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汇总
“保护汉语”刻不容缓

2013-10-18 来源:凯风网

  近日,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通过微博呼吁:“取消小学英语课,增加国学教育,取缔社会少儿英语班,解放孩子,救救汉语!”此言一出,一石惊起千层浪,社会各界议论纷纷。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从汉字“简繁之争”到《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引人瞩目,再到前几天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母语保护”这4个字进入民众的视野。取消小学英语课虽有过激之嫌,但出于保护汉语的迫切心理,倒也情有可原。当前,汉语在国内的境遇却每况愈下,越来越多的人对自己的母语日渐生分,确实是令人痛心和惋惜。当越来越多的人“证明”自己的英语能力时,已没有人用时间和精力问津汉语能力的高低。据报道,近年来,在很多中小学举行的语文考试中,“错别字识辨”、“汉语拼音认读”等一些最基础的知识,得分率常常不足60%。有的孩子甚至连简单的“的”、“地”、“得”和最基本的标点符号用法都不会。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或消亡,不是取决于吸收了多少外来的所谓精华,而是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是否得到很好的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就提出“学习母语是一种权利”,亲近和保护母语也成为绝大多数民族和国家的通行做法。比如,法国规定“法产商品的商标必须使用法文”,韩国主张“立志于国语发展和国语文化创造”,俄罗斯甚至把保护母语纳入了国家安全战略。在邻国日本,从小学到初中都有习字和书法课,文科大学里书法也是必修课。虽然近年来许多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提高国民的书写水平,成效却并不理想。即使国家出台了书写等级标准,也终未解决人们汉字书写“滑坡”的尴尬。

  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任何一种语言的兴衰有其必然性。然而,一种语言的使用者对于它的盛衰存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希伯来语复兴的过程不难找到应对汉语危机的法宝。历史上,希伯来语最初的语言形势并不乐观。正如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先驱西奥多·赫茨尔在他的《犹太国》中所写的:“应该说,我们想要有一种共同的通用语会有不少困难。我们互相之间无法用希伯来语交谈。”即便如此,犹太人民仍然十分钟爱自己的语言,他们把讲希伯来语视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渠道,将其视为团结社会成员的必由之路。以色列民族英雄本·耶胡达是以色列人民热爱民族语言的典型代表,他所倡导的“犹太人,说希伯来语”已经成为以色列普及希伯来语教育的精神支柱。今天,以色列全国各处都设有接待中心,为犹太及非犹太移民提供希伯来语的语言课程。无独有偶,法国为抵制英语的文化侵略与霸权,不惜从立法层面上捍卫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事实上,从传承民族文化的高度出发,“保卫汉语”已是刻不容缓。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否会断层,不决定于学习和吸收了多少外来的所谓精华的东西,而决定于这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是否传承下来。因此,如果连汉字都不会写了,连汉语都说不好了,何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又何言民族的复兴。

分享到:
责任编辑: