施网络实名制方面,日本和韩国走在了前列。虽然日本至今没有做出依靠行政力量推行网络实名制的决定,但通过IP地址备案和手机实名注册等方式,事实上的网络实名制在日本已悄然普及。韩国在2005年开始实施网络实名制,网民在建立、访问博客时必须登记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通过认证方可使用。

  然而,在控制谣言的良好初衷下,韩国的网络实名制效果有限。2011年8月,韩政府鉴于网民个人信息被大量偷窃和泄露,决定分阶段废除网络实名制。可见,网络实名制离不开信息安全技术的支撑。

  在针对网络谣言鉴别和治理问题上,美国和俄罗斯两国均在研发和使用新技术上不断加大力度。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项目局就于2011年7月宣布,启动“战略通信中的社交媒体”研究计划,旨在开发创新性技术手段,对社交媒体中出现的欺骗性信息等进行监测、分类和追踪。此外,俄罗斯也在繁复的网络监管中,将网络互动平台作为重点,对网民留言、论坛帖子实行24小时严格监控,并借助技术手段及时甄别,尽可能把网络谣言的发生与传播消灭在萌芽阶段。

  应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危机公关策略——谣言止于公开

  网络谣言传播所导致的公共危机事件,不仅仅会影响公民和机构的名誉及利益,还可能会威胁到地区性或国家性的公共安全与稳定。在公共危机事件中,谣言传播,主要还是源于相关重要信息公开不及时、发布渠道不通畅。

  要主动公开信息。谣言止于真相,在危机处理关头,主动公开实情、让真实信息与谣言赛跑,成为许多国家谣言治理的“箴言”。利用新闻发布会、电视新闻、网站新闻等曝光真相来抵制谣言,成为危机公关的首选策略。

  在2011年的美国独立日,美国国内微博上发布消息“证实”奥巴马遇刺。随后,又补发另一条消息称:“奥巴马过世,总统死了,大约45分钟前,他身中两枪,位于盆骨下部和颈部;枪手身份不明,鲜血直流。”奥巴马的这则“死讯”,在短短半个小时内像超级病毒一样传遍美国网络,引起民众高度关注。对此,白宫作出迅速回应,发布了关于奥巴马的一系列即时报道。谣言的源头——“被黑”的福克斯新闻网微博账户在当天发布更正声明。这些消息迅速出现在各大网站首页,使“总统遇刺”的谣言在股市、汇市以及更广泛的政治社会领域掀起风波前迅速破解。

  要抢占新媒体高地。对于虚假信息的传播,必须以“快”制“快”,以“透明”平息谣言。当今网络时代,很多国家已经意识到抢占新媒体“高地”的重要性。

  在墨西哥,总统、墨西哥城市长以及政府内阁各部长都拥有自己的“推特”或“脸谱”账号,利用网络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消息,解疑释惑,以正视听。2011年8月,英国伦敦等主要城市连续4晚发生骚乱,大量虚假谣言经由微博等社交网络传播,引发民众恐慌。但庆幸的是,英国警方也将社交网络打造成了说明真相、驳斥虚假谣言的绝佳平台。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自8日晚微博上出现数以百计关于当地局势的虚假谣言后,汉普郡警方就24小时连轴工作,展开了以击退“谣言和虚构故事”的网络战役。

  建立粉碎网络谣言的社会联动机制——谣言止于众智

  互联网传播的虚拟性、高介入性和互动性,使得网络谣言传播极可能发生“蝴蝶效应”。因此,由政府、组织、个体联动形成的“谣言粉碎机”才可无处不在,让谣言无处遁形。

  设立信息安全机构。成立专门性的网络安全机构,是管控谣言生成与传播的组织性措施。德国专门设置了政府网络安全机构,就包括内政部下属的联邦刑警局以及“青少年有害媒体审核署”,主要对网页内容实施审核。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委员会科学技术理事会”也设有信息安全分会,统一领导国家信息安全建设与规划。自2008年起,俄罗斯政府又在联邦安全总局、联邦媒体与文化管理局和内务部内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网络监管。

  协同社会组织合作。遏制和破解谣言传播,也需要采取合作性组织手段。不少国家均有社会合作组织帮助民众应对谣言。

  日本的行业协会组织在抵制谣言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各种谣言在网络上迅速流传。日本总务省发布通知,要求“电气通信事业者相关团体”所管辖的电气通信事业机构在保证报道的同时,采取为大众所知的必要措施,以消除谣言的危害。因此,日本地震期间,与邻国漫天飞舞的谣言和民众恐慌相比,国内非灾区的普通民众反而更加平静。

  法国一些网民和记者自发建立了辟谣网站,鼓励公众将有核实过的、有助于辟谣的信息公布于众。英国政府在社区设立了公民咨询局,由社会各界志愿者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同时,也能提高民众与有关部门的沟通效率,扩大知情权。

  发动民众破解谣言。治理谣言、管理互联网离不开公共教育,以防患于未然。通过教育项目或社会项目提升民众的媒介素养和科学素养,也是各国在谣言治理上的重要一步。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政府设立了“抵制谣言代理人”岗位,从普通民众中招募和培训工作人员,专门从事破除谣言和向社区邻里传播真相的工作。新加坡尤其重视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对青少年和家长的教育宣传活动,早在1999年就成立了志愿者组织——互联网家长顾问组,由政府出资举办培训班,鼓励家长指导孩子正确使用互联网,强调培养孩子的鉴别力。 

  谣言虽自古有之,但网络却为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插上了“翅膀”,网络谣言的传播力和破坏力史无前例。在言论更加自由的网络时代,治理网络谣言,政府秉持法治,加强各类监管是首要措施;同时,加强信息公开,与社会各界展开有效联动,也是治理网络谣言的明智之举。

  (作者: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分享到: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